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抗日战争的胜利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65 题号:93456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各除级、各阶层、各民族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大祸临头的紧迫感和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耻辱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1898年4月17日在北京保国会上的演说,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这种民族危机意识。参加过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吴玉章曾回忆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的,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王晓秋《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材料二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陪都重庆沉浸在一片喜庆氛围中。一次庆祝晚会上,有一则灯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其谜面是“小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历史人物)”。大家纷纷作答,结果出现五种谜底:分别是“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中华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2)关于材料二中的五个谜底你同意哪些(至少3个以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你从以上战争的成败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019-05-22更新 | 1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锁国造成人们眼光的缺损,对外部世界的茫然,对国际世界的无知,对重大国权的沦丧,时人时论似乎处在浑然不觉的状态,……对领事裁判权仅认为是“通商之务,贵在息争”……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其危害。

——摘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得毙伤日军5万余人的战果。战后不到20天,美国国会就宣布给中国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重要成员以后,1942年美英通知中国政府,愿意尽快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根据材料一指出领事裁判权丧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美主动放弃在华特权的直接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近代以来影响国家主权的一个因素,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17-11-28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每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详细地图。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摘编自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国际上的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起了壮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国民心士气的作用。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2-03-02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