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73 题号:9999530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这条官方开辟的“政治之路”“和合之路”东起长安,西至罗马。为了保障丝路畅通,汉、唐、元、明各朝代在沿途设置馆舍为驼马商队提供食宿,并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虽然历经了魏晋战乱,拓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经略西北,也曾使丝路再度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唐中叶受政治局势等影响,陆上丝路衰落,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入大发展时期。中国的船队活跃在印度洋,远航至非洲东海岸。宋代一艘海船的货运量可达60~70万公斤,相当于2000多匹骆驼的运输能力。海上丝路主要进行商贸活动,也有个别政府主导的“朝贡”“外交”等活动。

材料二   通过陆上丝路,核桃、葡萄、良种马、宝石、乐舞等传入中原,丝绸布帛、凿井和铸铁技术、印刷术与火药等得以西传。佛教、景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多地发现了不同宗教共存融合的遗迹。

占城稻、玉米、土豆、烟草、钟表、阿拉伯数字等由海路传入中国。中国的瓷器、茶叶,以及文化典籍、中医中药、园林艺术等传向海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地区。


请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马尼拉(菲律宾)返回的广东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广东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摘自《广东对外贸易资料汇编·明清卷》

材料二   下图为1850~1913年欧洲对外投资趋向图。


材料三   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广东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
(2)面对欧洲经济扩张的巨大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3)据材料三,指出江苏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分析其原因。
2020-02-05更新 | 1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欧洲非洲关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18.318.32.422.95.45亿
175019.213.11.630.97.28亿
185022.78.15.135.111.71亿
190024.97.49.024.916.08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拍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时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

材料三   明政府自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光器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此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继而引发中国货币史上的大革命,“一条鞭法”很快从福建推广至全国。而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了中国丝织、制瓷等行业的发展,福建漳州的月港,也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新兴的沿海商业城市。通过大帆船贸易,西班牙传教士将天主教文化带到中国,也使西班牙及美洲大陆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把中国的传统技艺如刺绣等传授给当地人民。大帆船贸易承载了资本、商品、人员、文化的交流,是真正的“海道大通”的实现,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贾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丝银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021-04-09更新 | 1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重商主义影响下,英国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获得了市场垄断权。但是随着商人和新贵族势力日益强大,他们通过议会和王室进行了长期争权夺利的斗争。1624年,英国下议院颁布了《专利法令》,准许发明者有一定年限的专利权,保障其创新收益。1642年颁布了废除王室垄断权的《垄断法》.1679年议会通过《人身保护法》,给私人的生命财产以法律上的保护。在1689年的《权利法案》中,明确限制了国王的征税特权。它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或供其使用而征税,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下议院还制定了无数的关于商品交易、合同、证券交易的法案,以及建立了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等。到17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日益减少,政策逐步转向自由放任,最后限定为建立市场竞争规则,保护合法竞争、平等竞争。这样一系列的经济立法和对政府行为的界定,为英国经济腾飞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明清两代盐、铁、酒、茶、铜、铅等重要贸易和手工业,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凡私贩茶者,与私盐同罪”。对工商业课以重税,如明朝“矿税之祸”,矿监遍布通衢大邑,对民营矿冶、织造、制瓷等征收苛繁捐税,搞得民不聊生。明朝推行“铺行”制度,强买强卖,“有司买办物料价,十不偿一,无异空取。清政府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一百张,对民间开矿,常常予以封禁。洪武初年,政府下令“片板不准下海……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编自袁明《明朝抑商政策述论》

材料三: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说“欧美商律最为详明,其国家又多方护持,是以商务日兴。中国素轻商贾,不讲商律,于是市井之徒苟图私利,彼此相欺,巧者亏逃,拙者受累,以故视集股为畏途,遂不能与洋商争衡……必中国定有商律,则华商有恃无恐,贩运之大公司可成,制造之大工厂可设……华商情形较熟,工价较低,费用较省。十年以后,华商即可自立,口口乎(马奔状)并可与洋商相角矣”。

——摘编自王燕凌《清末民初经济立法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的英国与中国在政府行为、经济政策上有哪些差异?并分别说明这些差异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张之洞撰写《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的原因有哪些?

2018-02-09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