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列子(约前649-前606)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45 题号:58445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河曲智叟以应(亡,通“无”,没有)
B.杂然相(赞成)
C.吾妻之我者   (认为……美)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簸箕,箩筐)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            甚矣,汝不惠
B.汉阴               忧患死于安乐
C.山不加增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D.河曲智叟亡     王吏之攻宋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中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智叟来突出愚公的形象。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饱含了对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颂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     根深蒂     步自封     不化
B.面山而     无定所     择邻而     天下之广居
C.告于帝     三里     不速     度外
D.帝感其     惶诚恐     团结     心悦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理解:愚公的妻子认为愚公年龄大,力气弱,是不可能完成移山的任务的,因此持反对态度。
【乙】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翻译:冬夏换季,愚公一家开始返回家中。
理解:一年才返回,说明移山进度之慢,难度之大。
【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理解:愚公认为自己的子孙繁衍不断,但山不会加大增高,移山任务终将完成,表明他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念。
3.根据上文和下面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愚公和精卫共同具有的优秀品质。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①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②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③湮:填塞。
2022-01-20更新 | 3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甲】【乙】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愚公移山》(节选)

【乙】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同“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三代(夏、商、周)不同礼而王,五伯(霸)不同法而霸。知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                                  
③贤者礼,不肖者拘焉                      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固,固不可彻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戍收者固十六七
C.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其始,太医王命聚之
D.非所与论法之外也                                 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同是面临一个中大的决策,愚公和商鞅所处的环境有何不同?
(2)愚公和商鞅身上表现出了怎样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各自还有什么独特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所选内容简要分析。
2017-06-10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愚公移山》)

【乙】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选自《愚公移山赋》)


【注释】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年九十                           且:将近
B.不若孀妻弱子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C.汝心之,固不可彻          固:坚决
D.河曲智叟以应                 亡:没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跳往助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虽我之死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了深刻的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C.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而妻子的疑问却显示了对愚公做法的不支持。
D.《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御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2019-11-19更新 | 1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