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新疆 九年级 期末 2023-01-09 2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鲜(yán)          本(zhé)        宿营(sù)          人事(xǐng)
B.妖(ráo)          (nǎn)        (jū)          揉造作(jiǎo)
C.养(huàn)        守(kè)          睢(zì)          不容发(jiàn)
D.阴(huì)          逗(liáo)        (zhàng)     食壶浆(dān)
2022-11-01更新 | 564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乌苏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萧索        懦夫        摧惨        红装素裹
B.惊骸        恭维        逞能        李代桃僵
C.濡养        旁骛        飘逸        与日俱增
D.疏懒        脏物        筵席        不攻自破
2022-11-01更新 | 562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乌苏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蜀锦博物馆里,师傅们为了织出精美的蜀锦正在织机上忙碌地抽丝剥茧
B.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C.作为阅读爱好者,不管是名家作品还是潮流小说,他都附庸风雅,不会错过。
D.他如雷贯耳的一番话,让沉迷于传销谎言中的人幡然醒悟。
选择题 | 适中(0.65)
真题
4.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一系列程序,选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
B.按照《规划》,遵义所辖各县都要修建飞机场,机场建成以后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近年来非洲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汉语作为到中国寻找梦想的工具。
D.由于韩美执意举行联合军演,使朝鲜产生了取消元首会面的想法。
选择题 | 较易(0.85)
5.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什么是好书?好书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总之,能够提升文化素养、提供心灵抚慰、砥砺个人精神的书,就是好书。


①《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却成了经典
②对研究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
③“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
④对初学者而言,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是好书
⑤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的是好书
A.③②④①⑤B.②④⑤①③C.③①②⑤④D.②⑤④③①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细致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等应考,中试称为“贡士”。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分别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
2023-01-0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7. 艾青,原名   _____,号   _____,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成名作品是《_____》,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_____》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023-01-06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8. 水浒故事,脍炙人口;梁山好汉,形象鲜明。(将正确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①鲁智深,绰号“_____”豪爽仗义,粗中有细,为救助落难女子,_____
②林冲,绰号“豹子头”,_____(A.倒拔垂杨柳 B.身陷高唐州 C.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 _____(A.血溅鸳鸯楼 B.手刃陆虞侯 C.智取生辰纲),雪夜上梁山,奋起反抗,英雄本色。
③《水浒传》中,“武松打虎”这一情节表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请列举两个_____
2023-01-06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9.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露从今夜白,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3)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4)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6)《岳阳楼记》中传诵千古,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名句是:__________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2023-01-0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10.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揭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直接地写了出来。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易(0.85)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鸟声俱绝       俱:全。
B.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强饮三大白       白:白酒。
D.客此       客:客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B.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C.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
D.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2023-01-06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易(0.85)

12.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①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②道:法则,方法。
(1)请用“/”给文中划横线句断句(两处)。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2)孟母是一个 _____的人。
2023-01-0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

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

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

⑦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工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延续性的基础。

(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3.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
B.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C.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
D.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
14.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B.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C.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
D.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
B.第③段中运用举例论证,用《史记•匈奴列传》的材料证明“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这一观点。
C.第⑥段中引用“四夷传”中夷夏同源的观点来证明中国人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文化的交流融合。
D.本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谨准确,朴素平实,既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给人文化的厚重感。
2020-06-30更新 | 714次组卷 | 9卷引用: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1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有书便是艳阳天

①“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②书籍是人类的挚友。前不久,一幕场景令人难忘: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一名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神情专注。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居家的时间变多了,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有人发出内心感悟:有书相伴,真好!

③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一个微信书友群中,大家互相交流抗疫期间读书收获的新知与启迪。有人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感悟人类应该自警自省、更加谦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增强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群友分享“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引人思索生命的意义。

④一位作家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⑤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从浓缩版的文化经典到现实版的“生活之书”,都在召唤我们,“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⑥书籍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一册在手,书里的风景、书外的故事、阅读的心境都深刻交融在一起,构成独特的体验。因为有书相陪,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我们的人生更为宽广。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16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④段中毛泽东和刘伯承等人的事例,谈谈你自己读书的“艳阳天”。
(4)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①段引用多句古诗文,引出本文的论题,使文章语言更典雅,富有文学色彩。
B.选文③段列举了大量的阅读外国文化经典等事例,表明外国文学更多体现人文性。
C.选文⑤段画线的语句与明代董其昌先生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异曲而同工。
D.选文结尾段的作用,在内容上归纳总结,深化论点;在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2023-01-0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17.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菜农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喊、车辆的鸣笛以及买家卖家的讨价还价的各种声音;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的小孩……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一本《陶渊明集》,差点跌破了我的眼镜!一个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这高大上的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回放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大家踩着同一个鼓点,扭着同一个舞姿,陶醉在同一个旋律里。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刚柔兼济,圆滑顺畅,发力处如蛟龙升空,恢宏大气;收笔处如彩凤展翅,飘逸自然。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场。菜场如往日一般喧闹,他也如往日一般在静静地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身边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纵使身边蝉噪蛙鸣,鸟语花香,他也丝毫不为所动,静静地淡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流淌。很难了,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一心一意地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书法。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我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⑪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文中的菜农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023-01-0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1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朵鲜花可以擦亮春天的眼睛,一本好书可以启迪沉睡的思想,一段旋律可以拨动思念的心弦,一句鼓励可以点燃奋斗的激情……当你用心凝想,生活中很多的人、事、景、物都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存在,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温暖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未来。

请以《最美好的时刻》为题,写一篇文章,诗词除外,文体不限。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2)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022-12-08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6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7
名著阅读
2
名句名篇默写
1
文言文阅读
2
现代文阅读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5,6,7,8,9,11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85易误读常见字
20.85常见易错字
30.65成语和熟语
40.65病句辨析与修改
50.85衔接与排序
60.85文学常识综合  文化常识综合
100.65
二、名著阅读
70.65文学常识综合  艾青(1910-1996)
80.65施耐庵(不详)  《水浒传》
三、名句名篇默写
9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四、文言文阅读
110.85张岱(1597-1679)  山水游记类课内阅读
120.85人物传记类课外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13-150.65杂文
160.65立论文
170.65散文
六、作文
180.65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