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九年级 阶段练习 2024-04-24 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易(0.8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远处流淌着一条美丽的小河,它像一条蓝色的绸带,环绕着那朴素      静(寂静)的小山村。②春天,小河刚刚解冻,“                                 ”,鸭子们争先恐后地跳到河里。③夏天,小河很早就穿上了荷叶与荷花编织成的衣裳。④河里美丽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甲】□有的已经张开所有的花瓣怒放着【乙】□还有一些花儿早已diāo        谢【丙】□却留下了青绿青绿的莲蓬。⑤秋天,小河两岸开满了金色的菊花,铺天盖地,香飘千里。⑥田野中的收割机忙碌起来了,将那早已笑弯腰的稻子收入怀中。⑦冬天,小河没了春天的生机,也没了夏天的美丽,它安静地睡下了。⑧站在岸边,可以看到河底的卵石、水中的鱼儿,还有人们淘米时留下的米粒。

1.根据词语解释或拼音,将横线处应填写的汉字用正楷字书写在相对应的田字格中。

(1)               (2)

2.根据语境,填入文段第②句划波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B.几处早莺争暖树
C.沾衣欲湿杏花雨D.草色遥看近却无
3.在【甲】【乙】【丙】三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分号【乙】分号【丙】分号B.【甲】分号【乙】分号【丙】逗号
C.【甲】逗号【乙】逗号【丙】逗号D.【甲】逗号【乙】逗号【丙】分号
4.对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中把“小河”比喻成“绸带”,写出小河的湍急,表达“我”对小山村的怀念之情。
B.第③句用“穿”一词赋予“荷叶与荷花”以人的行为,生动描写了夏天小河的美丽。
C.第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秋天小河因为开满菊花而芳香四溢。
D.第⑦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冬天小河的安静。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5. 古诗文默写填空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3)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冬季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6.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余一小舟
②雾凇沆砀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的“崇祯五年十二月”与“湖中人鸟声俱绝”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冰封西湖、万籁俱寂的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张本。
B.选文第①段的“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写出雪中西湖的空阔感,“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雪中景物之小,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C.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亭中游人邀“余”一同饮酒的情景。其中“铺毡对坐”“见余大喜”“拉余同饮”“是金陵人”等表现出亭中游人热情好客。
D.选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写景形象生动,与题旨相扣,又有独特韵味。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句中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住西湖(            )       (2)人鸟声(            )
8.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湖上影子,更好烘托了“上下一白”的苍茫景色,突出了西湖雪景的纯净与淡远。
B.“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C.作者用“惟”“而已”,突出了湖上影子很少,表达了对西湖雪景略显单调的失望之情。
D.文章用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凝练地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关。
9.比较文中“强饮三大白”的作者与《醉翁亭记》中“饮少辄醉”的醉翁,二者除了沉醉于山水的共同点外,饮酒的不同原因分别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得理巧饶人

杨光洲

①得理不饶人者常受诟病。对此,他往往还十分委屈:明明是自己“占理”,为什么不能使对方“服软”,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与支持呢?

②得理不饶人者,输在一个“偏”字上。再大的“理”,也需要人的理解与认同,才能转化为行动。

③理若不能深入人心,如何彰显其价值?得理不饶人者只是片面强调自己占理,而不考虑如何让对方理解、认同、接受,一味地执拗死缠,除了催生逆反,岂可服人?

④所谓“理”,或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是分割利益时的规则,说到底,是一种标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留鸟不理解候鸟为什么老搬家,鸵鸟爱沙漠,鱼鹰不离水……各鸟秉承各鸟的理,怎么可能以一鸟之理而令天下之鸟整齐划一呢?

⑤人与人产生矛盾,爆发冲突,据理力争,所据之“理”,往往是对自己有利、于对方不利的标准。何不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一下呢?“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能与对方换位思考,便不难把双方的“理”看明白、想透彻,从而在得理之时知进退、明取舍,游刃有余,最终以“得理巧饶人”的艺术获取双赢。

⑥得理巧饶人,需要的是大智慧。据说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收到老家的来信,诉说与邻居为住宅边界打官司一事,希望他出面解决。按说理在张家,以张英的地位,他完全能“征服”对方。然而张英在信上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信后主动让他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道,遂成佳话。

⑦张英得理巧饶人,以退为进,给对方出了道选择题:张家让步后,邻居若再强硬必陷入舆论唾骂之中;若以张家为榜样,还能罩上仁义的光环。邻居果然在感动中进入了仁义礼让的轨道。张英得理,尚能如此审慎而巧妙地选择方法,赢得传世美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得理巧饶人,不是懦夫的表现。相反,只有内心强大者才会饶人,才有资格饶人。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睿智之美。

⑨得理巧饶人,不是权宜之计,不只是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得理巧饶人者其实已看到了长远的发展:人在岁月的长河中,谁不需要别人的谅解与宽容呢?得理巧饶人时,得理者展现出的是仁厚的善良之美。

⑩能容人者,才能为人所容。得理巧饶人者,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在遇到不是“你死我活”的非根本性对抗矛盾时,您会得理巧饶人吗?

(1)作者认为,要做到“得理巧饶人”,除了“占理”外,还需要哪两个条件?
(2)请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第⑥⑦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根据文意,为本文写一段40字左右的结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