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8827985
格致考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倡议发起,经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伟烈亚力、中国算学家徐寿、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等筹备而建立起来的,李鸿章为此捐白银一千余两,并亲自题写匾额。格致书院虽以传统“书院”一词为名,可与旧式书院毫无相象之处。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研习和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的新型学校,并且兼有科学协会、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文教功能,拥有当时中国境内最优秀的中外籍自然科学教师。格致书院教学采用分班分科讲授,教学内容只讲自然科学知识,不涉及基督教教义,也不讲儒家典籍。

材料二   所谓考课原指旧式书院每年按季进行的诗赋时文考试。书院山长(负责人)王韬以旧瓶装新酒,于1886年倡议格致书院每年亦举办四季考课(最初每年四次,后增加特课两次,每年共为六次),专门讨论西学新知识和现实新问题。王韬和傅兰雅对格致书院考课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门聘请懂得科学与时务的官员命题、阅卷。

据王尔敏先生所制《上海格致书院特课季课命题官绅名表》统计,从1886年到1893年参加命题的共有17位,他们是:布政使邵友濂、宁绍台道薛福成、盐运使周馥、浙江按察使龚照瑗、登莱青道盛宣怀、浙江布政使许应鑅、天津兵备道胡燏棻、北洋大臣李鸿章、宁绍台道吴引孙、南洋大臣曾国荃、格致书院董事傅兰雅(英)署两江总督沈秉成、苏淞太道聂缉椝、南洋大臣刘坤一、江海关税务司裴式模(英)登莱青道李正荣、招商局总办郑观应,其中李鸿章竟命题15道。

评奖方面,将一、二、三等奖命名为超等、特等、一等,在超等中又分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获奖者的姓名刊登在中文报刊上。于是,“四方风动,群彦云起”。全国各地前来参加考课的不计其数,其中也有举人、贡生。

材料三   从1886年至1893年,格致书院所出季课、特课题目共有77道,其中格致类或科学知识类有22道,富强治术类25道,人才类4道,教育类4道,国际局势类3道,边防类6道,语文类2道,社会救济类2道,其他类5道。

附:格致考课的部分题目:

“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李鸿章)“禁止有约关系国来往,是否违反公法?”(李鸿章)

“化学原质名称中译问题”(李鸿章)“中印茶叶国际市场竞争问题”(李鸿章)

“中国创设海军”议(薛福成)“中国如何取法西方兴办学校?”(郑观应)

“中国能开议院否?”(郑观应)“中国如何效法西方振兴商务?”(郑观应)

“水稻品种问题”议(刘坤一)“如何有效禁止鸦片?”(吴引孙)

“炼铁、纺织问题”议(盛宣怀)“卢汉铁路的取道及建造问题”(盛宣怀)

材料四   1886—1893年上海格致书院考课优胜者表

籍贯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福建安徽直隶河南山东不详
人数3711362511119
备注在上述86名优胜者中,举人3人,贡生43人,生员16人,监生3人,其他7人,14人身份不详。

——以上材料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王尔敏《上海格致书院志略》等


(1)综合材料二、三,看看命题者的身份有何不同?他们的关注点有何差异?
(2)为什么格致书院的考课能够举办得如此成功,以至“四方风动,群彦兴起”?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格致考课?(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知识点】 洋务运动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   清王朝在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后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体现在镇压检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的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同治帝主要作为一种机制而非作为一个个人存在,他手下干练的大臣创造了一些不平凡的成就,引起了急剧的变化,这些成就可以被视为中兴的要素,但只是较低层次的中兴。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估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金然没有触及。总体来看,网治中兴是一场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治中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同治中兴是“较低层次的中兴”。
2022-05-14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2: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因素。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022-08-15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虽不是“西学中源”说的首倡者,但是他的提倡却极大地影响了这一观点的传播。黄宗羲肯定“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承认西学多“剽袭中国之余绪”。汤若望在《主制群征》中所介绍的西方血液循环理论,固然与中国古代医典《黄帝内经》等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建立在西方近代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具有比中国古代医学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地方。

——摘编自葛荣晋《“西学东渐”与清初“中西会通”的科学观》

材料二   晚清学者多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只是“格致之学”,因此既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支持固守“中学”。以冯桂芬为例,他认为应该“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来进行改革,这是典型的“中体西用”观。冯桂芬所坚持的“体”就是传统的“四部之学”,而“用”则是冯氏认为“四部”之中所缺乏的“格致之学”。“中西学并举”的典型做法是将中西学知识分别按照其各自分类体系“合并”到一个新知识框架之中。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将知识分为“中学”“西学”两类;1883年王韬在《变法自强》中提出的“八科”方案,将知识分为文学(“中学”四科)和艺学(“西学”四科)两类。

——摘编自郑云艳《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三种知识汇通模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代学者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学者对待西学态度的积极影响。
2023-07-27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