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98662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国家主义观点。主张振兴国家经济,要求国家利用进口税、产品价格补贴、垄断外贸等手段来控制和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外贸。二是价格观点。主张根据人口和市场价格情况,管制商品进出口贸易。三是货币财富观点。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取得更多的金银货币。四是积累金银观点。认为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国家要取得金银,必须积累贵金属,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加强外汇管制。五是贸易差额观点。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限制商品进口、鼓励商品出口政策等。

﹣﹣摘编自胡晓林《世界全史》等

材料二:萌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清重商主义,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以早期改良派为主要代表,也包括部分洋务派代表。他们通过对“重本抑末”传统的否定与批判,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思想。晚期重商主义到20世纪初的新政时期达到了顶峰。以1901年清廷在西安宣布上谕、宣布新政为肇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为契机,拉开了振兴工商实业的浪潮。清政府、地方大员和资产阶级、人民大众振兴工商业的呼声彼此交织,构成了20世纪初重商主义的主流。

﹣﹣摘编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的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的异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新政时期重商主义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2年底开业营运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以西方股份制企业为学习对象的新型股份制公司。它是通过向民间发行股票(当时亦称“股份票”)“招商集股”方式筹集资金,进而兴办起来的。此后十几年,这种性质的企业增加到了几十家,绝大多数都以上海为中心募集资金和买卖股票,公司的股票可以买卖转让,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正如时人所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批股份制公司的出现,标志将中国经济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


阅读材料,概括一个有关中国近代股份制公司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该特点进行阐述。

2018-05-10更新 | 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期(甲午战前)经世实学派最先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研究和实践经世之学的基础上来吸收西方文明,他们均受过中国传统经学极深厚的陶冶,因而在接受西学时总是选择引起最少扰乱的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国人对异质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需要一种调和模式,“中学文体,西学为用”适应了这种需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师夷长技”主张初兴之时,开明的洋务派人士所重唯在强兵,富国一事不在考虑重点之列。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步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认识到中国只有视富强为一体,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这条路,才能使国家强盛。所以在光绪初年,一批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了一股“重商富民”的思潮。所谓“重商”,亦即李鸿章所说“振兴商务”,其含义已不限于传统上狭义的重视商业,而是表示注重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摘编自巩宝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2021-01-24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海洋占据着地球三分之二的面积,其地位举足轻重,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国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长55%比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2)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上海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020-06-28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