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专题13 记叙文阅读之表现手法赏析-2024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全国 九年级 专题练习 2024-01-30 1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隐逃的倭瓜

蒋建伟

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然而冬天快要来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

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夏天,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瓜秧一枝发四个权,吐叶,开花。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拼命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一只一只绿色的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叶子有成人的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

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采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采来的花掺和粉芡鸡蛋油炸,或热水焯一下,小葱蒜泥凉拌,下酒就饭,横竖那叫一个好吃。大自然的这类纯绿色食材,你还上哪儿找啊?

⑤不说谎的花儿,其实就是瓜纽纽儿。有的秧子每个杈能结两个瓜,有的一条秧子只结一个瓜,有的瓜纽纽儿长着长着就没了下文。真正坐果后,那些瓜纽纽儿好像吹小气球似的,从瓜屁股开始,一鼓作气长到头顶,几十天的工夫就变成一个个篮球、一个个大肚子、一个个有梦的人。它们的梦会是什么呢?

⑥是绿意萌动的春天?那是它们小的时候。

⑦三四月里,随便做一个深呼吸,满肺腑都是甜甜的空气。刚钻出大地的倭瓜叶子,先是小小怯怯的两片鹅黄嫩绿,而后是变大的一片油绿,然后是一片一片。这当儿,瓜秧子还是嫩嫩的呢,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但是,它们大口大口地喝着阳光,喝着雨露和风,才几天,一片比一片变大,变肥厚,墨绿墨绿的。它们大手拍着小手,赞美着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⑧太阳底下,瓜秧最上面的几片叶子在高兴地鼓掌。一片叶子突然朝下面望了望,一惊,发现最初那两片叶子,已经变黄,枯萎。它们为什么这么苍老?那可是我们家的老大!

⑨这个小精灵呀,仿佛看见了那两瓣叶子出生前的一幕:

⑩一个下午,南风尚寒,零下二摄氏度的天气,一个人在一小块空地里,种下了几粒种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 有删改)

1.文章标题中的“隐逃”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分析。
2.请简要分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具体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
(2)一只一只绿色的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
4.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试结合全文赏析。
2021-10-27更新 | 1127次组卷 | 18卷引用: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

①村庄背靠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二条阴沟里该是最后的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植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②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接着开了,那儿这儿又变幻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爆出的紫红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

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椿树的花儿藏在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里,只能看到绣成一团一串的粉黄,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观赏价值,香味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中国槐大约是乡村树族中最晚开花的一家,时令已进入伏天,燥热难耐的热浪里,闻一缕中国槐花的香气,顿然会使焦躁的心绪沉静下来。

④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和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⑤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般神奇。

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前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满是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⑦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妆,是最耐得霜冷的。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⑧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于是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落下、融化,周围是雾霭迷茫的、素净的田野。

⑨直到某一日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浅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只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踪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好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⑩我常常在上述这些情景里,由衷地咏叹我原下的乡村。

(选自2021年1月《读点经典》)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青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的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
(3)文中第⑦段写柳叶张扬在河川,令人钦佩,开头却写到“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树”,纵观全段,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4)班里准备举行“陈忠实作品朗诵会”,有同学打算朗读文中的第②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陈述理由。
A.温和喜悦        B.热烈赞扬          C.深沉坚定
2021-08-28更新 | 88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没有人会看不起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人会看不起你

①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

②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

③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

④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仙境。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照相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

⑤空姐推着车子,挨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是最便宜的那一种。

⑥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

⑦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直到下飞机,我悬在半空的心才落下来:原来,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啊!

⑧这场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但从未向人提起。即使后来习惯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想起第一次的经历,我心里还是有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

⑨去年,因为工作需要,助理小莲要出一趟远差。

⑩小莲跟10年前的我一样,一直生活在工业区,除了工厂和家,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她也是第一次搭飞机,而且是第一次住酒店。

⑪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⑫小莲出差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经历。她说,飞机上的小包湿巾她没舍得用,看到上面有航空公司的LOGO,就带回家做纪念了。她还说,酒店里的一次性拖鞋有两双,有一双没穿,她带回家了。

⑬我不得不承认,她做了许多我曾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打着交道,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这份坦荡让我汗颜。

⑭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羞耻感从哪儿来,为什么小莲没有。后来我发现,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现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我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圈子。我努力扮演着当前身份,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现了形。我处处装作与周围相融,但心底的声音却是:我没见过世面,我不够好,我会被人嘲笑。

⑮小莲没有这种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做着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她对自己是全然接纳的,她的内心是富有的。

⑯小莲的纯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的自卑心出来作祟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当客人。

⑰原来对自己诚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大方方告诉别人我羡慕你,也不丢人。真实一点,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善意。

⑱正因为我们向往世间一切美好,所以才会羡慕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也正是这种动力,让我们不断追逐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稀罕变成寻常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踏上你向往过的路,成为你羡慕过的人。

6.第①段“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中“拘谨”具体指哪几件事?
7.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羞愧”的理解。
8.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9.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2021-06-26更新 | 1079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省龙东地区(农垦·森工)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值钱的文物

梁柱生

①封四是村里的贫困户,光棍,县博物馆对口帮扶他,具体联系人是馆长梁智。梁智在封家里里外外察看时,发现墙角那儿有只肮脏的青釉瓷碗,就习惯性地拿起来看看,还两眼放光地用指甲刮掉上面的污垢仔细端详。

②“这碗是干吗用的?梁智问。封四说:喂狗用的。”“狗呢?”“嘿嘿,吃掉了。封四不好意思道。同时想,文化人就是怪,还对一只喂狗碗感兴趣。唉,自己运气孬,让一个清水衙门来帮扶,刚才送的都是啥子嘛,一袋米,一桶油,两百块钱,跟打发讨口子似的,哪像村里的潘七,县财政局帮扶,财大气粗,一给就是两三万,养了一大群羊。

③转完后,梁智说:你屋后有片山林,可以发展芦花鸡养殖……

④“说得轻巧,哪来的本钱嘛!封四不好气道,好像对方欠了他钱似的。

⑤“这样吧,你把这只喂狗碗卖给我,我给你一万块钱。你就用这钱买来鸡苗发展养殖业。

⑥啥子,这只喂狗碗值一万块钱?封四瞪大了眼睛,立马答应:行!可我上哪儿去买这么多鸡苗呀?

⑦“我帮你联系。梁智说着掏出手机打电话。一会儿,某农业有限公司送来了一万元的芦花鸡苗四百只。

⑧梁智把一摞扎好的现金交给封四,那是一万元。封四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手都有些发抖,可钱还没有拿热,就得交给送鸡人,封四依依不舍极了。

⑨梁智说:这些小鸡,只要你好好养,五个月后就能长成四五斤重的成年鸡,到时公司负责收购,两百元一只。四百只就是八万元,扣除各种成本,你至少能赚五万块钱。

⑩梁智等人走后,满耳的鸡叫声。家里没有喂鸡的东西,怎么办?只好扛上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锹,引上鸡群,到荒芜多时的坡地上挖蚯蚓喂鸡。

⑪此后,封四天天上坡掘蚯蚓给鸡吃。不知不觉,就把自家的坡地翻了一遍。封四趁机点上玉米,玉米越长越高,芦花鸡也越长越大,很快就有两斤多重了,封四嘴馋,想杀鸡吃。

⑫他逮鸡时,在他屋后山林里放羊的潘七见了,就过来跟他聊天。得知那只喂狗碗被梁智以一万元买走后,潘七顿足道:你亏惨了。我从网上看到,某人到乡下买了一只也是喂狗用的青釉瓷碗,结果咋样?价值一亿元!

⑬“一亿元是多少?封四问。

⑭“就是一万捆一万元哪!你家有那只喂狗碗,就是亿万富翁了,还扶啥子贫!

⑮封四后悔不迭:可我已经卖掉了……

⑯“反悔呀!梁智这哪是买,简直是抢,还打着帮扶的幌子!你把他的电话号码给我,我给他打电话,咋能这样欺负乡下人!

⑰封四去把联系卡拿来,上面有梁智的手机号。潘七把手机拨通后说,他是封四的朋友,封四那只喂狗碗不卖了,想要回来。

⑱“已经成交的买卖,咋能出尔反尔!梁智不悦道。

⑲“不好意思,那是人家的传家宝,虽说用来喂狗……

⑳“好吧,他把一万元退我,我就把碗还他。

㉑封四高兴地抢过手机说:梁馆长,一言为定,过两个月我把鸡卖后,就把钱还你!

㉒如此一来,封四非但不敢吃鸡,还更加悉心喂养。两个月后,芦花鸡出栏。梁智和公司人员一块儿前来收购。封四卖了鸡,得了八万元,拿出其中的一万元交给梁智,后者把那只喂狗碗还给他:其实,这只青釉资碗是建国初年生产的,文物价值不大。

㉓“不是说价值一亿元吗?封四愣住了。

㉔“价值一亿元的那只青釉瓷碗,我也看了报道。那碗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当然值钱了。

㉕“这只喂狗碗,到底能值多少钱?”“几百块吧。”“那你当初为啥子要以一万元买下?

㉖梁智笑道:那一万块钱,其实是单位给你的帮扶资金。如果直接给你,你肯定觉得这钱来得太容易,用起来大手大脚。而把它变成你出售文物的所得,性质就不一样了。把鸡养到两斤多重,你馋嘴发作,想吃鸡,但这只喂狗碗把你卡住了,一举两得,哈哈!

㉗原来,梁智在帮扶之初,就从表弟潘七那儿知道封四的致贫原因是懒惰和嘴馋,所以出点子让他养殖芦花鸡,而要把四百只小鸡崽养大,人根本就懒不起来,鸡一饿,那叫声铺天盖地,令你坐立不安,只好去给鸡找吃的,平息它们的叫声,渐渐地,再懒的人,也会变得勤快。至于封四嘴馋的毛病,同时也给治住了。

㉘说完,梁智把那一万元重新拍到封四的手上。

㉙封四听后很感动,他把六万元拍到收鸡人手里:你到公司再给我拉六万元的鸡苗过来,我已养出经验,我要扩大规模。虽然脱了贫,但我还要奔小康!

1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值钱的文物”的含义理解。
11.赏析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
梁智在封家里里外外察看时,发现墙角那儿有只肮脏的青釉瓷碗,就习惯性地拿起来看看,还两眼放光地用指甲刮掉上面的污垢仔细端详。
12.文章一开始写封四对帮扶工作多有不满,最后写他深受感动,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3.分角色朗读是感受人物形象魅力的有效方法。假如你分到封四的角色,朗读最后一段封四的话时,你会选择以下哪种语调?请分别从内容和语言方面陈述理由。
A.轻柔抒情     B.昂扬振奋     C.低沉坚定
选择: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
2023-10-09更新 | 43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很少有植物的花带给人这种感觉,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历经沧桑,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天地造芦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这也许有些难懂,“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我才真正懂得芦苇的气质——心那般空,爱是这般厚。

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地去握手,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呼呼寒风吹断肠。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还是落日渲染了荻花美。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却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一个又一个孤儿。她说,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在泪眼模糊中,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他说:“我怕得哭了。”当时,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张定宇却没有半点害怕。但他说,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心里怕失去她。所幸,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因自己的身体会渐渐被这种罕见的病魔“冻”住。他曾说,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一定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站在芦苇荡的那头遥遥照耀而来,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似有一个声音在呢喃和诉说,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那飘扬在芦苇秆上的花呀,一直铺展在我们的心房。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触目即是的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那便是高峰闪现。内心质朴的人们,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似乎新苇在眼前努力地生长。

(选自《意林》,有删改)

14.阅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飘扬在芦苇秆上的花呀,一直铺展在我们的心房。
(2)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
15.如何理解本文标题“芦苇花的精魂”的意蕴?
1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分析,本文是如何表现芦苇花的精神?
17.结合文章第①段的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含笑

何永飞

①独龙江,很遥远;独龙族,很神秘。这是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包括我在内。

②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相互挤压,好像谁也不愿认输和让步。两山央飞流,独龙江使劲将它们推开,可始终不怎么见效,留给独龙族同胞的生存空间还是很小很窄。

③回溯独龙族同胞的旧光阴,会让人感到些许难以置信的辛酸。新中国成立之前,人类文明已发展了好几个阶段,可独龙族同胞似乎被时间遣忘了,他们还处于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几乎与世隔绝,被称为太古之民。就连族名也没有,独龙族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后来周恩来总理起的。

④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独龙族同胞的命运。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真乃一步跨千年,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也是一大奇迹。黑夜往后退,光明和温暖像独龙江水一样,不断奔流进独龙族同胞的生命里,一切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⑤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是独龙族同胞之前被外界所忽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若隐若现的古栈道,是独龙族同胞通往外界的唯一小道,时常被荒草吞没或被山洪毁坏。为改变物资运输艰难的国境,上世纪60年代初,解放军与民众同心合力修建了一条人马驿道,从贡山县城附近的普拉河村通到独龙江乡的巴坡村,途经深谷和荒野,还要翻越高黎贡山。由于地势和技术所限,有些路段极为狭窄,如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天路。人马驿道上行走的马帮,在很大程度上为独龙族同胞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1999年,国家投入巨资,在高黎贡山海拔3000多米的雪线上修通了一条简易公路,给独龙族同胞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的时间由原来的七八天缩短为七八个小时,独龙江乡告别了没有公路的历史。但无论是人马驿道还是简易公路,都无法解决大雪封山的难题——独龙江乡依然有半年时间处于封闭状态,公路只能像蛇一样冬眠。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的贯通,彻底解决了大雪封山的千年难题,独龙族同胞的发展速度由此倍增。

⑥站在垭口,望着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口厚厚的积雪以及不远处雪崩留下的冲击痕迹,不禁对修隧道的壮举感到由衷敬佩。要在海拔极高、地质结构极其复杂的高黎贡山腹部打通隧道,那是何等的艰难。隧道长6.68公里,车子穿越隧道行驶的十多分钟,我感觉仿佛在穿越时空,旧光阴被远远地甩到了后面。

⑦来到独龙江乡,眼前的景象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一切是那样的美好,景色秀丽,生意盎然,独龙族同胞满面春色。我们恰好赶上一场农家乐开业庆典,独龙族姑娘和小伙子们身着民族盛装给客人唱歌、敬酒,将欢乐的气氛推得一浪高过一浪。挡不住的热情,挡不住的喜悦,挡不住的欢声笑语,几杯酒下肚,身心都飘飘然,但醉意不只是缘于酒,更缘于独龙江水的奔腾,缘于独龙族同胞的崭新面貌和幸福生活。

⑧那几天,我逆江而上走到最北部的迪政当村,顺江而下走到最南端的马库村,还走过献九当村、巴坡村、龙元村等,几乎走遍了整个独龙江乡。独龙江乡地形呈线性,同胞们沿江而居。地形虽然狭窄,可独龙族同胞的人生却辽阔而精彩。过江曾用的溜索已弃置,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大桥:曾经居住的木楞房已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漂亮又舒适的小洋房;无须再劳累骡马,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车辆;过去的苦日子已沉入江底,取而代之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火红日子。

⑨没有什么可以再阻挡独龙族同胞前进的步倦不管是有形之路,还是无形之路,在独龙江乡都畅通发达。种植草果让独龙族同胞拥有了绿色银行5G信号早已覆盖整个独龙江乡,老人也会使用微信收付款,年轻人在抖音上成了直播达人。跑运输、开客栈、搞养殖、做餐饮、养蜂、编织独龙毯、发展旅游产业,独龙族同胞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身在独龙江乡,与身在省城已没有太大区别,衣、食、住、行都很方便,应有尽有;信息、医疗、教育各方面都得到很大改善。2018年,独龙江乡4000多名独龙族同胞实现整乡整族脱贫,这是圆满的终点,也是充满希望的起点。

暖风拂面而过,山含笑,水含笑,人含笑。一道彩虹横跨千年,一条大江奔涌向前,一个民族正跨进春天更深处。

18.阅读全文,概括独龙江乡如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19.赏析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相互挤压,好像谁也不愿认输和让步。两山夹飞流,独龙江使劲将它们推开,可始终不怎么见效,留给独龙族同胞的生存空间还是很小很窄。
20.第⑧段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妙处?
21.请结合文章分析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到白兰花香

丁祖荣

①闻到白兰花香,我就想起了老母亲。母亲,大字不识,极明理,极坚韧。

②母亲八十岁了,仍然去水边洗衣,一捶棒一捶棒,声音大,有节奏。我一回去,母亲立即抓个菜篮子去大塘边上,一会儿工夫,时令蔬菜就上了桌。春天的时候,老人家花白的头上还斜插一朵栀子花。搬入安置区,母亲选了一楼,进出方便,南面就是幼儿园,小童的声音如天籁。那年春节,母亲说,田征了,垛子上的房子拆了。我们住在小区里,现在房子好是好,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就是像个鸽子笼。你帮我买一盆白兰花吧。我见见青,闻闻香。

③我买了一盆盛花期的白兰花,母亲开心得像个孩子。仲春时节,发苞了。母亲专门打个电话,与我说白兰花事。

④母亲一生,早年极苦,对物质享受很淡,喜欢农事,有事没事到田地里,莳草,浇水,与青菜、茄子、南瓜讲讲话。老屋垛子四周都栽了树,最多的是香椿树。早春,第一茬香椿头,紫红、赤红的叶子,在晨光中抖动。不说吃,光是想象,就让人沉浸。搬离后,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

⑤老屋的后院也被母亲用起来,栽过西洋参,种过花生。我都尝过。有一年,不知怎的,栽了两株罂粟,花开得奇异,电话跟我一描述,我说这是鸦片。母亲听了,半天没说话。放下电话,赶紧铲了,连根都挖起来甩了。还栽了栀子花、金银花、桂花,这些寻常花,香味浓郁。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她说,闻到了香,日子就好过,生活就美满。

⑥我还买了两株一米多高的玉兰树,栽在我住房的南面阳台上。一黄玉兰一白玉兰,树叶深绿,长得精神旺盛。四五月就开,持续好几个月。一黄一白,不仅香,还有几分雅致。一吹东北风,幽香入室。当夏日街头响起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时,我家的白兰花也在传递阵阵清香。我接母亲来住的由头,也是白兰花要开,场面很吸引人。母亲听了,笑笑,但并不行动。催急了就说,我这一盆正开着哩。

⑦后来,我的房子南面阳台改造,把这一黄一白两株玉兰树,移栽到靠东面的北阳台。开花时节,依旧清香醒人。平时我工作繁忙,只能一月回家一次。突然,有一天,母亲电话,要把她的玉兰树搬到我家来,声音弱弱的。母亲平时达观,声音洪亮,笑声不断,常嘱不用回,安心工作。这次我听声音虚弱,感觉不对,立即回去陪她到医院检查。情况不好,住院。母亲说,我只是不舒服,哪里要住院?

⑧这医院,是住不得的。一住就没有出来。住院期间,白兰花正开。我摘了几朵,放在她床头,她喃喃说,好香。然后,闭上眼,甜甜地笑了,她是那样的慈祥和安宁。那一年,母亲八十四岁。

⑨母亲走后,那盆玉兰花凋零了。玉兰花喜温不耐寒。我家北阳台的一黄一白两棵玉兰冻伤了,第二年春天没发枝,也枯了。我有些伤感。

⑩偶然看到东北角的广玉兰,绿意莹莹。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晨曦打在花的端口,流莹阵阵,微香漾开。

⑪“百步清香透玉肌,满堂和气自心知。”心和世界就好,人世就美,花香遍地。

⑫春天来了,又一季白兰花要盛开。

(《光明日报》2023年03月31日14版略有改动)

22.小语针对文中“母亲的辛劳”梳理成思维导图,请你将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23.小文觉得文中划线句子写的特别好,请你帮他赏析。
(1)母亲常回到垛子上看老屋基,看到曾经热气腾腾的灶膛里,长出一棵大青蒿,眼泪流了出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2)含苞时,野红野红的,有几分矜持。盛开时,风吹花摇,颇自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4.文中说“母亲肯定不知道‘花是人的精神支柱’的高深哲理”,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你的探究发现。
25.“白兰花香”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6.小语和小文在探究文章结尾时产生了争议,小语认为第⑪段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结尾,⑫段多余,可以删掉;小文认为第⑫段耐人寻味,不可以删掉。你同意谁的看法,请简析理由。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大学

陈倩儿

①一个人逛书店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我的朋友老崇。他比我年长5岁,戴一副黑框眼镜,最大的爱好是逛书店。在书架前,他常捧着书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仿佛整个书店就是他家的书房。

②如果不走近他身边,闻到那股垃圾桶般的味道,你很难发现,老崇其实是个流浪汉。

③在我的母校复旦大学,他一度还颇有名气。身高一米八几的老崇成天手提几个塑料袋,在校园里穿梭,见着瓶子或报纸就拾起来。不少师生都认得这个“捡破烂的”人,但没人对他有更深的了解。有人说,他脑子有点问题。更多的人猜,他本是大学生,只是“读书读疯了”。

④撞上老崇的时候,我还是个本科生。纪录片课的老师要求我们去拍个片子,我脑中马上出现了老崇的样子。对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我一直充满好奇。

⑤连续好几天,我扛着摄像机在校园里寻找老崇。但当我根据保安的提示找到他时,却紧张得吐不出一个字来。

⑥现在回头看来,那时的我不过是个自以为是的小姑娘。但对于这些藏在边缘的人,我从没打过交道,也谈不上什么了解。

⑦对我这个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老崇倒显得非常轻松。他完全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对他感兴趣,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拍摄要求。甚至,当我累的时候,他主动要求帮我拿摄像机。

⑧我在心里挣扎了好一会儿,才将机器递了过去。老崇没有像我隐隐担心的那样,一拿到机器撒腿就跑。相反,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跟我聊起天来。

⑨我已经不记得,那一刻,自己的脸有没有刷地红起来,但那种尴尬的感觉至今清晰。我原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靠近老崇的,而对方,则用最简单的善意,硬生生地将我从“上面”拉了下来。

⑩我开始尝试以平和的姿态去接近老崇,渐渐发现,外界对这个男人的传言并不真实。

⑪在山东老家的农村,老崇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可家境困难,他最终选择外出打工谋生。2004年,22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在好几家小餐馆做过配菜工,后来听了老乡建议,开始“捡瓶子”。

⑫“捡瓶子”一度是收入不错的行当,但老崇坚持只在大学校园里捡。他有那么一点心高气傲,感觉在外边拾荒过于丢人。并且,在“工作”以外,他还希望过上“大学生活”。

⑬他常常去旁听复旦的一些公开课,最喜欢历史系的课,葛剑雄、樊树志先生的课他都听过。每天早上,他总要花上一块钱,买一份《东方早报》,收入好的时候再加一份《报刊文摘》,然后在一个没人上课的教室里慢慢翻看。

⑭大部头的书,他买不起,也不可能进入复旦的图书馆。他便跑到学校周边的书店里,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每一回把废品卖到收购站时,他还要多问一句,“最近有什么好书吗?”

⑮我开始每隔几天就扛着摄像机去跟拍老崇。拍累了,两人就随意席地而坐,东南西北地胡扯。老崇常说,最理想的人生,是满足基本吃喝之后,“自由自在地看看书”。

⑯我看老崇的视角,越来越平。尽管他还是浑身酸臭味,不够合身的裤子成天吊着。但我渐渐打心底里认为,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不一样。那些所谓的“不一样”,不过是源于我们不能选择、也永远无法改变的出身。

⑰有时,我甚至是仰视他的。

⑱一次,我与老崇并排坐在草坪上,摄像机随意架在不远处。聊到兴之所至,老崇突然大声吟起诗来:“人生本来一场空,何必忙西又忙东。千秋功业无非梦,一觉醒来大话中。”

⑲吟诗的时候,他潇洒,爽朗。直到今天,我依然对那一幕印象深刻。

⑳拍完纪录片,又过了半年,老崇的手机再也打不通了。我曾经几次在学校附近打听他的下落,却始终不得音讯。

㉑毕业后,我转而攻读社会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并在一个服务弱势群体的民间机构实习。我不再是那个自以为是的小姑娘。对那些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我都尽量以平和的姿态去接近。我愿意相信,每一个底层人的身上,都可能有着与老崇相似的一些闪光点。

㉒我曾经亲眼看见,在一个废弃的停车场里,几个流浪汉分工合作,洗菜生火,轮流做晚餐。一碟青菜,几杯劣质白酒,几个人聊得天高地阔。而在一个破旧的简易棚屋前,一个老人趁着月色,拉起自己心爱的二胡,余音悠悠,环绕陋室。

㉓置身于这样的画面中,我总会想起老崇,想起在那个阳光和煦的早上,老崇伏在课桌上,在一本破烂的本子上安静地写着自己的日记。透过教室的玻璃窗看去,他与复旦学生并无两样。

㉔那部纪录他的片子,我最终取名为《我的大学》。

(选自《文苑·感悟》2022年第5期)

27.【写法探究】本文开头部分写老崇“是个流浪汉”“脑子有点问题”,后来通过自己与他相处之后,便“我看老崇的视角,越来越平”“我甚至是仰视他的”,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8.【形象概括】作者在文中说“我愿意相信,每一个底层人的身上,都可能有着与老崇相似的一些闪光点”,阅读文章内容,请概括说明老崇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29.【情感梳理】我对老崇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③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了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0.第③段中写孔乙己“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与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青白脸色”“穿长衫”“身材很高大”不同。前后变化运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1.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
32.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3.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9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65散文
50.65散文
6-90.65散文
10-130.15小说
14-170.4记叙文
18-210.65散文
22-260.65散文
27-290.65散文
30-330.65鲁迅(1881-1936)  小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