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898258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

——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比较重要的是,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继之于1939年1月开征过分利得税,后来又于1940年7月开征遗产税。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国家税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税收制度较古代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传统的存废与革新”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农村家庭的消费资料仍有一半或更多来自自家的农产品,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

——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的共同政治心理诉求,并指出这种诉求推动了近代英国哪一政治体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光荣革命”到18世纪中期该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乡家庭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这一不平衡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2018-02-02更新 | 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在金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材料一 (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废止了金本位制,这在右派当中可不那么得人心。现在看来,这是由于当时迷信黄金之故。若干世纪以来,欧美各国都死死抱住黄金不放,以为这是西方文化的标志。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金本位制成了强国的特征,银本位制成了落后国家的特征。……罗斯福的预算署长说,废止金本位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毁灭”。不过,当美元贬值11.5%之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就又能同欧洲那些早已走上通货膨胀道路的国家竞争了。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摩根……公开声明中说:“据说总统放弃金本位,我表示欢迎……”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⑴据材料一回答,罗斯福废止金本位制的直接背景是什么?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期间,废除金本位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倾销国内剩余产品、转嫁危机的目的。……旧中国的货币种类复杂,既有重量不足、成色不一的银两、银元、铜币等铸币,又有各种各样的纸币。而且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不但国家发行,私人、中外企业、金融业和非金融业都可发行。这样,市场上就流通了形形色色的货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是极为关键的。此外,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种种复杂的考虑,也支持并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在如此的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改革。
——云妍《历史学习》
⑵据材料二回答,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如果人们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点,就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了。
——宋鸿兵《货币战争》
⑶有学者认为,放弃金(银)本位制,人为制造通货膨胀是对财富的一种掠夺。结合材料三,运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相关史实分析上述观点。
2016-11-18更新 | 8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在思考建国御侮之策,纷纷提出实行“统制经济”,认为它是挽救经济危机,加快国防建设和进行备战,实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学术界和工商界先是讨论了“统制经济”学说的内容,介绍了欧美各国推行“统制经济”的情形,并进而大力提倡,乃至于一时间“统制经济”的口号甚嚣尘上。

——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材料二   国民政府从1935年开始,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特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具有备战性质的“统制经济”政策和措施,是在国家和政府的强有力的干预和主导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的调整,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摘编自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

材料三   19393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明确宣布“依于战时人民生活之需要,分别轻重,斟酌缓急,实行统制经济”,正式明确使用“统制经济政策”这一概念。此后一直到1941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国民政府陆续颁布了数十个有关经济统制的具体法令,其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对包括工矿、农商、粮食、金融、外汇、物价、物资等国民经济各个重要部门进行了全面统制。

——摘编自张忠民、朱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统制经济”思想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说明此经济政策的主要影响。
2022-03-16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