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906718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摩一世,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帝制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1)由材料一可知,民国初年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李大钊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几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民国初年,时人亲历的一次通俗讲演活动场景:听讲的大约不到100人的样子,其中以工、商、军、学界事业的人居多……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更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猛然回顾在座诸人中,竟找不到一位女性。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2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2019-06-19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其各自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料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018-02-07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翻译经文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经萌芽。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到了延续,无论是传世作品,还是在敦煌文书中,变文、曲子词、禅宗语录、早期话本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入宋后,人们的口头语和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甚至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诸宫调等纷纭迭出,迅速占领世俗生活的高地。两宋理学思潮的兴起,也开辟了理学家们用白话记录师徒语录的传统。至于明清小说和戏曲则将白话这一书面形式推向高峰。

材料二进入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发现典雅精炼的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黄遵宪认为中国必须走“语言与文字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有助于平民教育、保国保种。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表达了“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思想。晚清白话文运动就此展开。20世纪初国运维艰,一些为白话文正名的奔走者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继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在通过以翻译为纽带语言接触后,欧洲语言的一些特点逐渐进入汉语,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别具一格的“欧化汉语”,这也是“五四”百年以来的白话文区别于传统白话的特色。时至今日,白话文运动已有百年。有些欧化的语法现象已经渗入汉语的肌理,成为汉语不可分割的血肉;但仍有些“老骨”,依然顽固地卡在喉结,难以为汉语所吞咽。

——编自蒋波《从“我手写我口”到欧化汉语——白话文运动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白话文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相较于古代白话文,中国近代的白话文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及启示。

2018-09-18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