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 七年级 期中 2024-05-06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填空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填空题 | 适中(0.65)
1. 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里填写恰当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语文天地,斑lán______夺目,滋养心田,______育精神。读其人:闪耀如邓稼先,为国奉献,鞠躬尽瘁;平凡如老王,渺小车夫,心地善良;听其声:隆隆如黄河,九曲连环,一泻万丈;脆响如皮鞭,滚落山______,魂牵梦萦;感其情:顽强如红军,峭壁山diān______,艰难行军;朴实如阿长,烦琐粗俗,日里长情。
2024-05-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2.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忽然远方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水,______,地气中船队似的那一片是一些低矮的建筑。

①一排紧挨一排的小红船浮在水面上;②水面上是一排紧挨一排的小红船;
③随着吉普车的前进,再仔细看,④在前进着的吉普车里,再仔细看,
⑤那不是水,而是缥缈的地气,⑥这不是水,而是缥缈的地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3. 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众多为国奉献的感人事迹。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分享,其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学森:您是“中国航天之父”,为航天事业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您是中国航天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B.南仁东,“中国天眼”的奠基人。23年时间里,他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领先世界的空前绝后的FAST工程。
C.袁隆平:您是当代神农,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您虽名满天下,却仍专注田畴,淡泊名利。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是您毕生的追求。
D.“铁榔头”郎平,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她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让“女排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4. 请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

诗歌用文字为我们打造了一场听觉盛宴,用心聆听,方可感悟诗意。木兰替父出征,途经黑山,听,“__________”(《木兰诗》),战马嘶鸣,壮怀激越;王维隐居竹林,伴乐长吟,听,“__________”(《竹里馆》),内心淡泊,清幽宁静;李白深夜闻声,声随风动,听,“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悠扬渺远,全城幽咽;岑参偶遇使者,乡情乍起,听,“__________”(《逢入京使》),一句口信,安慰家人。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5.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本学期我们阅读了《骆驼祥子》,请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说说阅读《骆驼祥子》对你产生的影响。(100字左右)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6.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称往往体现作家的匠心。它们或体现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或寄寓作者态度。“骆驼祥子”这一名称有哪些深意?请参考示例,结合有关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示例】香菱(《红楼梦》):“香”,香气,暗示了她的形象——美丽温柔,诗心才情;“菱”,一种浮水水生植物,随波逐流,无所归依,暗示了她的命运——从小被拐,后来被卖,最后被弃,一生悲惨。

五、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7.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七年级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爱国文字”解析:下面是同学们绘制的“国”的字形演变图,请你品鉴并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A.甲骨文“国”字,左边是个“”,表示“国土”,右边是个“戈”,意思是用“戈”这个武器来保卫这片土地。
B.篆书“国”字,在外围增加了“口”,表示“国土”的外边加了“国界”,但仍是以“戈”卫国的意思。
C.隶书“国”字,外围是“口”,里边为“或”,横短竖长,笔力劲健,给人飞扬灵动、挥洒自如之感。
D.楷书“国”字,外围是“口”,里边为“玉”,是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2)“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从下面给出的三个爱国人物中选一个,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杜甫     闻一多     邓稼先
示例:“土地的歌者”艾青,在他深爱着的土地上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仿句:
(3)“爱国诗歌”朗诵会:在诗歌朗诵这一环节,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位同学的朗诵撰写串联词。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郝爱国

2

《奋斗的青春》

王国强

2024-05-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名校
8. 阅读下文,完成 问题。

横过十字街

林清玄

①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自大地撤离,我坐在车里等红绿灯,希望能在黑夜来临前赶回家。

②在匆忙地通过斑马线的人群里,我们通常不会去注意行人们的姿势,更不用说能看见行人的脸了,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在绿灯亮起时,从人群前面呼啸过去。

③就在行人的绿灯闪动,黄灯即将亮起的一刻,从斑马线的开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人影,打破了一整个匆忙的画面。那是一个中年的极为苍白细瘦的妇人,她得了什么病我并不知道,但那种病偶尔我们在街角的某一处见到,就是全身关节全部扭曲,脸部五官通通变形,而不管走路或停止的时候,全身都在甩动的那一种病。

④那个妇人的不同是,她病得更重,(A)她全身扭成很多褶,就好像我们把一张硬纸揉皱丢在垃圾桶、捡起来再拉平的那个样子。她抖得非常厉害,如同冬天里在冰冷的水塘捞起来的猫抽动着全身。

⑤当她走起来的时候,我的眼泪不能自禁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⑥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落泪,但我宁可在眼前的这个妇人不要走路,她每走一步就往不同的方向倾倒过去,很像要一头栽到地上,而又勉强地抖动绞扭着站起,再往另一边倾倒过去,她全身的每一根骨头,每一条筋肉都不能平安地留在应该在的地方,而她的每一举步之艰难,就仿佛她的全身都要碎裂在人行道上。她走的每一步,都使我的心全部碎裂又重新组合,我从来没有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经验过那种重大的无可比拟的心酸。

⑦那妇人,她的手上还努力地抓住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一条老狗的颈上,狗比她还瘦,每一根肋骨都从松扁的肚皮上凸了出来,而狗的右后脚折断了,吊在腿上,狗走的时候,那条断脚悬在虚空中摇晃。但狗非常安静有耐心地跟着主人,缓缓移动,这是多么令人惊吓的景象,仿佛把全世界的酸楚与苦痛都在一刹那间凝聚在病妇与跛狗的身上。

⑧(B)她们一步步着我的心走过,我闭起眼睛,也不能阻住从身上每一处血脉所涌出的泪。

⑨这条路上的绿灯亮了,但没有一个驾驶人启动车子,甚至没有人按喇叭,这是极少有的情况,在沉寂里,我听见了虚空无数的叹息与悲悯,我相信面对这幅景象,世上没有一个人忍心按下喇叭。

⑩妇人和狗的路上红灯亮了,她显得更加惊慌,她更着急地想横越马路,但她的着急只能从她的艰难和急切的抖动中看出来,因为不管她多么努力,她的速度也没有增加。从她的脸上也看不出什么,因为她的五官没有一个在正确的位置上,她一着急,口水竟从嘴角涎落了下来。

⑪我们足足等了一个新的红绿灯,直到她跨上对街的红砖道,才有人踩下油门,继续奔赴到目的地去,一时之间,众车怒吼,呼啸通过。这巨大的响声,使我想起刚刚那一刻,在和平西路的这一个路口,世界是全然静寂无声的,人心的喧闹在当时当地,被苦难的景象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

⑫我刚过那个路口不久,天色就整个黯淡下来,阳光已飘忽到不可知的所在。回到家,我脸上的泪痕还未完全干去。坐在饭桌前面,我一口饭也吃不下,心里全是一个人牵着一条狗从路口,一步一步,倾倾颠踬地走过。

⑬这个世界的苦难,总是不时地从我们四周跑出来,我们意识到苦难,却反而感知了自己的渺小,感知了自己的无力,我们心心念念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心灵,要使人心和平清净,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然而,面对着这样瘦小变形的妇人与她的老弱跛足的狗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世界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⑭我感觉,在无边的黑暗里,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如果我们不紧紧踩着光明前进,马上就会被黑暗淹没。

(选自《林清玄散文》,有删改)

(1)请从病妇的角度概述故事,体会她在苦难中的温暖感受。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A她全身扭成很多褶,就好像我们把一张硬纸揉皱丢在垃圾桶、捡起来再拉平的那个样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B她们一步步着我的心走过,我闭起眼睛,也不能阻住从身上每一处血脉所涌出的泪。(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3)作者是如何表现病妇的苦痛的?请结合⑥﹣⑨段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病妇”的用意。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1)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2)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3)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4)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5)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6)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喊:“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7)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例了,高烧40°C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

8)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9)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10)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11)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12)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13)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14)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报“天气预报”了。我喏喏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15)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9.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11.有人说第(11)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2024-05-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12. 阅读《孙权劝学》,完成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借助词义推断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在语境中的意思。
文句及加点词词义推断方法提示释义
A.蒙以军中多务查字典:①口供;②言辞,文辞;
③推辞,不接受;④告别。(《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只填写序号]
B.见往事课内迁移法:止增笑(《狼》蒲松龄)
C.自以为大有所成语联想:开卷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如果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人加入你的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答出两点即可)
(4)孙权通过设置目标、现身说法等劝说技巧成功说服吕蒙学习,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远公也成功劝学,请结合远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其成功原因。
【链接材料】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咏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注】①远公:即慧远(334—416),东晋高僧。②桑榆之光:日暮时,夕阳照在桑树和榆树上,余光不会长远,故用来比喻年老的人。③词色甚苦:言辞神色十分恳切。④高足:高才出众者。

八、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13.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节选自《木兰诗》)

【材料二】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这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

(节选自豫剧《花木兰》)

(1)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
(2)豫剧《花木兰》改编自乐府民歌《木兰诗》,材料二中的这段唱词同样脍炙人口。请比较分析两则材料在语言方面的共同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14. 人生路上,有太多令我们感动、让我们欣赏的美好,在我们心底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缕翠绿,令我们欣喜;一道风景,让我们留恋;一份真情,令我们幸福;一次信任,让我们鼓舞……它们都像一坛坛香醇的美酒,让我们回味无穷。

请以“让_______常驻心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全,并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不少于600字;(4)不要出现所在班级的班名或师生姓名。
15.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在为梦想狂奔的路上,也许有暴风骤雨,有寂寞黑夜,不要怕,回头看看,就在身后,有光亮,给你动力方向……

请以“记忆里的光”为题,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章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叙事清楚,详略得当,突出细节描写。
(4)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填空题
1
选择题
2
名句名篇默写
1
名著阅读
2
综合性学习
1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作文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6,7,8,12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填空题
10.65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选择题
20.94衔接与排序
30.85成语和熟语  修辞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40.8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四、名著阅读
50.65《骆驼祥子》
60.65老舍(1899-1966)  《骆驼祥子》
五、综合性学习
70.4仿写、续写、补写句子  串联词  书法字体识别、鉴赏
六、现代文阅读
80.15散文  林清玄(1953-)
9-110.4小说
130.4非连续性文本
七、文言文阅读
120.65司马光(1019-1086)  读书学习类课内阅读
八、作文
140.65半命题作文
150.65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