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9 题号:8864539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春天,当人们还在为能不能实行包产到组争论不休时……由于社员们的坚持,也由于县委的默许,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在那一年终于“不合法”地实行了。

——摘编自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摘编自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材料三 1983年,在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深圳南岭村却将4个生产队合并在一起,利用集体力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人均纯收入14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实现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包产到户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深圳南岭村农村改革的特点,并指出其本质。
(4)小岗村和南岭村在农村改革上的成功试点,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有怎样的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提出,土地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由公社所有制转变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主要归生产队所有。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进一步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对生产队的生产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和分配工作,进行正确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帮助它们改善经营管理;领导兴办和管理全大队范围的或者几个生产队共同的水利建设和其他农田基本建设;根据生产的需要,按照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各生产队之间必要的协作;管好、用好大队所有的大型中型农业机具和运输工具。

——摘编自谢迪斌《20世纪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特征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
2020-03-25更新 | 2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退休干部的账本张心侠老人是一名离休干部,1949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今年89岁的他居住在济南市市中区的卧龙社区。从1977年开始,他就记录家庭收支账目,这一记就是40多年。

他的家庭账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庭收入;另一部分是支出。

从家庭账本可以看出,1976年,他家全年收入是2000元;1980年,全家收入是3053元。如今,他全家的收入比40年前增长了136倍……张心侠说:“以前,大部分家庭买一台大件家用电器要攒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而且还要有票证才能买得到。”根据账本的记录,张心侠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19803月购买的,第一台电风扇是19806月买的,第一台空调19956月买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他虽没有记生活账,但清楚地记得,那时家里的收入主要用在一家人的吃饭上,恩格尔系数在80%左右。“以前,大家工资不高,食品、蔬菜、水果在市场上很少,吃饭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张心侠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他家的恩格尔系数降到10%左右,近几年都在10%以下。

——摘编自中国网《家庭账本的40年·记录改革开放民生巨变》


从张心侠老人的家庭账本中提取一个生活片段,指出它所反映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简要概括所提取的生活片段及史实,对史实的说明要准确全面。)
2021-08-03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1872至1890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1949年前最高年指数(以1949年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产量1949年1952年1983年
棉花193684.9万吨52.4153.6546.2
棉纱193344.5万吨73.5147.4734.8
棉布193627.9亿米67.7137.3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

时间原因
30年代—1949年
1952年
1983年

2020-04-06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