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 九年级 期中 2021-11-15 19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初三年级开展“与诗词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诗词与源头”研究小组撰写了研究心得,阅读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无需唤醒,一直都在。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       )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甲】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乙】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yuán       )自《诗经·小雅·鹿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中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 【丙】

《诗经》中那些蕴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这样的源头,这样的《诗经》,怎能不让人神怡□怎能不让人心醉□


(1)文中括号内所填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iè)
B.离愁别(绪)             (源)自             蕴藉(jí)
C.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í)
D.离愁别(序)             (缘)自             蕴藉(jiè)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②《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③《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方框中依次填入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D.?       
2.“诗词与对联”研究小组发现诗词题目可以两两配成绝妙的对联,如“赠从弟       送友人”,请从下列题目中再集出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龟虽寿       观沧海       定风波       满江红 竹里馆
3.“诗歌与诵读”研究小组决定朗诵李白的《行路难》,小组成员针对诗歌的情感脉络展开了讨论,以下折线图能正确反映李白情感起落的一项是(     
A.B.
C.D.
4.“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评论,其中对该书法作品或诗词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字体为楷书,行笔刚健有力,丰腴不失于刻板,规则中正而富有动态,尽显作者的豪迈气魄和伟人风范。
B.字体为楷书,虽字形斜侧,但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似巨斧斜劈山峰,一派昂扬奋举之态,展现了作品开阔的意境。
C.字体为行书,追求动态之美,笔画和体势都颇具变化,作品中的“飘”字,笔画流畅秀逸,展现出了“雪飘”的轻盈动态,颇为传神。
D.字体为行书,笔意奔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晴”“娆”二字,墨浓字大,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色充满喜爱之情。
5.“诗词与情怀”研究小组发现,读一首诗,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如“鸡声茅店月,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你可以悟到诗人思悟过的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坚定而乐观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
6.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想选用一种颜色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我心中的诗歌是绿色的,绿色既是诗人笔下葱郁的草木,也是诗人心中不灭的希望。
2021-11-13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7—9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本诗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的赠诗,诗题中的“__________”就是指白居易。
8.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较为显性,首先回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用“闻笛赋”和“______”两个典故抒发______之情和物是人非之感,基调低沉哀婉,后四句从伤感转向豁达,并回扣诗题。
9.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以下两种设计,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说明理由。
设计一: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将“千帆过”和“万木春”画得渺远。
设计二: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2021-11-15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后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日更定矣                    金陵人             人非
B.湖中人鸟声             声泪             面面
C.拏一小舟                    大喜             音绕梁
D.有痴似相公者             自力             胜一筹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被隔绝了。
理解:这句妙在不用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直接交待了作者出游的原因。
【乙】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理解:这句可谓神来之笔。写对方的惊喜,其实也就是写自己的惊讶,短短一句,却写出了双方的内心波澜,言简意丰。
12.文人常在小品文中展现自己独有的表现美的能力,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张岱和苏轼分别是如何表现冬雪和秋月之美的。
【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021-11-15更新 | 2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3. 有人评价说:“艾青的诗,好在那直白有力的语言,丰富鲜明的意象。”请根据你阅读《艾青诗选》的体会,判断下面哪首诗为艾青所作,并写出理由。
【甲】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乙】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2021-11-15更新 | 2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