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 康熙帝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53 题号:99611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

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国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5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20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先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当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他尊孔崇儒。在官吏的设置上,凡高级官吏都是一满一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军机大臣都是如此。这样,康熙便非常成功地克服了满族官员少的困难,真正达到了神奇效果。

——引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
(2)根据材料,概括康熙皇帝入关后,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
(3)综合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皇帝的历史地位,从他上述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历史启示?
【知识点】 康熙帝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履祥(1611年——1674年)浙江桐乡县人,崇祯末年拜刘宗周(1578年-1645年,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为师。明亡,张履祥隐居教学著书,期间也亲自干农活,经常向老农请教问题,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于儒者耻言治生问题的根源,他提出“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的观点。他把许衡“学者以治生为急”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一再加以引用,但是对许衡认为工商业也是私人治生的正当途径的言论,极力排斥。他主张。“读而废耕,饥寒立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他还指出:“耕则无游惰情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虔,无骄侈黯诈之习,……保世承家之本也”,工商“逐蝇头之利,工市侩之术,反不若胼手胝足,为质朴之农夫,以没其齿矣。今世极多游民,是以风俗日恶,民生是蹙”。

——聂志红著《中国经济思想史撷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履祥的经济主张,并分析他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履祥的经济主张进行评价。

2018-04-12更新 | 6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2】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他在位期间“万不得已而用兵”的表现。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发展大事记

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1982年1月邓小平会见海外朋友时首先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将运用“一国两制”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对大陆和台湾如何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通称“邓六条”。
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整编自必修一、选修四教材


(3)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分析“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并概括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
2020-01-11更新 | 9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康熙对西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向西方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测量、天文、机械、解剖学等科学知识,组织编纂了一批科学书籍,并制造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有学者指出,“康熙帝过于追求个人兴趣,传教士在宫廷进的内容完全是以皇帝的兴趣为转移,因此他始终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经常在朝臣面前卖弄自己的博学,借以加强他的君主权威,有时还要故意出几道天文、测算方面的题目考难臣下。”而那个时代,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已经完成,彼得大帝在1717年出访法国时了解了皇家科学家院的情况,回国后积极仿效。1724年,他宣布成立彼得堡科学院,该院初时,多聘西欧科学家来任院士,后来由本国成长的科学家逐渐取代。彼得大帝留下的科学院成为后来俄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大本营,康熙帝留下的是如意馆,还又迅速拆除了与世界科学仅有一线可通的桥板。

——摘编自闫大伟《论康熙的西学观》


(1)根据材料,指出与彼得大帝相比,康熙学习西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学习西学的作用。
2019-01-04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