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四川 九年级 一模 2023-07-13 8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的 A ,到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的惜别怀远;从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民乐交响曲的 B 到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留声机”的 C ……(guàn)_______穿“两个奥运”的“中国式浪漫”如同一场盛大的席,让人味同嚼蜡。饱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让“冰雪”元素与厚可爱、“瑞雪兆丰年”等美好寓意深度合,总能让人心生欢喜。在“中国红”与“冰雪白”交织的冬奥场馆里,以及剪纸艺术的服饰上,也让中国美学在世界舞台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浪漫,中国人只需一看,便能心领神会;世界浮光掠影,便能被深深动。

②中国人笃信“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式浪漫”同样投射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上。世界疫情形势固然严(jùn)_______,可是中国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如期举行。为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搭建起实现梦想的舞台,这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志愿者的一句“Welcome to China”,让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感动流泪。在北京冬残奥会中国队对战捷克队冰球比赛停期间,现场观众为中国队副队长徐金强与捷克队队员瓦茨拉夫·赫奇科唱响生日歌,为同场竞技的两位对手祝贺。认真观赛的观众还发现,北京冬残奥会为获奖运动员(bān)_______奖的花束,多了一支象征坚强的蓝色波斯菊,被人们称为“永不(diāo)_______零的荣耀之花”。点滴细节勾()_______出的“中国式浪漫”,表现出中国文化悠久迷人的(mèi)_______力,展现着中国开放包容的胸怀,也讲述了中国人热情温暖的格。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1)(guàn)_______穿     (2)严(jùn)_______       (3)(bān)_______
(4)(diāo)_______       (5)勾(lè)_______        (6)(mèi)_______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合(A.qiè   B.qì)   (2)席(A.yán   B.yàn)
(3)厚(A.guō   B.dūn)   (4)动(A.cù   B.chù)
(5)停(A.zàn   B.zhàn)   (6)格(A.pǐng   B.pǐn)
3.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4.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疫情形势固然严峻,可是中国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如期举行。”此句是递进复句。
B.在文中ABC三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分别是记忆流转、悠扬宛转、时光轮转。
C.文中加点的两个成语“味同嚼蜡”“浮光掠影”使用无误。
D.“中国式浪漫”为偏正短语:“心领神会”为并列短语:“世界大同”为主谓短语。
5.活动后,同学们以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是一位同学拟写的对联,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冰雪壮豪情,,四海健儿酬伟志;
下联:,金龙腾梦,
A.①鸟巢跃虎     ②九域飞长虹     ③神州大地竞光辉
B.①玉虎助威     ②争雄向未来     ③九洲汇聚客宾情
C.①玉虎助威     ②京华飞异彩     ③五环盛事醉春风
D.①鸟巢跃虎     ②圣火昭环宇     ③五环绽彩辉华夏
2023-07-1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

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③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

④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

⑤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

⑥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8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
B.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
C.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D.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
B.文章第②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
C.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疫情”比作“前所未有的考试”。
D.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谣言”的一项是(     
A.《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
B.《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色事件”。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D.《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露了题。
2022-06-14更新 | 49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真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无硕师名人与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名臣。其幼时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嘉《三朝名臣言行录》)

9.为理解材料【甲】文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屣”的意思,某同学收集了偏旁相同的三个字:①屦:有饿者蒙袂辑屦;②屐:应怜屐齿印苍苔;③履:削足适履。由此得出“屣”的意思应该是(       
A.行走B.脚C.鞋子D.遮盖
10.下列选项中前后两句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趋百里外 / 主编《资治通鉴》
B.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其幼时记忆不若人
C.加冠 / 众兄弟成诵而游息矣
D.走送 / 为一时名臣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B.【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C.【乙】文中“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中的“而”字表示顺承关系。
D.“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1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13.从2020春到2022年末,三年抗疫,我们这一届初中生,经历了多次“宅家”的网课学习,心情很是压抑。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宋濂和司马光的学习经历分别给你的网课学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023-07-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4.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___________”“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______的氛围。
15.“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16.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021-07-08更新 | 813次组卷 | 9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五、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17. 小乐发现,在古诗文中也可寻得好“友”们的身影,并从中感悟到古文人的交“友”收获。请根据提示,整理下列内容。
诗文“友”交“友”收获
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_______
发政治抱负
枯藤老树昏鸦,②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______
我寄愁心与明月,⑤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亲友
寄明月之思
正是江南好风景,⑥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
悟飘零之感
发现:对于旧的知识,我们要复习整理,从而得到新的收获,正如 《论语》中所言:“⑦____________”;人生得两三益“友”,乃一大乐事,又如《论语》中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21-11-24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18. 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人物文段或评述
(1)____严监生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___在二十四岁风华正茂之时,在胜利的浪潮把他推上创造幸福生活的顶峰之时,他却被击中了。他不甘心立刻倒下,而是像一名刚强的战士,咬紧牙关,紧跟在胜利前进的无产阶级钢铁大军的后面。
《朝花夕拾》(3)____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海底两万里》(4)___他设计建造了一艘潜水艇,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并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
2022-06-21更新 | 1973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