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 九年级 三模 2016-09-18 3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菜(qí) 智(ruì) 望(kàn) 进(pián)
B.息(qī) 馈(zèng) 别(yě) 荣(yīng)
C.蛮(hèng) 妹(zǐ) 挑(xùn ) 菜(xiàn)
D.龙(pán) 和(xù) 恨(zēng) 告(bǐn)
2016-09-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容易(0.94)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勇往直前 格物致知 再接再励 沧海桑田
B.一丝不苟 乐此不疲 焦燥不安 物竞天择
C.红妆素裹 一视同仁 来势汹汹 根深蒂固
D.义愤填膺 遍稽群籍 不容置疑 好高鹜远
2016-09-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适中(0.64)
3.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王平同学上次作文时因用词不当丢了丑以后,我决心吃一堑,长一智,苦下功夫遣词造句,一定不要犯他那样的错。
B.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C.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6-09-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适中(0.64)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味,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C.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D.我们中学生必须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6-09-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选择题 | 较易(0.85)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等作品。
D.《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的作者分别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和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
选择题 | 适中(0.64)
6.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②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③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④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⑤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A.②③④⑤①
B.③⑤①②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④③⑤①
2016-09-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容易(0.94)
7.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1)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3)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5)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6)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湖水声势,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笔力千钧,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三、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4)
综合性学习。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名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人大委员会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二个纪念日。某校九年级一班组织了以“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8.资料组的同学搜集到了两则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再有20天就是抗战老兵邵开源88岁的生日了。9月3日上午,在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家中观看纪念中国人名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时,他高兴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材料二: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首都天安门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广大莲乡人民怀着激动、自豪的心情观看了仪式全程。已有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周镇亚更是在家早早的守在电视前,等待见证祖国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阅兵仪式全程,周镇亚都坐在沙发上认真观看,每到激动时刻,他还情不自禁鼓舞喝彩,那份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怀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你的探究结果:                                             
9.对联组的同学准备在学校宣传栏上出一期墙报,正在进行对联活动,他们已经作出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八载抗倭,凯歌酬正义
下联:                                
10.校学生会准备组织一次“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演讲会,决定由你来担任这次演讲主持人,请你准备一段开场白。
2016-09-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4)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6-09-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墨子》)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其文轩(       )     ⑵此为何若人(      
故人(         )     ⑷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        )
15.翻译句子。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子不若已。
16.【甲】文表明了墨子          的主张;【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
17.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郑土有
①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我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二是对民俗的误解。
②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③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祭灶习俗,现在城镇居民家中甚至部分农村都用上了煤气、天然气,柴灶逐渐消失了,灶王爷没有了立身之所,祭灶也就逐渐消失了。
④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这种情况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大为改观。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诚然,燃放鞭炮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甚至有时造成意外伤害或者引发火灾。但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一禁了之”则弱化了春节的氛围。
⑤“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
⑥之所以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⑦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
⑧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⑨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作者认为“年为淡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第②段引用的俗语的用意是什么?
21.本文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有何作用?
22.作者为什么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
2016-09-1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选自《语文报》)
23.选文题目是“长衫老者”,前三段对长衫老者只字未提,是否离题,为什么?
24.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①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②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25.选文中说“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大变样”?
26.作者对长衫老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语句分析。
27.阅读本文后,你从长衫老者的行为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2016-11-1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北鄂州鄂城区九年级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28. 写作

成长中,我们有快乐,它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铭记在心里;成长中,我们也有痛苦,它丰满着我们的羽翼,值得我们去感激。正如冰心所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请从下列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铭记快乐
(2)感谢痛苦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导出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6
名句名篇默写
1
综合性学习
1
诗歌鉴赏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5,6,7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94字音
20.94字形
30.64成语和熟语
40.64病句辨析与修改
50.85文学常识综合
60.64语言表达的要求
二、名句名篇默写
70.94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三、综合性学习
8-100.64
四、诗歌鉴赏
11-120.64
五、文言文阅读
13-170.4对比阅读
六、现代文阅读
18-220.4杂文
23-270.4小说
七、作文
280.65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