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国共政权的对峙 > 土地革命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0 题号:8890281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1)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一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作出多项开发西北的决议,包括移民屯垦,发展农工牧业、矿业、水利、交通等。1932年,西北问题研究会成立,《西北问题季刊》等杂志涌现。行政院与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等联合成立办事处,并设立各级分支机构。1933年,西安集成三酸厂(硫酸、盐酸、硝酸)成立,带动了制革、印染、矿冶、火柴、造纸等工业的发展。1934年,陇海铁路开通至西安,从西安通往西北各地的公路也相继通车。1936年,商办大华纺织厂成立。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西北是建国的根据地”。1938年,内迁陕西的企业以面粉加工、棉毛纺织、火柴制造等为主。1941年,西北经济研究所成立,一批学者提出物资调节和优化物价统制等办法,还对各种经济门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有的还注意到要协调各行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如西北土地的利用,土地的改良等。

——摘编自王红岩《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述评》等资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的,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116日(俄历1024日),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材料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北伐战争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大城市夺取政权。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在中国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选择什么方式。

——邓中华《十月革命:历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评价》

材料三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四   197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中国必须改革,这个结论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但这并不一定走向市场经济。中国人在计划经济体系中生活太久了,从领导人到经济学家,谁都没有市场经济的切身体验。对外交往扩大以后,官员和学者才第一次亲眼看到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一个成功的市场经济已经摆在那里,这为中国提供了具体的参照物,引发出许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想法。(邓小平)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萧冬连《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及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探索出了什么样的新道路?并指出这一道路的具体内容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
(3)根据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改革“不一定走向市场经济”的理由。为什么中国最终走上了“成功的市场经济”轨道?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富国强民”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简述中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主要过程。
2021-06-04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西部的主要城市已经有了大工厂和相当庞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其中大约250万工人从事大规模制造业和采矿业…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困苦,对拥有土地的贵族,对沙皇政权,怨恨重重,因此,在反对旧政权的斗争中,有可能充当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旗子不倒,并且在建立革命武装、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政权建设等方面创造出大量新鲜经验,在处境困难的革命者心中燃起新的希望,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革命发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俄两国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2021-07-12更新 | 1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王)杨秀清给英国公使文翰发了一纸诰谕,其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万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父之深恩。”

——《浅析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材料四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秀清对中英关系的基本观点并加以简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革命的道路,并指出其主要依据。
(4)依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转变得到怎样的认识。
2021-04-12更新 | 3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