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明清的商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9 题号:891637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1934年,为了争取产银州的选票,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该法案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回到1.29美元/盎司。作为当时世界唯一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密切注视美国购银法事件的进展,从政府到金融界都向美方表达了强烈反对法案的意见。希望美方在购银时能够与中国协商,以保护中国利益。但对此美方并没有正面回应。对此,中国决定采取单方面措施,10月14日,中国宣布自次日起对白银出口征收10%的出口税,但出口管控措施效果有限。到了1935年春天,国际银价已经比中国国内银价高出50%。1935年2月1日,在中国驻美公使馆至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种种迹象证实,上涨的通货价值,就中国来说,实为灾难”。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1934年比1931年下降了23%,当年下降了6.5%,1935年又下降了2.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采取新方案最终度过这场白银危机。

——摘编自张婕《中国近代货币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购银法》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証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建》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同去处,通晓不绝。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掲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2021-05-20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战国时期商业都分布,战国时期时期出现的“商业新城市”有中山,临淄,邯郸,安邑,洛阳,咸阳,大梁,郢等。)

材料二: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材料四   

图三《棉花图·收贩》          图四《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材料五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善皆本者”。


请回答:
(1)材料二与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请依据这两个材料加以说明。
(2)分析材料三,简要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3)依据图三、图四,指出与战国时期相比,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4)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五,与吕不韦相比,黄宗羲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简单评价黄宗羲的这一观念。
2017-04-13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1-01-06更新 | 1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