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94 题号:917623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后,延续了近千年的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开始崩溃。·····北宋中期开始出现新的城市规划。(两宋都城)在街道上布局虽不甚规整,但在城市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方面则有了长足的发展。汴梁城有内、外城墙三层。中间一层为内层,主要分布着中央各官署;内层中部又有宫城,即大内。·····而同前代相比,变化最大的当属坊墙拆除、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的出现。
——《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1)材料一中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有什么新特点?为什么?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这种新
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美国《纽约时报》一记者在1871年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3)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不得照抄原文)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草房绝少,屋多建楼,大家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皆本邑产。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一门颜雕刻,费辄数十百金。但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此其所短。……溪山清丽,居此者如置身画图中,故人人有不忍轻去其乡之意。”徽州民居雕饰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最具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都按忠、孝、节、义排列,以“义”为中心。
材料二 民国《歙县志》云:“屋庐之制,因居山国,木植价廉,取材宏大,坚固耐久,……”。 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商人致富后,即返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材料三 《陶甓公牍》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近的徽派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券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绩溪上庄制墨名家“胡开文”家族,就遗留有西洋式的门楼。
(1)根据材料一总结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近代徽派建筑的变化及其原因。
(3)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徽派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101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食品支出
43.6
40.9
39.6
37.1
34.7
衣着支出
17.4
16.7
14.0
13.6
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
9.4
9.5
10.4
12.2
11.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4.5
4.9
6.4
交通通信支出
4.9
5.5
6.2
6.0
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10.0
11.2
12.8
13.3
14.2
居住支出
6.7
7.1
7.9
8.2
7.9
杂项商品及服务
4.6
4.6
4.6
4.7
5.3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2016-11-27更新 | 3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婚姻、家庭观念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马王氏节孝坊。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据《马氏家谱》记载:王氏应父母之命结婚,未入洞房,夫染病身亡。王氏“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终郁郁而死,马家“奉旨建坊,桂表节孝”。

材料二 妇女解放、倡导女权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早就有了,但那大都是男人们的声音。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概。这是此前所不可能有的变化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肤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重劳动。”
——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四 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
(1)材料一中“奉亲守志,节孝两全”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说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推动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因素。说明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6-11-27更新 | 8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