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河南 九年级 二模 2024-05-24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辉峰之殿俯视平庸的沟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nuò     )夫;同样是披星戴月夙夜寐,为什么不是我为人先?百舸争流,奋进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那个在寒夜里依然奋笔痰书的你,那个在每次考砸后依然咬牙坚持的你,那个每次自惭形却依然蹲厉奋发的你,注定不凡。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xīng   huìB.xìng   suìC.xìng   huīD.xīng   suì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沟hè(     )               nuò(     )
2024-05-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2. 古诗默写。

典故使诗词语言含蓄隽永,言近旨远。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借史事吐胸中不平之气;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自比孙权、表达渴望立功报国的少年狂气;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宗悫年少立志的语典,表达自己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借后汉窦宪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戍边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边陲的矛盾。

2024-05-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三、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最完美的状态,不是你从不失误,而是你从没放弃成长。没人能把你变得越来越好,支撑你交得越来越好的,是意志、修养、品行。 。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时间和经历会记录下你的努力和你付出。

①但完美其实并不只是一个终点,它更是一个过程
②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一次向更好的自己的迈进
③我们时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有达到某个标准,才能称得上是完美
④即使有时候我们会跌倒,会受伤
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⑥但只要我们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前行,那么我们就已经在追求究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A.③①②⑤④⑥B.②①③⑤④⑥C.③①⑤②④⑥D.②①③⑤⑥④
2024-05-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四、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易(0.85)
4. 班级将围绕“孝亲敬老”这个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来自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加840万,预计“十四五”时期年均增加1150万。老年人口增长第二个高峰即将到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荞、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一系列新理念、新决策,尽显使命担当,

【材料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的居住和出行更加舒适、更加便利。2019年到2023年,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1 万部,这项措施让很多长期居家老年人实现了走出家门、走出楼栋。同时,我们结合人行道净化专项行动,对人行天桥在内的既有道路和设施进行改造,大幅提升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率。

【材料三】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2023年,大约有1.2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城乡社区接受了健康管理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达到4685个。到2025年,将在6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建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约2.1万个,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将超过1000家。

【材料四】

制定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8万多所(个),逐步健全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体系,不断优化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一项项激发老年人活力的惠民政策密集落地,全社会正在共同参与到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一群群低龄、健康老年人组成志愿服务队,与高龄、失能老年人和其他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站对帮扶。在湖北谷城,31 名退休教师重返工作岗位,白愿为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补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实现老有所为的期待。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大力提倡老有所为。

(1)上面是“资料组”搜集的四则材料,你认为我们将怎样走出一条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请结合材料探究结论。
(2)下面两图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的城乡老龄化人口数量和老龄化人口比重。请结合图片数据分析我国城乡老龄化情况差异。

我国城乡老龄化情况差异:___________
(3)“活动组”决定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办一台“孝亲敬老,感恩母爱”的主题晚会。请你为节目诗朗诵《游子吟》和下一个节目女声独唱《妈妈的吻》写一段串词。
2024-05-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 证

湘楚市博物馆的古䉃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出头了。

沈君默有孙了,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

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笱半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请尝尝。”
        “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侯。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甲】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端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
        “我不能说。”
        “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吏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
        “对。”
        “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
        “你读过这本书?”
        “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沽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
        “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
【乙】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
        沈君默低头不语。
        “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
        “是。”
        “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
        “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
        “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
        “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

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

(作者:聂鑫森。有删改)

5.请以《归隐录》为线索,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本文的主要情节。
①沈君默退休之前,提出想要修复《归隐录》,却遭到了时任馆长章扬的拒绝;
_____________
③沈君默到退休的时候,刘政和挽留并延聘他来修复《归隐录》,沈君默答应了;
__________
6.从全文看,刘政和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7.本文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细节描写的精妙。
【甲】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乙】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
8.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2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

①《史记·礼书》有云:“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意为:不放弃微小的事物,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有所成就。任何一次质变的飞跃都离不开量变的积累。无论为学还是为政,都没有速成捷径,都是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方方润泽,不断积累而成。

②“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注重的是细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宏伟的目标,总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合而成。东晋陶侃在驻防荆州时,命令造船官将造船留下的锯木屑收集起来,众人不解其意。不久,下了一场大雪,道路泥泞,陶侃便令人把锯木屑铺在路面上方便出行。这时人们才发现,微末之物竟有了大用处。陶侃这种“不弃微末”的好习惯,助他一生成就了不少大功业。

③“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强调的是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品德的养成、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事业的进步,都要靠日积月累。作家沈从文仅接受过小学教育,但他求知若渴,口袋里随时常备很多小纸条,把一些自己认为的美词、妙喻、佳句和五花八门的资料等随手摘抄后,粘贴在床头、镜子、客厅以及卫生间的墙壁上……以便随时读、随时记,在等车、散步等闲暇时间里,有空就掏出小纸条看一看,想一想。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帮助他丰富了知识和素材,后来写出《边城》《长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一代文学名家。

④“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彰显的是韧劲。伏尔泰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从砖瓦到大厦、从树木到森林、从细流到江海……古今成大事者,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少不了经历“十年冷板凳”的落寞和“不见所增”的迷茫,唯有恒心和韧劲能战胜千难万险,最终达成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右玉县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为改变当地风沙成患的现状,作出了植树治沙的长远决策,此后的70余年,20任县委书记,锚定这一目标,接续奋斗,让荒沙之地变成了绿洲。他们的业绩和经验告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行而不辍、坚韧不拔,路途再远也终将到达。

⑤“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我们做任何事都应立足实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行之以渐、持之以恒。

(作者:李滋慧,有删改)

【文本二】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对答曰:“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意为在许多小事上努力,才能成就大事业;在诸项小节上谨慎,方可德行显耀。

一个人品德的养成、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事业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东汉陈蕃少时,一心只想干大事、成大业。一日,其友薛勤来访,见其所居房间很是零乱,便问他为何不洒扫,他应答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受教改之,后有所成。有鉴于此,“一屋”虽小,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重点滴养成,不弃微末小节,才能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

大事源自小事起,大德应须矜细行。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都深谙此理。唐朝名臣陆贽严苛于己,深知忽微细小之重要,对分外财物分毫不取。时人责备他:“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他却正色驳斥:“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拒绝腐败应该防微杜渐,从小处严起,受贿的口子一开,胃口只会越来越大。

揆诸现实,有个别党员干部片面认为,只要在大原则上不触碰“红线”,小事小节无需谨慎细究。殊不知,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演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转变。许多腐败分子从政之初,不乏豪情壮志,也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往往随着职位变化,逐渐放松思想“总开关”,经不住诱惑,耐不得寂寞,遂在推杯换盏中淡忘了初心,在小恩小惠中丢掉了原则,最终防线动摇清廉失守,从而沦为“糖衣炮弹”的俘虏。

常言说,“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倘若平时不能见微知著,谨于言、慎于行,对“越规”不以为然,视“逾矩”微不足道,“忽微”定会越积越多,“细小”必将越变越大,久而久之便会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面对“围猎”时栽跟头、吃败仗。

周恩来一生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焦裕禄给孩子们立下不准“看白戏”的规矩;谷文昌大半辈子与林业管理打交道,从不占公家一寸木材的便宜……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崇廉尚德、公而忘私,为我们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榜样。面对各种诱惑,惟有不舍尺寸之功,秉持“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勤扫“思想尘”,常破“心中贼”,不弃微末、防微杜渐,方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作者:魏顺庆。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两个文本开篇都指出标题的出处为古代名著典籍,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更令人信服,同时对标题加以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B.文本一第②段列举东晋陶侃的事例来证明“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注重的是细节。
C.文本二第④段列举许多腐败分子淡忘初心、丢掉原则致使清廉失守的例子,从正面例证明“大事源自小事起,大德应须矜细行”的观点,进而证明“在许多小事上努力、才能成就大事业;在诸项小节上谨慎,方可德行显耀”的中心论点。
D.文本二在结尾第⑥段,列举周总理、焦裕禄、谷文昌等人民公仆的事例,再次证明中心论点的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和读者指明了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E.文本一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用道理论证。
10.请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论证思路。
11.两个文本题目相似,且都围绕“关注小事和细节”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4-05-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城中可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绎联亘,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然止,来而向,去而背,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世所传嵩阳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数之。因取其苍翠丛列之状,遂以“丛翠”名其亭。

(节选自欧阳修《丛翠亭记》)

【注释】①岫(xiù):山洞,岩穴。②卑:低。③(zú)然:亦作“悴然”,突兀,高耸貌。
1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得之心而之酒也词语推断法:寓教于乐
(2)亭于上查阅词典法:①治理。②惩处。③医治,④建造。(摘自《古代汉语词典》)(填序号)
(3)因取其苍翠丛列之课内迁移法: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3.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4.甲文第一段由远及近,如层层剥笋般一步步“推出”主景醉翁亭,试分析这样描写的表达效果。
15.请比较分析甲文第二段和乙文写景方法的异同。
2024-05-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七、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困难(0.1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谅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6.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豪迈的意境和雄健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17.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2024-05-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八、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8.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从下面《骆驼祥子》里的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人,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祥子                  ②小福子
2024-05-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19.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1)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05-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选择题
1
综合性学习
1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诗歌鉴赏
1
名著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0.65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名句名篇默写
20.6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三、选择题
30.85衔接与排序
四、综合性学习
40.85图文转换  串联词  提炼与概括
五、现代文阅读
5-80.65记叙文  小说
9-110.65议论文
六、文言文阅读
12-150.65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七、诗歌鉴赏
16-170.15诗歌鉴赏
八、名著阅读
180.65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
九、作文
190.65半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