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国民经济恢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928926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英国公司不断派商船到宁波、定海一带贸易。这一活动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江浙为清朝财源之区和漕运重地,绝不容许在这里出现第二个澳门。清政府遂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收缩贸易口岸,把中西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防范外夷五项规条”,重申广州一口通商的规定。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864-1894)出口净值由48,655千关两增至128,105千关两,增长了1.6倍多;进口净值由46,210千关两增至162,105千关两,增长了2.5倍。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出口值由128,105千关两增至377,338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进口值由162,103千关两增至471,504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1950年,中央贸易部设立了对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口公司、经营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出口公司以及中国畜产、油脂、茶叶、蚕丝、矿产等国有外贸公司。1950年,国有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8.4%,到1952年则上升到92.8%,已占绝对优势。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荣氏家族的兴盛衰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缩影,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这本书(《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好久,他从中知道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来。……

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设新厂。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先后筹建……荣氏的实业之舟,在面粉业的汪洋大海中再次掀起一股更大的浪潮。

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与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材料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四 1953年,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末荣氏兄弟投资于实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得到壮大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人民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扶持荣氏企业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到1956年底公私合营后,荣氏企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018-11-04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
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 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材料三 从1949年至1953年,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4938万亩增长为189955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1320万吨增加为16685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3)概述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016-11-18更新 | 46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10月中国疆域形势简图


材料二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材料三   中国的土地制度…如果不加改变,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

材料四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4月—1950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权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五 美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东北边境城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新中国初期面临怎样的困难?为此,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克服困难的措施?
2022-08-20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