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八年级 期末 2022-04-16 103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精竭虑(dān)     唐(tuí)       渎(xiè)          裁(zhòng)
B.立鸡群(huò)     废(tuí)       (xǐ)            (dī)
C.络不绝(yè)       (huì)       正(dìng)       (zhǔ)
D.惟妙惟(xiào)     热(chì)       职(chèng)     (pōu)
2022-04-14更新 | 49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记载       翰林       张目结舌       筋疲力尽
B.推崇       纤维       无动于衷       因地制宜
C.潇洒       斟酌       诚惶诚恐       正人君子
D.吆喝       卑微       妙手偶得       不怀好义
2022-04-1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B.她有条不紊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C.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D.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2022-04-14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4.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遵道学校的热情邀请下,群文阅读编者陈新华远道而来,与遵道师生共享文学之乐。
B.绵竹中学初中部珍视紫岩书院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就是对东南三贤之一张栻真挚的怀念。
C.绵竹市政府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考虑,掀起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不准放孔明灯。
D.通过“古诗文吟诵”活动,土门中学全体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2-04-1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5. 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2)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4)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A.比喻     比喻     对偶     排比B.借代     比喻     对偶     夸张
C.拟人     比喻     对偶     排比D.借代     比喻     对偶     夸张
2022-04-1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6.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铁血丹心,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张骞的拓路功迹……早已载入史册,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


①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掩埋了丝绸路上的声声驼铃
②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里的点点残血
③几百年的瑟瑟秋风,早已吹散了塞外沙场的连营吹角
④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湮没了零丁洋里的阵阵叹息
A.①④②③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④③①
选择题 | 容易(0.94)
7. 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
B.《使至塞上》——王昌龄——唐朝——五言律诗
C.杜甫——杜子美——唐朝——诗圣
D.《记承天寺夜游》——苏子瞻——宋朝——四川眉山人
2022-04-1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千古唐诗

①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②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③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④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⑤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⑥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⑦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⑧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分明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⑨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更是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⑩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唐代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

8.唐代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多,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
B.唐诗数量很大,有诗作五万五千多首。
C.唐朝每一个时期都有伟大的或者著名的诗人。
D.“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唐王朝诗歌盛行,诗人众多,终于酿出来的。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歌分为初唐诗,盛唐诗,边塞诗,田园诗和晚唐诗。
B.李白是最伟大的盛唐诗人,王昌龄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C.陈子昂是盛唐诗歌的代表,他的《登幽州台歌》唤醒了初唐诗。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唐王朝走向衰败的初唐诗人李商隐的哀叹。
10.下面的诗句,属于盛唐时期诗人的作品的一项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022-04-1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屠呦呦:首个诺贝尔中国科学家

①着一身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85岁的中国老人屠呦呦,还是没显出“华贵”来。多年的深居简出,让屠呦呦习惯了简单低调,就连赴瑞典登机前,屠呦呦也躲开了VIP待遇,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偷偷地”离开,再多的光环与荣耀似乎都没能打扰她平静的内心。

②10月刚刚得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时,屠呦呦曾接受过一些记者的采访,但很快,屠呦呦婉拒媒体,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瑞典领奖之前,有媒体记者试图登门,先被“楼长”邻居挡一关,敲了门,最后还是被屠呦呦的爱人礼貌地回绝了采访请求。

③获奖时人们才发现,有关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资料很少,直到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屠呦呦传》,一些历史细节才第一次被人们了解。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④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生药学,毕业后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⑤几十年来,屠呦呦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对家庭也缺少照顾,给人留下“执拗”的印象。她的“执拗”最终让她收获了科学上的成果和同行、学生的敬重。

⑥只是,屠呦呦自己的低调,无法掩盖整个中国科学界以及普通中国人的兴奋,因为这一枚诺贝尔科学类奖章,是中国人多年来所期盼的。

⑦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是她在青蒿素研发中的重要作用,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是一种完全由中国人开发、以中国传统草药为原料的全新药物。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汉斯·弗斯伯格在致颁奖词时,对屠呦呦的科学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屠呦呦参与了中国一个开发抗疟药品的重要项目。当屠呦呦阅读古籍时,她发现特定的含有青蒿的植物在治疗发烧的配方中多次出现。于是她开始在感染疟疾的老鼠身上试验这种青蒿的提取物。试验发现一部分的疟疾寄生虫死亡,但与整体的试验结果并不一致。随后屠呦呦继续到古籍中寻找答案。在一本1700年前的古书中,她发现一种对青蒿低温提取的方法,这样得到的提取物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杀死所有寄生虫,而其中有效的成分之后被确认并被命名为青蒿素。在后来的研究中,她发现青蒿素能够通过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杀死寄生虫。”

⑨颁奖词简单的几句话背后,是特殊年代、艰苦环境下中国科研者们付出的巨大努力。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说,这一枚诺贝尔奖章是集体的荣誉,是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荣誉,而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

⑩屠呦呦手中的诺奖奖牌,与其说是国际科学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成果的肯定,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科学界的一种鼓励和期待。从这一枚奖章开始,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奖章属于中国人。

11.文中反映屠呦呦低调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多年深居简出,不为外界所关注。
B.她穿着紫色礼服,站在诺贝尔奖颁奖台上。
C.赴瑞典领奖登机前,躲开了官方的送行仪式和媒体记者。
D.直到她获奖时,有关她的资料很少。
12.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刚刚得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时,屠呦呦婉拒媒体,没有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B.几十年来,屠呦呦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对家庭也没有照顾,给人留下“执拗”的印象。
C.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是她在青蒿素研发中的重要作用,青蒿素是治疗一切疾病的一线药物,是一种完全由中国人开发、以中国传统草药为原料的全新药物。
D.屠呦呦在一本古书中发现一种对青蒿低温提取的方法,这样得到的提取物疗效非常显著,可以杀死所有寄生虫,而其中有效的成分之后被确认并被命名为青蒿素。
13.屠呦呦说,她去领奖是“代表中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14.请你结合选文给朋友简单介绍一下屠呦呦。
2022-04-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