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浙江 九年级 一模 2024-05-25 3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填空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填空题 | 困难(0.15)
1. 回顾课文,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书写汉字摘录例句解释词义
双兔傍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_________
qū(2)_____尝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3)______
xǐ(4)_____一只定期迁xǐ的大雁,在黑夜飞行200 英里(《大雁归来》)迁移
2024-05-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2. 整理古诗,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内容分类诗句摘录诗人情思
送别海内存知己,__(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友人的劝慰
出游最爱湖东行不足,___(2)。(《钱塘湖春行》)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___(3),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登临会当凌绝顶,___(4)。(《望岳》)(5)_____
念天地之悠悠,___(6)。(《登幽州台歌》)抒写悲苦的心绪
远行

浙江晚渡

齐己

去年曾到此, 久立滞前程。

岐路时难处,风涛晚未平。

蝉含老韵, 岸获簇枯声。

莫泥关河险,多游自远行。

【注释】①汀: 水边平地,小洲。②荻: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形似芦苇。③泥: 这里是拘泥的意思。
(7)画横线的诗句, 蕴含着作者的悲凉之感, 还是老当益壮之意?请联系全诗内容回答。____
行走的力量:请你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_____(8),(9)_____”,与同学们共勉: 乘风破浪,乐观向前。
2024-05-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3. 诗人汪国真曾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从以下选项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A.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B.尼摩船长 《海底两万里》 C.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2024-05-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四、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4. 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行走的内涵十分丰富:行走常常是艰难的,人类不断蜗行摸索,历经 450 万年才进化到直立行走光路具有可逆性,让我们联想到行走有时要学会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启示着我们行走时需要认准目标,         2)。

A.伫立不前 趋之若鹜B.迷途知返 勇往直前C.小心翼翼 一气呵成
2024-05-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表达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表达 | 困难(0.15)
5. 马拉松是一项考验耐力的长跑运动,但近年来不少马拉松比赛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参赛者有身着汉服参加的,有一边跑一边拍照的,甚至有带着宠物来的。有人认为跑步比赛应该严肃认真,也有人认为体育赛事可以是大众的狂欢。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思考。
2024-05-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西

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

②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由于那时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才能吃饱穿暖,所以我甚至我们,都没把它当成审美对象。那时,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只是体积大一点而已。平时我没在意它,只有上山打柴打累了,才会想如果用它来做柴火,一家人至少可以烧上一年吧。当然,它也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春天或夏天我们上学遇雨,就会躲到它的下面避免衣服被淋湿。冬天,它的黄叶落满一地,我们把落叶堆到火盆里提着狂奔。火盆冒出的浓烟像极了电影里火车头冒出来的,心头忽然有了看电影的感觉,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

③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

④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姐夫在大队做文书,每天傍晚都要回村。他说了,只要在大队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⑤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用于做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一刻也不停歇。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歇,一边走一边想象父母见到我时的惊讶表情。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家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拨开自家的窗闩,爬进屋去,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五块钱,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⑦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小说和散文。

到了秋天,树叶从树上飘落,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我曾这样描写过它。在小说里,它拉近了老乡间的情感距离: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村头那棵大枫树。刘建平说我就在你们村的山下。平时我们一抬头,就看得见你们坳口那棵树。那棵树实在太大了,有次我路过时正好落雨,就躲到树下,结果衣服一点都没湿着。

⑨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实用的、更具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logo(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6.文章叙述了我四次看枫树的情景,请根据文意补全下面图片中的内容。

7.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文中第②段最后一句“隐约产生一丝丝自己并不觉察的浪漫”,这里的“浪漫”如何理解?请简要回答。
(2)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8.作者为什么认为枫树能够成为家乡的 logo(标志)?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9.同样是写树的文章,其写法各有异同。请你结合阅读本文的体会,以及学习《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等课文的经验,总结出如何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   
2024-05-23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苏州卷)-语文(含考试版、全解全析、参考答案、答题卡)

七、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材料一】

【材料二】

为啥越来越多人爱上了“新中式”?

邢妍妍

①羽城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掉,“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昼上热搜榜。

②不少年轻人都表示想为自己和家人置办一套典雅又时尚的“新中式”服装,作为过年的“战袍”。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将自己这种心态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

③所谓“新中式”,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在当代年轻一代消费者看来,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都可以被归类为“新中式”。只不过,它并没有多么的隆重华丽,而是更注重追求日常穿搭的简约与实用感。

④“新中式”的新,也恰体现于此。它并不是对传统元素的大量堆砌,而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完成对服饰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探索。当然不只是服装,近来在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坛,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影子。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2个月来“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

“新中式”为何能火出圈?首先因为它是足够有美感的。那些加入刺绣、盘扣、水墨等经典中式元素的服装,那些运用提花、扎染、古法花丝等传统技艺的工艺品,那些有着“复得返自然”意境的家居装饰,几乎都透视着独特的东方美学基因。特别要指出的是,“新中式”背后承载着的其实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当代生活也正在从这个庞大的“宝藏库”中汲取着意想不到的灵感与能量。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一种物品买单,更多的是看重其背后所承托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突破以往传统的视觉效果和印象,以高度审美化的方式呈现的“新中式”产品,便得以以一种更加轻盈的姿态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有内涵却不厚重,有美感但不张扬,“新中式”似乎与当下年轻人对于个性美的追求不谋而合。

⑥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态度的新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时代的他们,拥有着一个更为开放的信息环境,对新生事物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同时他们有着平视世界的底气和平和的心态,能理解不同文化的美。也正因此,他们更能看到传统文化那极致的魅力。

⑦“新中式”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和社交价值,对他们自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他们将文化穿在身上,内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在从中获取一种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⑧仿佛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在讨论着“如何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而今,这样的讨论依然很有意义。但悄然刮过的这股“新中式”风,似乎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依然心存敬畏,但也可以不只是远观。它有很多种鲜活的打开方式,人们也可以在一种更松弛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美学魅力。关于“新中式”产品还能有多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如何继续创新,人们有着更多的期待。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①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片《中国奇谭》,广受好评。开篇即巅峰之《小妖怪的夏天》,在借道西游记的故事路径下,徐徐展开中国风的画轴,猛然间却发觉讲的是一只社畜小猪的故事。无论是恼怒于下属教他做事的熊教头、还是叮嘱多喝水心疼儿子熬夜到头秃的猪妈妈,都是当代年轻人基于自身感受,而对西游故事进行的重构。当然故事无论如何翻新,传达的总是惩恶扬善这些中国文化中最为根本的道理。

(选自《文汇报》文艺评论)

②穿中国衣、喝中国茶、看中国剧,已成为世界向上青年的标准动作。据中国外文局统计,   “孔子”“功夫”“春节”等一大批传统中国词汇,已由英文翻译还原为汉语拼音,直接活跃在西方语系中,而“一带一路”“中国梦”“高铁”“支付宝”等一批时代新词,也已获得了世界范围的高度认同,成为世界年轻一代交流的共通话语。

(摘自网络评论)

10.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式”潮流生活内容丰富,我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和增长率预计将逐年递增。
B.“新中式”服装并不华丽隆重,是因为日常穿搭要注重简约实用,外观不再重要。
C.《小妖怪的夏天》广受好评,源自于年轻人对西游故事的形式、道理进行了重构。
D.“新中式”风潮,启示我们可以用更多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1.阅读材料二,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新中式”火出圈的原因。
12.文章经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词语或句子来加强论述的效果。材料二第⑤段中的画线语句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任选两处加以分析。
13.《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你的同学准备阐述“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和包容力”这一观点,请你从上述三则材料中筛选并提炼相关内容,帮助他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关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材料四】

【甲】

诫子书

[三国]曹丕

父母于子,肝肠腐乱,为其掩蔽,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久人自知之。用此仕官,不亦难乎?

【乙】

诫子书

[东汉]王修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郡县,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甲乙选文均来自《全三国文》)

【注释】①恃: 依赖, 依靠。
14.请根据提示,完成文言词语梳理表。
字词例句解释文官现象
故余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1)______一词多义
肝肠腐乱(曹丕《诫子书》)(2)______
逾、越汝今郡县,山河       (王修《诫子书》)(3)______多词一义

15.联读课文《诫子书》   (诸葛亮),按提示完成表格。
出处家书内容语言形式教育影响
《诫子书》
(诸葛亮)
通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告诫儿子:努力做到宁静专一、淡泊明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句子句式工整,语言凝练。幼子长大后德才兼备,忠君爱国。
《诫子书》
(曹丕)
推测造成“久久人自知之”的原因。__________探究文末“用此仕官,不亦难乎?”句中用问号的原因。__________其子在位期间防御外敌,平定鲜卑, 颇有建树。
《诫子书》
(王修)
王修告诉孩子们:“年老的自己因子女都不在眼前而感到惶恐不安”,文中与之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他又通过“行止与人,务在饶之。”告诫儿子:__________“父欲令子善,不能杀身,其余惜也。”此句中的加点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
长子有政绩,次子德才兼备。

16.有人认为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很少写信,家书已不再重要。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你结合上述三篇《诫子书》的内容,以及你对前三则材料的理解,阐述理由。
2024-05-2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适中(0.65)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什么都要跟我说。”

“可我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啊。”

“爸妈,你们怎么不经我的同意就翻我的东西?”

“我们是关心你呀!”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边界如何把握?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用书信的形式抒发感受,也可以讲述经历、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得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填空题
1
名句名篇默写
1
名著阅读
1
选择题
1
语言表达
1
现代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4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填空题
10.15字形  文言实词
二、名句名篇默写
20.65诗歌鉴赏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三、名著阅读
30.65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  《红星照耀中国》  《平凡的世界》
四、选择题
40.85词义辨析  成语和熟语
五、语言表达
50.15谈认识、谈看法
六、现代文阅读
6-90.15散文
七、文言文阅读
10-160.65文言文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对比阅读
八、作文
170.65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