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北京 九年级 一模 2023-05-02 17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难(0.4)
为落实《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学校开展了以“书香润泽”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任务。

活动一 阅读启动 解说海报


主题活动于3月29日启动,学生会主席代表发言。请阅读下面发言稿(部分),完成各题。

打开《诗经》,展读《蒹葭》,蒹苍露白,秋水明,清幽的意境使人心灵愈加纯净;诵读《诫子书》,诸葛亮垦切的叮咛促使我们摒除杂念,保持精神的安宁;品味《昆明的雨》,汪曾祺恬淡地诉说对过往岁月的想念,教会我们以心灵的沉静面对世间芜杂……人生须臾之间,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阅读,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锢,使我们的生活足够辽阔丰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拥抱更加广博的世界,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纷繁世事

1.下图是学生会为活动设计的宣传海报。结合发言稿的内容,你认为“书香润泽”在这个情境中具体指的是______
   
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澄”应读为“chéng”B.“垦切”应写为“恳切”
C.“品味”应写为“品位”D.“禁”应读作“jìn”
3.有同学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境中表达欠妥。请你结合语段内容作出修改。
修改:

活动二 设计展板 推荐书籍


三个年级分别设计了名著推介展板。请阅读展板,根据大家的修改意见,完成下面小题。
   

《骆驼祥子》讲述了北平城里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读完这本书,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无疑会给你强烈的震撼,【甲】同时,作者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独特语言习惯的妙手回春的描绘,一定能让你感受到浓浓的“京味儿”。

展板1 《骆驼祥子》(七年级)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科普巨著。这本书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每个奥秘的揭开过程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因此,阅读《昆虫记》的过程,会成为让你惊叹不已【乙】欲罢不能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展板2《昆虫记》(八年级)

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而且反映了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小说具有深邃的主旨,其讽刺艺术也一向为人称道。作者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描摹得形神兼备,展现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

   

展板3《儒林外史》(九年级)

4.有同学建议在展板1中补充《骆驼祥子》的作者信息,在展板3中例举《儒林外史》里的一个人物。请你根据提示完成补写。
①《骆驼祥子》作者:______     ②《儒林外史》中的人物:______
5.有同学对展板中的四字词语产生了疑问。你认为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妙手回春B.引人入胜C.鲜为人知D.形神兼备
6.有同学认为展板中【甲】【乙】两处标点使用错误。你认为下列选填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A.【甲】分号   【乙】逗号B.【甲】分号 【乙】顿号
C.【甲】逗号 【乙】顿号D.【甲】逗号 【乙】逗号

活动三 欣赏书法 重温名篇

7.学校组织到故宫博物院观看“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同学们围绕着书法展品展开了讨论。请你阅读下面两幅作品,完成第7题。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两幅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是泰不华用篆书写就的,其笔画圆润,古朴雅致。
B.《岳阳楼记》是董其昌用行书写就的,字体清丽,笔画平直。
C.《陋室铭》是一幅隶书作品,其朴拙的特点契合读书人安贫乐道的品格。
D.《岳阳楼记》用楷书写就,大气方正,与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情怀相契合。

活动四 总结活动 交流感受

8.4月23日,活动总结。同学们纷纷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请你从语文老师搜集的词云图中任意选择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2023-05-02更新 | 57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容易(0.94)
9. (1))子曰:“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的情怀里总有家国天下的责任。“感时花溅泪,______”,名为感时,实则忧国;“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名为求庐,实则为民;“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 ”,名为写花,实则倾情。唯如此情怀,才得千古流传。
2023-05-02更新 | 3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依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是一首登高怀古之作。词人登上“_______”远望神州大地,触景生情,“_______”一词传达了词人对千古兴亡的无穷思绪;下阕词人怀古咏志,巧妙化用曹操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慨,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11.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与本词“生子当如孙仲谋”都写到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作者分别借英雄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3-05-02更新 | 5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书以观/闲情逸       经叩问/各己见
B.日以还/不其数       稍降辞/和颜悦
C.援疑理/文彬彬       箧曳屣/荆请罪
D.冬烈风/一二白          沃灌/赴蹈火
13.下列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和大家吃的穿的不一样了。
B.因为在和同学的相中有足够多的快,所以就不知道吃穿和别人不一了。
C.因为心中有读书这种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也就感受不到衣食享受不如别人。
D.因为读书过程中有足够使人快乐的同学,所以就感受不到吃穿与别人不一样。
14.根据上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苏颋,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

(选自《开元天宝遗事》)


材料二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闻邻中读书,其姊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其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取材于王嘉《拾遗记》)


注:①[苏颋]唐朝大臣、文学家。 ②[杂处]住在一起。 ③[旋吹火光]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④[贾逵]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臣。 ⑤[牒]书籍。 ⑥[扉]门扇。
有些古人的读书条件非常艰苦。宋濂求学时无书可观,无“_______”,无鲜衣美食之享,但他学习勤奋专注;苏颋读书无灯烛,但他_______;贾逵读书_______,但他明惠善学。这三个人的经历启示我们:_______
2023-05-02更新 | 4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5. 青少年不仅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读书。阅读读书方法“小贴士”(见下图),结合你读过的任意一部名著,说说你是如何读书的。(100字左右。本试卷中出现的名著除外)

小贴士

可以跳出书本,联系现实进行阅读,形成自己的看法。

可以把书中的人物和与之有关的或对立的人联系起来思考,得出结论。

可以把相同主题或相反观点的书对照起来阅读,有所评论。

2023-05-02更新 | 34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北斗组网到超算“发威”,从港珠澳大桥开通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从5G商用全面推进到载人航天创造多个“首次”……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喷薄涌流,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节节攀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升到超过60%。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二

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样板之城。“2023首科新年论坛”发布了“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2”(简称“首科指数2022”)。“首科指数”是全国首个针对单一城市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被视为客观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晴雨表”。从图1可知,______。科技创新带来了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是2015年的1.9倍,较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


材料三

科技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促使生活更加美好。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编织了一张流动的巨网,让距离不再成为出行的困扰;绿色发展的图景上,共享单车融入城市交通,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里,二维码支付、网络购物等方式更新迭代,随时随地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哪里来?从教育培养中来,从实践锻炼中来。2013年开始实施的“英才计划”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之一。“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为期一年的培养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我们要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未来涵养科技创新活力。

16.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关于科技创新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甲】未来我国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乙】科技创新给北京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丙】科技创新人才主要依靠“英才计划”的培养。
17.根据材料二中图1的信息,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18.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限10个字以内)
2023-05-06更新 | 47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赠先生一束西湖梅》,完成下面小题。

赠先生一束西湖梅

①平淡无奇的叙述里,往往藏着伏脉千里的波澜。1928年1月3日,鲁迅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么一笔:“陶璇卿自杭州来,赠梅花一束。”陶璇卿,即小鲁迅12岁的青年画家陶元庆。

②鲁迅对梅花情有独钟,早年曾有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石印。就在一个多月前,鲁迅给友人的信中还提到了梅花。此刻,西湖边的这束梅花,带着没有消散的体温,从杭州来到上海景云里23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两个艺术探索者生命的温暖拥抱。

③鲁迅非凡的天赋和才华,不只在字里乾坤挥笔纵横江海。我们熟悉的北大校徽、憨萌的猫头鹰,都出自鲁迅的画笔。在发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艺术的探索实践中, 鲁迅是引路的先觉者。

④上天眷顾了两个艺术上的同道人。1924年12月3日,陶元庆登门拜访鲁迅。两人第一次合作——陶元庆为鲁迅的译著《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鲁迅盛赞这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

⑤陶元庆很幸运,遇到了珍惜自己的人。鲁迅极欣赏陶元庆的才华,不仅亲临陶元庆的画展,为展览作序,还向大众介绍其艺术成就,评价陶元庆的绘画涵容了东西方激荡的气韵意象。

⑥鲁迅也很幸运,找到了艺术上相契共鸣的人。陶元庆先后又为鲁迅的《坟》《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创作了书面画。它们的出现,在当时开了一个语惊四座的新境,在今天依然令人惊艳。我好奇地想,为什么鲁迅和陶元庆成了艺术上的知己?答案或许就在鲁迅《热风》里的这段话:“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⑦这里,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不能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流离转徙中完成的。他一改以往的风格,以罕有的温煦之笔,重提往事。书中虽有直指现实的批判,也或隐或显地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现代中国图景。百草园,我去过好多次,它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可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多么神奇而充满童趣的乐园!陶元庆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画,亭园里一丛一丛草木密缀,一白衣女子走在亭园分岔的小径,怀抱一条残枝,枝头上的花儿已经谢了。画面满目明黄,浓烈如曙日照耀大地。萧瑟的残枝和灿烂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百草芬芳出自孤独的独醒者的灵魂,即便于绝望的黑夜里。正如希望的曙日来自黑夜里的长歌,冬末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长。画言心声,文字所蕴含的,被画笔赋予了形与神,这样的画里有份相知与懂得。

⑧1926年,陶元庆正在浙江台州执教。这年他照着鲁迅寄给他的照片,为其作了一幅炭笔素描像,它成了鲁迅最喜爱的一幅肖像画。画中的先生,面容瘦削,眼神深邃冷峻而满怀悲悯。那特有的精神气质,陶君也是真懂先生的人啊。

⑨1929年1月4日,鲁迅日记里再一次出现赠花记录:“留陶璇卿所寄赠之花一束,书面一帧。”雪季寄花,大概这回还是梅花欤。生命无常,不久陶元庆病逝于杭州。这成了陶元庆最后一次向先生表达敬意。

⑩近百年过去了,总有值得的东西留下来。那幅炭笔素描像,至今仍挂在北京鲁迅故居南房会客室的墙上。春天将要来临,那束盛开的梅花,仍然在温暖的目光里绵延。

(取材于王梅的同名文章)

19.鲁迅先生与陶元庆是艺术上的同道人。阅读第④-8段,补全下面的内容。
陶元庆为鲁迅《苦闷的象征》创作封面画,获鲁迅盛赞;_______;陶元庆为鲁迅《朝花夕拾》等诸多作品设计封面,二人成为艺术上的知己;_______
20.文章以《赠先生一束西湖梅》为题,并两次提到陶元庆给鲁迅先生寄赠梅花,颇具雅意。你从中读出了陶元庆怎样的情意?
21.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阅读本文,你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先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认识。
2023-05-02更新 | 53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月25日,《2023中国诗词大会》开播。本届诗词大会围绕“燃”“寒暑”“心动”“天下”“十年”等关键词展开,勾勒千里江山,抒发家国豪情,引领观众品味点滴欢喜与万千滋味。节目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形式不断变化,参与人数不断增加,热度始终不减。这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古典诗词为何魅力不减?

②古典诗词,像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个人都能在诗词中寻找到生活的诗意,汲取精神的力量。

③《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有牙牙学语的孩童、穿梭街头的外卖员、科研一线的工程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面对内蒙古草原的美酒羔羊,想起“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登临高山俯瞰美景,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欣赏四季交替景色变换,吟哦“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字,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④阅读古典诗词,可以从历史文脉中汲取精神力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信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这看似遥远的诗文给了我们情感的共鸣,让我们能更好地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指引我们在困境中、迷茫时,找到心怀天下的志气、寒梅立雪的骨气、踏浪前行的勇气。

⑤感受诗词的魅力不限人群,但理解古人哲思却存在“门槛”。悠远的历史,迥异的生活,古奥的文字,以及词句中的微言大义,都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节目的热播,为初学者叩开了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而与千古圣哲神交,还需积年累月、一以贯之的努力。当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诗词之美并从中收获进步时,诗词就不再是读书时的“死记硬背”、考试时的“绞尽脑汁”,而将化作我们的生活情趣、处世智慧。

(取材于杨梓岩的文章)

22.古典诗词为何魅力不减?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______。
23.下列梳理文章段落关系结构的图示,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乙】      【丙】
24.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作为第④段的论据更恰当?为什么?

【甲】耄耋之年的叶嘉莹先生,回到叶赫寻找祖先的故乡。叶赫古城遗址已经一片荒芜。面对这一片高出来的土堆,叶先生感慨吟诵:“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乙】叶嘉莹先生曾经历了七七事变、父母离散,生活一度跌入谷底。最艰难的时光里,诗词抚慰了她受伤的灵魂。她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振作起来,并打开了一扇将中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的窗。


注:①诗句出自《诗经·王风》。
2023-05-02更新 | 4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25. 陶元庆馈赠的西湖梅,芬芳了鲁迅的内心世界。生活中的你,一定也曾收到过那样的馈赠:一句话,一朵花,一首诗……


请将“你的馈赠______了我”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3-05-02更新 | 3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26. 一本好书往往会让我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请以“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行,一抬眼,忽然发现……”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 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3-05-02更新 | 3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名著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3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80.4字音  字形  词义辨析  成语和熟语  病句辨析与修改  标点符号  文学常识综合  书法字体识别、鉴赏
二、名句名篇默写
90.94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诗歌鉴赏
10-110.65
四、文言文阅读
12-140.65读书学习类对比阅读
五、名著阅读
150.65名著导读
六、现代文阅读
16-180.4非连续性文本
19-210.4散文
22-240.65立论文
七、作文
250.65半命题作文
260.65情境作文(联想与想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