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936104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振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

材料三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等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评价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摘编自朱熹《朱子大全》等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吾谓有法治而后有人治。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儒学产生与宋代理学形成的不同原因。

2017-10-28更新 | 1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小说是被摒弃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学样式,由于其游离在官方视域之外,因而得以生存乃至蓬勃发展。同时,明清时期颊繁而又严苛的文字狱,使得文人小心翼翼,避免贪-时文字之快而触犯统治者的禁忌,以致遭罪甚至遭遇满门抄斩的灾祸。于是,这个时期的文人很容易就转向为通俗小说作家。仕途不畅、人生失意,都极容易使得丈人寄情于文学创作。

——摘编自彭巧《明清章回小说中情理冲突模式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的自由人生和以贾政为代表的道学人生的冲突,表现了对主体意识的礼赞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西游记》通过对孙悟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自我完善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表达了个体人格与群体人格、主体意识与伦理意识统一的人格理想;以不乏调侃意味的笔调描写了猪八戒好色贪财.爱吃好睡的世俗性格的同时,最终还是让如来佛封这位色情未泯、口壮身慷、食肠宽大的八戒适得其所地做了个受用的净坛使者,这表现出的是当时人们对人欲的认可和宽容。《儒林外史》则以人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点,对在功名富贵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的真儒奇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同时又以对经世实学的重视和以对礼、乐、兵、农的提倡,表现出对阳明心学空谈心性流弊的纠正。

——摘编自宋克夫《论章回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表现。
2021-10-18更新 | 1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究天人之际”是思想家们永恒的追求,下面是同一时代中西方的思想家们的观点。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思想家和古代中国思想家探究内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批判对象,简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
2019-03-25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