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9849293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新型的产业间分工体系,而从旧有的产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则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美国积极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进出口的快速扩张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牵引力。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进出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资本净流入,其中外国直接投资有相当部分流入了高新技术产业。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材料二   由于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如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维也纳体制,一战后形成凡尔赛体制,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制),所以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原来的两极格局早已出现了破绽,因此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竞相角逐,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的条件。结合所学,除了经济全球化因素之外,美国新经济的兴起还与克林顿政府的哪些政策措施有关?
(2)材料二中,“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极化趋势加强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万隆为参照,第三世界正成为战后推进国际主义普遍政治的一种独特力量来源,并由此蕴含阻挡全球冷战扩展以及恢复国际和平合作秩序与规范的新可能路径。“万隆精神”固然表达了第三世界国际主义.进步的世界秩序观理想,但同时也将自身奠基在第三世界国家与人民实在的命运共同体基础上,以回应冷战氛围下第三世界相同的现实情境与需求为出发点,而为其国际主义的秩序观认同确立了事实上的场域根基。

——据李智星《冷战的多种终结、万隆和第三世界国际主义》

材料二 国际主义联合的出现,构成了20世纪(下半叶)民族独立与反霸权运动有别于19世纪的重要特性,并真正将这一运动导向了一个新的、试图建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方向。换句话说,与那种西方中心的、试图通过自上而下制度设计而达成的“世界和平”构想不同,来自第三世界的反抗政治实践,通过不断的抗争与联合的形式,自下而上地保卫并推进了《联合国宪章》中所保证的平等权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国际会议协商而自上而下制定的那种新世界平等理想,不断遭到来自强权政治与实力政治的挑战。

——据【英】殷之光《国际主义:从第三世界独立历史出发的世界秩序叙事》

材料三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意识到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和巨大的南北贫富差距,和平与发展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强调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决策进程。

——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2000年10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50〜70年代能体现第三世界国际主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三世界国际主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重大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世纪之交世界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2020-07-30更新 | 1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60、70年代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2018-01-29更新 | 1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
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2016-03-14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