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3 题号:90889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四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材料四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定,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摘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有学者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皇权之下的民主”,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2)为什么说《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对比图1、图2,说明辛亥革命在政治层面的局限性。
2019-06-02更新 | 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礼”的变迁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材料二   1912年8月17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礼制》。内容如下:


第一章 男子礼
第一条 男子礼为脱帽鞠躬。
第二条 庆典、祀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
第三条 公宴、公礼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
第四条 寻常相见,用脱帽礼。
第五条 军人、警察有特别规定者,不适用本制。
第二章 女子礼
第六条 女子用礼,适用第二、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
第七条 本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问题:
(1)材料一、二中“礼”的含义有何差异?
(2)如何理解材料中“礼”的差异?
(3)你认为《礼制》在当时推行会遇到哪些阻力?
2019-10-14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

——郭姝娅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及民族观的影响》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表《宣言书》,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转型的”?

材料四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起中国人民最激烈的抗争。战争的苦难使得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并且在抗战过程中塑造出宝贵的财富,在民族精神、政治智慧、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不仅保障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且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三制”的制度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1941年后还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陕甘宁边区。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丰富遗产有哪些?

材料五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023-01-14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