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 七年级 期末 2023-08-17 1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易(0.85)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美景______蓄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美的享受。美景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落日余huī     );可以是南方生机勃勃的初春时野,可以是人迹hǎn     )至的静谧小路;可以是美不收的北海菊花,可以是疾风骤雨下荷叶______护红莲的场景。文人墨客对美景的选择取决于内心,欣赏美景而心生感慨,于是写下美篇章,经久传唱。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                    ______
(2)请结合上下文,在下面括号里填入汉字。
余huī(     )             人迹hǎn(     )
(3)请选择与语段中加点字“胜”“至”含义相同的一项。
①美不(     )       (A.引人入   B.不枚举   C.今于昔)
美篇章(     )       (A.如获   B.无微不   C.实名归)
2023-08-17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较易(0.85)
2.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意象古诗文名句理解积累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借花传达个人身世之悲和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应傍战场开”借花寄予思乡之情、忧民之意。(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的凄寒景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____________”两句写明月有情,仿佛和流水一起陪伴着诗人远行。(李白《峨眉山月歌》)
(5)“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用雨景烘托归期不定的苦涩与无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6)“____________”借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023-08-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3.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诗意班级”建设,郑州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拟于1月6日17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诗词吟诵大赛。
(1)请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此次活动拟一条标语,不超过20字。
(2)同学们提议邀请语文老师王老师担任评委,请你完成下面的邀请函,注意表意清楚,语言得体。

邀请函


敬爱的王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1班班委会

2023年1月3日

2023-08-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4.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鲁迅《朝花夕拾》)


问:“我”因什么事“急急诵读”?对于文中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感受。
2023-04-12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重庆中考语文试题(信息卷)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5. 《西游记》中“紧箍儿咒”是唐僧用来约束孙悟空的法宝,探究下表中唐僧三次念“紧箍儿咒”的不同原因,分析孙悟空的成长与变化。
精读片段探究原因分析人物

①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叫:“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唐僧从①______处得到紧箍,骗孙悟空戴上。孙悟空疼痛难忍,盛怒之下,欲害唐僧,唐僧念咒自卫。阅读《西游记》整本书,你会发现唐僧念紧箍儿咒的次数越来越少,可见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

②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孙悟空②______(概括情节)时,人妖不分的唐僧念咒加以阻止。

③沙僧果起在半空道:“二位住了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去。”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放了手……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

唐憎为了辨别真假孙悟空而念紧箍儿咒。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互相依偎的温暖

①我家刺猬生宝宝了。那一天,猬猬完全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我很纳闷,她到底怎么了。第二天中午,我们听到一阵微弱的吱吱声,像受伤的小鸟。儿子迫不及待地去看,猬猬的身后多了两只粉红色的肉团,他们暖暖地互相依偎着,像粉红色的海参。

②对我来说,养宠物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儿子一时兴起,却会成为我的日常事务。那么最好不要太脏,不能麻烦,互动要少,万一往生了也不会太难过。选来选去,我们决定养刺猬。

③最先接回来的是女生,叫猬猬。狷猬生于宠物店,我在一大堆毛刺球中一眼相中了她。她蜷缩在角落,毛色偏白,体形丰满。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最大号的整理箱,放上食盘和水壶。她很聪明,很快就熟悉了家里的环境。我早出晚归,她昼伏夜出。每个夜晚,她安静而孤单地闲庭信步,像个公主。儿子总是对我说,你看她多孤单啊,再买一只吧。

④经不起儿子的反复劝说,我又订购了一只。男生来路迢迢,由苏州经快递小哥送达。盒子打开的时候,他惊慌失措,瑟瑟发抖,蜷缩成一个小球。儿子管他叫刺刺。

⑤过来人说得一点没错,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对待刺刺,我们漫不经心得多。我不再百度搜索刺猬的习性,不再关心他白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刺刺比猬猬活跃,他努力地在整理箱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去固定的地方吃食喝水,坚决不肯去固定的角落里排泄。

⑥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用繁衍的欢乐抵抗虚无,这是本能。新来的家庭成员给大家带来了无穷乐趣。小刺和小猬一天天长大,从粉红色变成灰白色,软刺也变得坚硬起来。猬猬总是把两只宝宝牢牢地挡在身后,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有几次我试图拍张刺猬宝宝的照片,没等我靠近,猬猬咻地一下支棱起全身的刺,不断哼哼。母爱是天性,她在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孩子。

⑦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整理箱里只剩下三个毛线团。我们翻箱倒柜,终于在沙发下发现了他,他自在地躺在角落,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出整理箱的,更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寻找刺刺的游戏让我们焦虑地玩了好几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刺刺大概是摸熟了环境,他每晚逃走,又会在清晨准时爬回自己的窝,安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他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还是为母子寻找食物?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哪怕他们不说话。

⑧与刺猬的互动完全超越了我最初的设想,这一家四口成了我们的牵挂,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谁说刺猬没有感情呢,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对于我们,他们竟然也卸下了软猬甲,有时,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⑨如今究竟是谁离不开谁,又是谁在陪伴谁?谁也说不好。但我深信,那是互相依偎的温暖。

(作者:苔米。有删改)


〔注释〕①往生:佛教用语,俗称死亡。
6.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内容,概括“我”的情感与态度,在下面表格中补充适当的内容。
情节“我”的情感与态度
______细心呵护
养刺刺______
______焦虑
刺猬卸下了软猬甲,容许我们去摸摸刺______
7.文章从刺猬生宝宝开始写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8.文中称呼小动物不用“它”,而称呼猬猬为“女生”“她”,称呼刺刺为“男生”“他”,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作者说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你同意吗?请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进行分析。
10.请结合全文回答“互相依偎的温暖”具体指哪些温暖?
2023-08-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人

①无边无际的夜,我心里却暖暖的,连脚步声都同心跳一样急促,因为前方有一所亮灯的房子。在夜里回家,有着一种特别的感受。也许是暗夜与家灯的对比,便将心底久泊无依的思绪与那一窗的温暖相融,仿佛一直黯淡的际遇,此刻全被回家的心绪点亮。

②遥远的少年时光里,有一次深夜回家的经历。那时还在县里住校读高中,很少回家。一个周末的晚上,便有一种强烈的回家冲动。于是便走出校门,此时已是夜里九点多,早没有了通往乡下的车,便步行走上四十里的路。正是盛夏,星光满天,出了县城,便是土路,两旁是茂盛的庄稼。空气中流动着清香的气息,便一直向前走。离家乡的村子很近的时候,要穿过一大片荒甸,阴森无比,还有乱坟无数。走到纵深处,恐惧便紧紧围绕在身前身后。向前望去,看见村里的点点灯火,便觉心中一暖,周国的荒凉也似乎充满了情趣。

③当村子近在眼前,看着家里的草房,那在黑暗中的影子,就如山一般给我无尽的安全感。推门进屋,扑面而来的灯光,还有父母惊喜中带着担忧的脸,在那一瞬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在无数个未来的日子,那个情景都会在无眠的夜里涌起。

④后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一个房子里,等待自己的父母到来。也是在一个夜里,却是自己成了屋里的守候者,父母成了夜归人。那时,父母只是之前打了个电话,说这一天要到,并告诉我不要接,来过好几次,能找到。通讯的不便,使得我竟不知他们坐什么车,几点到。只好守在家里等,直到夜幕长垂。此刻,终于知道那一种滋味,想想以前的多次回家,父母该是等得怎样辛苦,交织着盼望与担心。

⑤曾有个同学,少年时,有一次和父母负气离家出走。在外游荡了几日,终于还是回来。他特意选在一个夜晚向家里走去,怕看见那些熟悉的人。也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他一路心情忐忑,不知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情景。他和我说:“我一到家门口,听见院子里的狗叫声,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而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打骂,有的只是一种欣喜和心疼。原来,不管我们犯了怎样的错,那个叫家的房子永远敞开着温暖的门,等着我们的归来。

⑥在晚上回家,就像从长长的夜里走向光明和温暖,家永远是等着我们憩息的巢。就像有人所说,因为喜欢回家,所以才要常离家在外。喜欢在夜里归来,踏着一地的思念,任这条路风雨起落,可在路的尽头,却有着一所房子,亮着一盏灯,和灯下牵念着我们也被我们牵念着的白头人。

(作者:包利民,有删改)

11.本文写了与“我”有关的两次“夜归”,请分别加以概括。
12.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离家乡的村子很近的时候,要穿过一大片荒甸,阴森无比,还有乱坟无数。(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3.文章在②③④三段已经写了两种“夜归人”,第⑤段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理解。
14.本文结尾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对家的感受。
2023-08-1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0.15)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匠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节选自刘基《象虎》)


【注释】①詟(zhé):恐惧,害怕。②象虎:老虎模型,木偶。③牖(yǒu);窗户。④踣(bó);跌倒。⑤驳(bó):传说中的猛兽名。呴(hǒu):同“吼”。⑦攫(jué);用爪子迅速抓取。⑧磔(zhé):裂开。
15.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参考方法解释
行甚远记忆法(1)______
(2)______
野有麦场
人或之曰查字典法:①名词,脚。②动词,停止。③动词,阻止。④副词,只、仅。(3)______(写序号即可)
16.请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7.“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在甲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8.两文中的人物在面对恶兽的威胁时,都积极地想办法,但是为何屠户最终成功了,而楚人失败了?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七、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较易(0.85)
19. 阅读甲、乙两首古代诗歌,完成18题。

【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是借景抒情,甲乙两首诗歌中的景情关系却大不相同,请具体分析。
2023-08-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0. 不知不觉,初中生活已经过去一个学期了,在这段时间里,你一定学会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请将“我学会了______”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2023-08-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二中共同体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1. 虽然已是数九严寒,但这个冬天,总会因为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心生暖意,感受温情,觉得这个冬天不太冷。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个冬天不太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综合性学习
1
名著阅读
2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诗歌鉴赏
1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0.85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字义
二、名句名篇默写
20.8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综合性学习
30.65宣传标语  邀请函
四、名著阅读
40.65名著导读
50.65《西游记》  内容概括,主旨把握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6-100.15散文
11-140.15散文
六、文言文阅读
15-180.15蒲松龄(1640-1715)  小说类对比阅读
七、诗歌鉴赏
190.85诗歌鉴赏  意象、画面与意境  情感主旨
八、作文
200.4半命题作文
210.4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