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 六年级 期中 2023-10-16 50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 古诗文默写、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④《宿建德江》中诗人傍晚停船,直抒羁旅之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023-10-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甲】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甲诗乙词均为宋代名家所作,一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_(人名),另一位是与之齐名的豪放派代表________(人名)
3.下列对两首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词体裁不同,甲诗为七绝,乙词是小令,其中“西江月”是词牌名。
B.甲诗用“翻墨”形容暴雨将至的态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景。
C.甲诗用比喻描绘了夏季西湖阵雨图,乙词用典型景物描绘了秋夜乡村丰收图。
D.甲诗乙词都寓情于景,动静相映,虽景色不同,但作者都在雨后生出喜悦之情。
2023-10-1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哉乎鼓琴   善:
(2)汤汤乎流水   若: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出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由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文中的伯牙善奏,子期善听,看似相辅相成,却始终还是伯牙之技更胜一筹。
C.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充分表现其失去知音的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D.成语“高山流水”源自这对好友的故事,用来形容乐曲高妙或比喻知音难觅。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一日,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浮生六记》

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二虫斗草间   见:
(2)出神   方: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9.从这件幼时趣事中可见儿时的沈复是个_______的孩子。
10.请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成语: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