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八上第24课《愚公移山》
全国 八年级 课后作业 2020-10-20 1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河曲智叟以应(亡,通“无”,没有)
B.杂然相(赞成)
C.吾妻之我者   (认为……美)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簸箕,箩筐)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            甚矣,汝不惠
B.汉阴               忧患死于安乐
C.山不加增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D.河曲智叟亡     王吏之攻宋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中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智叟来突出愚公的形象。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饱含了对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颂扬。
2018-01-03更新 | 44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莒县第四协作区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削减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北岸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移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撤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2018-02-24更新 | 5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选出加点实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以应:通“无”,没有
B.置土石:哪里
C.九十:已经
D.杂然相许:纷纷
8.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面山居/宋城上待楚寇
B.不惠/此谓失其本心
C.残年余力/五十里之地存者
D.如土石何/真不知马也
9.句子的翻译无误的一项(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曾经都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10.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有误一项(
A.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高潮。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地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结局。
B.本文通过将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在命名上故意颠倒,增强讽刺意味。
C.太行王屋的高大、路程的遥远、工具的简陋、人力的匮乏,都体现了移山的困难,但他得到天真孩童的帮助,可见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愚公之妻与智叟对移山态度不同,前者是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后者是挖苦与阻止。
2018-05-23更新 | 525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寒暑易节       易:交换
C.固不可彻       固:坚固
D.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以残年余力       徒以有先生也
C.达于汉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D.虽我之死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幸开头用夸张手法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移山任务艰巨,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B.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遗到了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C.本文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018-06-15更新 | 4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九十          且:而且
B.出入之       迂:曲折,绕远
C.杂然相          许:赞同
D.我之死          虽:即使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
B.甚矣,汝之不
C.汝心之固,固不可
D.冀之南,汉之阴,无断焉
1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选文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
C.分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愚公的心理是: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D.选文最后写天帝的恐惧心理和“操蛇之神”被智叟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019-03-04更新 | 64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文言文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七百里               方:地方
B.始一               反:通“返”往返
C.吾与汝毕力平     险:险峻的大山
D.一朔东               厝:安放,放置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之力             为大有所益
B.告之             闻之宋君(     
C.面山             山不加增
D.操蛇神闻之       河阳
1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A.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B.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C.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D.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年九十       且:将近B.山北之塞       惩:苦于
C.固不可       彻:彻底D.无断焉          陇:同“垄”,高地
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土石何            必先苦心志B.隐土                 天子
C.山不加增            成礼D.且置土石             始一反
2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讲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感动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B.文章在人名上加以颠倒,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目的是增强讽刺效果。
C.愚公之妻“献疑”是思考;智叟“笑而止之”是嘲讽。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是宣传了因果报应的建思想。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于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而谋   室:家
B.杂然相   许:赞同
C.寒暑   易:交易
D.汝之不   惠:通“慧”,聪明
2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A.残年余力   疾也
B.如土石何   必先苦心志
C.虽我       而两狼并驱如故
D.告知       中庭
26.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凭借你的力量,曾经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样呢?
B.凭借你的力量,曾经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如果是太行、王屋(两座山)又怎样呢?
C.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样呢?
D.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如果是太行,王屋(两座山)又怎样呢?
2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篇脍炙人口的寓言。通过愚公成功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本文对人物的命名巧用对比。刻意将大智大勇、目光长远者命名为“愚公”,将思想顽固、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
C.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是,愚公之妻和智叟对如何放置土石提出的质疑是相同的。
D.本文故事情节波澜曲折。愚公提出的移山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智叟的强烈反对和无情嘲笑。
2019-02-22更新 | 473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四川成都市武侯区西蜀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校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且:将近
B.寒暑                           易:容易
C.南北之塞                       惩:苦于
D.杂然相                           许:赞同
29.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土石何       妻献疑曰
B.笑而止       投诸渤海
C.君之力          残年余力
D.且置土石       始一反
30.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固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2019-04-29更新 | 5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河东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加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置土石                    焉:哪里
B.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虽然
D.何而不平                    苦:担心
3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之”的用法有指代意义的一项是(       
A.惩山北B.河曲智叟笑而止
C.汝心固,固不可彻D.甚矣,汝不惠
3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叙述故事,且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塑造愚公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第②段中“其妻献疑”表明愚公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后,全家人质疑愚公的能力,并不赞同移山。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愚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对移山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文中的人物智叟、愚公妻子、操神之神、天帝等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和移山的意义。
2019-05-22更新 | 5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津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赞同
B.寒暑易节,始一       反:同“返”,往返
C.汝心之固,固不可       彻:彻底
D.惧其不                    已:停止
35.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B.甚矣,汝之不惠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C.天帝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两座大山,分别放到了朔东和雍南。
D.本文是寓言故事,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019-05-31更新 | 5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滨海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愚公移山》的内容,回答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补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且:将近)
B.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以应(亡:通“无”)
38.下面句子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2019-06-04更新 | 55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天津市河西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子不语》)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4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九十       焉置土石
C.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杂然相       陷入尺
4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墙)
D.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 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13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30.4列子(约前649-前606)  寓言神话类课内阅读
4-60.4寓言神话类课内阅读
7-100.65寓言神话类课内阅读
11-130.4寓言神话类课内阅读
14-160.65列子(约前649-前606)  寓言神话类课内阅读
17-200.65列子(约前649-前606)  小说类
21-230.4列子(约前649-前606)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议论说理类
24-270.65列子(约前649-前606)  中国古代作者  日常生活类
28-300.65列子(约前649-前606)  小说类
31-330.65列子(约前649-前606)  历史事件类
34-360.65列子(约前649-前606)  小说类
37-390.65列子(约前649-前606)  小说类
40-420.65小说类  寓言神话类对比阅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