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小说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10132347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得骨                       增笑耳
B.恐前后受                    一犬坐于前
C.两狼并驱如故                 又数刀毙
D.意将隧入攻其后             诱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D.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4.本文中的狼,其特点是“黠”,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狼的“黠”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 小说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


[注释]①欻(xū):忽然,突然。②蚤:通“早”。③昧爽:拂晓,黎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少时,一狼径            去:______________
(2)目似瞑,暇甚            意:______________            
(3)狼不敢,眈眈相向     前:______________     
(4)及走,又               从:______________
2.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划一处)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投以骨”“复投之”中的“投”字,表明屠户最初的侥幸心理,对狼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
B.[甲]文“屠暴起”中的“暴”字,形象地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
C.[甲]“乃悟前狼假寐”中的“悟”字,表明屠户明白了狼“目似瞑,意暇甚”的真正目的,认识到狼的狡诈。
D.[乙]文“日已暮”中的“暮”字,既写出了时间,又表明了屠户在夜晚走路,处境危险。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5.读[甲][乙]两文,简要回答。
(1)[乙]文着重表现狼的什么本性?请用恰当的形容词概括。
(2)[甲]文是如何表现狼的这一本性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3-08-20更新 | 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①盲:养。②伺:等。③革:皮。④遁逸:隐藏。⑤贻患:留下祸患。

——《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意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狼其中________________
③狼亦_______________        ④乃伪睡以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③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有怎样的态度?
2023-09-17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便还家:________             (2)处处之: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设酒杀鸡/作食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寻/病终
4.翻译句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023-03-28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