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协作体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北 八年级 期中 2023-10-16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应有艾

袁学骏

①每逢端午节将到时,我都会吃粽子插艾草。好像端午节只是这样,没有别的习俗了。今年朋友送来了几支艾草,我便想到了儿时。

②每逢这天清早,父母都让我去野地里折些艾草,插到街门屋门上,如果门板或门楣上没法插,就把它斜插在门环上。好在我家北房的老榆木门,从上到下布满了或深或浅的纹络,一部分木质被风雨剥蚀掉了,便形成了一道道沟壑。这正好方便插艾,我便在榆木门的上上下下插起来。回头一看,门上绿绒绒的,平添了几分生机,自己的心情也快活起来,去地里折艾踩两脚泥的不悦也忘记了。每次出门找艾,母亲都说晚上煮的粽子还热呢,我便去厨房,一手抓起了两个粽子,一边走一边解粽叶,一边吃着。那枣是自己枣林里的好枣,那米是父亲在地边上种的几拢黍子,碾去糠皮就变成了黄米。端午节包粽子用它,甜而粘,和红枣放在一起,就成了过年过节时才能尝到的稀罕物。当我找到艾草时,两个粽子也吃完了。回到家我插完艾,母亲就问那粽叶呢,我说扔到路上了。母亲便不高兴地说,那是从集上买的,一毛钱一斤,吃完粽子要留下它下年还用。这样一说,我那快乐的心情又沉下来。我们兄弟姐妹多,一个钱掰八瓣来花,那几绺老粽叶母亲当然也珍惜。于是我决定去拣回粽叶,父亲却说算了,一会儿我去地里拾回来,你上学走吧。一进校门,发现我们教室门吊上、老师宿舍门楣上也挺着几支绿绒绒的艾。

③曾经听母亲和姥姥说过多少遍了:那艾是艾虎,能辟邪驱鬼,插上它们鬼就吓跑了。我听了总是心里有些发毛,觉得屋里院里好像有什么看不见的鬼怪瞄着自己。这一夜我做了一个梦,看见那些艾草变成了老虎和刀枪,它们在我家各个门口站岗放哨,有一个怪物想进来,那老虎一下子就把它吞了。所以我相信了母亲的话,坚定了端午时要插艾的说法。

④后来又听一老人说,端午插艾是明朝燕王扫北留下的事。当时燕王为了除掉小皇帝侄子,往北一路追,一路杀人,宁错杀一千不放走一个。有一天燕王杀到村边,看见一个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大孩子,用手拉着一个小孩子,与平常人背小领大的习惯正相反,一问得知背着的不是亲儿子,手里牵着的才是亲儿子,他认为这是一个贤慧的义妇,一定要保护她。于是用宝剑在路边砍了几根艾草,亲自递到女人手里说:“你插到你家门上,就不会有人去杀你们了。”又转身命令兵将们,“今后凡是门上插艾的人家,都是好人,一律不准伤害!”第二年端午时,人们想到艾能保护一家平安,就又去野地里采艾插上,渐渐形成风俗。听了老人说的故事,我心里好像又明白了许多,古书说艾草、菖蒲可避兵鬼,这就是避了刀兵之害。插艾的来历,虽然说法不一,主要情节一样。

⑤几十年后,端午节一下子成了城里人放假的国家大节,吃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带香包的节俗又被提了出来。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报道中,灾区过端午吃粽子的镜头很多,节日的气氛似乎比平时更为浓厚,都说要过一个最有意义的端午节。我还从电视上发现,灾区帐篷里的饭桌上,还有碧绿的艾草挺立在瓶中。似乎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决定了越是大难降临越会化悲痛为力量,越是要用最传统的文化充实自己,证明他们珍惜生命,显示人们第二次重生后的心气。灾区的节日物品既然连艾草都有了,那么其他的更不会缺少,锅里碗里、桌上桌下比往年更丰盛,人们的欢笑声比往年更响亮,更发自内心。那么这种艾,便承载着人间真情,人间的大爱,无边的至爱。

⑥除了精神层面的理解,现代科研也证明,艾叶能够抗菌抗病毒,净化空气环境,还能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和抗血凝,镇静与抗过敏,护肝利胆。

⑦利用天然的艾草,吃着粽子讲着插艾的故事,真又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⑧艾即爱,我们年年过端午,年年端午应有艾。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全文围绕“艾草”风俗记叙了四件事,仿照示例,运用六字短语概括事件。
______——梦艾草信习俗——______——插艾草显精神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样一说,我那快乐的心情又沉下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2)灾区帐篷里的饭桌上,还有碧绿的艾草挺立在瓶中。(该句中“挺立”有何表达效果?)
3.说说你对题目“端午应有艾”的理解。
4.参照示例,任选《社戏》《安塞腰鼓》《灯笼》中的一种民风或习俗,表达你的理解。

示例:灾区帐篷里的艾草,彰显中国人坚忍不拔的性格。

2023-10-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协作体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林之光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1月21日)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
B.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雪上加霜”比较常见,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6.根据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这句话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7.文章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2023-10-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协作体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8.请概括原始歌谣的用途(每点不超过4个字)。
9.如何理解“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023-10-1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协作体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10. 古诗文积累。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②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蒹葭》)
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式微》)
④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子衿》)
⑤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⑥《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描写烟波浩渺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⑧我们常用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世人孝敬老人要趁早。
2023-10-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协作体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较难(0.4)
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第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第二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B.【甲】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对仗工整,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C.【乙】颔联和颈联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D.【乙】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12.请简要赏析【乙】诗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1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心(     )       (2)佁然不动(     )
(3)信声无衰乐也(     )       (4)僧少可语耳(     )
1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倦时踞石       不思则罔B.其境过清       残年余力
C.山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而去D.岸势犬牙差互       而计长曾不盈寸
1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8.【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