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191 题号:10539755
阅读下面两个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手机响了

①周末,女儿和儿子从外地回来,俩孩子一个比一个忙,不时有电话找,刚接完一个电话,手机就又响了。

②她插不上话,满是艳羡地说:“看你们忙的,我的手机从来都没有响过呢。”儿子笑:“妈,你一退休老太太,谁会找你呢?再说我们给你打电话又都是打座机,那个接听方便,还没有辐射。“可我的手机一次也没有响过。”她好像在为手机委屈。

③儿子和女儿在省城工作,平时都很忙,一个多月回来一次。她有时真怀念他们小时候。那时孩子像依人的小鸟,她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小嘴还吧嗒吧嗒地说个不停。一转眼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展翅飞走了。但现在,她的手机就像窗台上的盆花,只是装饰,她多想让手机响一次呢。

④那天,她去超市买菜,出了小区才想起手机没带,急急忙忙赶回家拿,老伴说:“你那手机又没人打,不拿还碍什么事吗?”“万一呢,万一孩子找。”她把手机放进口袋,又捏捏袋口,这才放心出门。

⑤她在超市挑选青菜的时候,手机忽然响了。她急忙拿出来接听。超市人声嘈杂,她听见电话那边说:“妈,我中午晚点回来,可能十二点多才能到家。”原来是女儿啊,她嘴边露出温馨的甜笑:“好好好,我正买莱……那中午咱就吃香菇肉馅饺子,你最喜欢吃的。”挂了电话,她乐滋滋地想,今天手机真是拿对了,要不,这多耽误事。

⑥她匆匆忙忙买了菜,匆匆忙忙赶回家,开始和面、调馅,还不忘数落老伴差一点造成大失误。中午12点,白胖胖的饺子包好了,锅里的水也烧开了,她打电话问女儿:“快到家了吧?”

⑦女儿说:“妈,这两天我在北京开会呢,这刚散会。正要去吃饭呢。”“嗯?”她一愣,“那你上午打电话说中午回来……”女儿笑了:“我没有呀,那肯定是有人打错电话了。”是有人打错了吗?她狐疑地拿出手机翻看,果然是个陌生号码。

⑧“女儿什么时候到,现在下饺子吗?”老伴还不明白事情原委。“唉。”她摇摇头,看着手机轻轻地叹了口气……

(作者:邓迎雪。有删改)

[乙]等电话

①日已西沉,归家的人步履匆匆,可老周依然坐在村口的凉亭里,他手里紧紧地握着一部老人手机,眼睛盯着屏幕出神。

②“晚了,赶紧回去整吃的吧!”路过的老刘催道。老周咯咯咯地笑,却不言语。“还在等儿子电话啊?”老刘问道。老周点点头,可眼睛一刻也没离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都过这么久了,他一次都没打过电话,你就别瞎等了,他不会打给你的!”老周不信:“他说了会打的,一定是这里信号有问题。”老刘摇摇头走了。

③过年时,老周的儿子从外地回来,给老周买了部老人机。老周拿着新手机左看右看,不停地抚摸着。儿子一边教他怎么使用,一边说:“爸,咱们家位置太偏,信号不好,为信号好。”好。电话是打不进来的,我们也打不出去。得到村口那打,那里比较开阔,

④出年节,儿子要返城了,临走时说:“爸,以后每周六我给您打电话,您到村口的凉亭那里接听就可以了。”老周听了,连忙点头。

⑤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到了周六,老周早早地来到村口的凉亭里。邻居们见了,都很惊讶:“老周,这么早就出来了呀?”老周满脸笑容:“可不是,今天周六,在等我儿子电话呢!”邻居们听了,都赞老周的儿子懂事、孝顺。

⑥然而,老周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接到任何一个电话,心想:可能这周儿子太忙了,等下周再看看。这样想着,他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了。可是,第二周,老周依然没有接到电话。他又想:是不是自己去得太晚了,以至于错过了儿子的电话?第三周,天刚蒙蒙亮老周就来到凉亭里等电话了。然而,一直等到晚上还是没有一个电话。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起,老周就干脆每天都来到凉亭那里等。渐渐地,邻居们不再询问了,大家习惯了老周的等,也都知道老周在等什么。

⑦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采艾草,可老周的家里依然冷清清的,他依然守在村口的凉亭里。

⑧黄昏,老周眉头紧锁,握着手机失望地迈出凉亭。就在此时,突然背后传来一声“爸”,老周转过身,一个身影正奔他而来,定睛一看,是儿子!儿子来到老周面前,脸露不悦:“爸,您怎么老关机呀?”说着便把老周的手机拿过来,一看,手机是黑屏的。

⑨原来,自儿子走后,老周一直都没有给手机充过电……

(作者:林金石。有删改)

1.【甲】【乙】两文都围绕“手机”讲故事。请你以“XX拿的手机……”开头,分别概括两文的情节。
2.请赏析【甲】文中画线句,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怎么表现人物心理的。
3.从【乙】文中找一处“邻居”们的表现,分析其对行文的作用。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你谈谈它们是怎样通过不同的选材角度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
2020·河南开封·二模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路芬芳

田霞

初到黄海之滨的烟台,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满山遍野,红红的苹果缀满枝头。

②“尝尝吧,今年的新苹果。驻地部队的战友边说边从桌上拿起苹果,热情地给大家传递着。

眼前红红的苹果吸引了我的双眸,也勾起了我难忘的记忆。

记得那年在上甘岭战役纪念馆,听到一个苹果的故事。在上甘岭战役最激烈的时候,山头被削掉两米,寸草不生。坚守在坑道里的志愿军物资补给不上,缺粮、缺弹药,但最紧迫的是缺水。得知情况后,15军紧急采购数万斤苹果,派人送往坑道。15军政治部专门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苹果者记二等功!但无奈敌军的火力封锁过于严密,运输苹果的战士们一拨拨地倒在运输线上……就在部队断水7天后,火线运输员刘明生在运送弹药途中捡到一个苹果。

这个带着硝烟味的苹果,带给战士们希望,可没有人舍得吃。一个苹果传遍了整个坑道,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万般无奈之下,连长命令大家一块吃,一人一口,一个苹果转了一圈后还剩下大半个……

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我在胶东革命纪念馆里,再一次被一幅生动的红色历史画卷震撼: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人民驾着自家的骡子和马,长途跋涉,把粮食送到抗日的队伍里;胶东的母亲,送夫携子上战场;胶东的妇女,穿梭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把情报及时传递给抗日队伍;胶东的新媳妇,把嫁妆缝成新军装纳成新布鞋,送到抗日前线去。

在纪念馆里,我还读到这样一组数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地区牺牲的烈士就达7.2万人,

这数字让我读懂了胶东人民的质朴和勇敢。

乘车行驶在烟台的路上,阵阵果香扑面而来。透过车窗望去,路旁是码放整齐的苹果,犹如一片红色的海洋。这胶东的苹果,映照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民的精神和气质,以及他们朴实而不凡的情怀。

正在我们沉醉在浓郁的果香时,司机像是看出了我们的兴奋,刻意放慢车速,并用地道的胶东口音介绍说,现在正是本地苹果上市的时候,今年日照时间长,苹果特别甜脆好吃。

那熟悉的口音,唤起我青春的记忆。我新兵连的指导员就是山东烟台。新兵连带兵干部和骨干虽然对新兵训练上严格要求,但生活中却犹如兄长。新兵想家,是新兵战友最强烈最普遍的感受。为此,指导员常组织策划文体活动。平日一贯威严的指导员,每到周末和大家谈天说地,还和新战友聊各自的家乡名胜,美食特色,周末成了大家最开心的时间。

一个周末,我们刚观看完一场电影,回到连队就闻到扑鼻的水果香味,是苹果的味道。果然,是指导员老家托人捎来很多苹果,又红又大。那个周末,我们美美地一饱口福。记得指导员带着胶东口音说:以后有机会到我的家乡烟台去,我给你们留最好的苹果。那美美的果香还有对大海的遐想,装点了那个美丽的周末。

海浪拍打着海岸,高高的灯塔伴着涛声,瞭望着海面和远方;星月高挂,幽静的沙滩,平添了这座城市的净碧与浪漫。

远处传来熟悉的军号声,一支身着迷彩列队整齐的队伍,正在组织海上综合训练。

就要离开烟台时,细心的战友为我们准备了水果,让我们带在路上吃。我选了一个漂亮的苹果随身带上,不是为了品尝,只为一路芬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前红红的苹果,勾起“我”在上甘岭战役纪念馆里所听到故事的记忆。
B.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地区人民的质朴和勇敢深深震撼着“我”。
C.我们沉醉在浓郁的果香时,听司机的介绍,幻想远处传来熟悉的军号声。
D.文章最后一段紧扣标题“一路芳芬”,起到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的作用。
2.志愿军战士传递苹果的细节令人动容,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万般无奈之下,连长命令大家一块吃,一人一口,一个苹果转了一圈后还剩下大半个……
3.文中的指导员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4.小说中“苹果”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简述此处描写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材料链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故乡》)

2024-02-15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草根募捐晚会

胡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隔,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算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着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奶妈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被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响,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序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种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理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竟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情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可概括为:老李患病,牵动人心一草根献策,筹划晚会→举行晚会,方姨演唱一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B.“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不仅表现了老李的病情十分严重,更表现了老街人们对老李的关心。
C.为了促成募捐晚会,老街人纷纷建言献策并付出行动。
D.结尾说“余热未了”,“余热”是指人们对歌手安妮的关注度。
2.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方姨的形象。
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赏析加点词语)
(2)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赏析句子)
4.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⑧到⑩段进行分析。
5.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与选文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2022-04-20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①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呵欠,被夕阳的余晖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②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正站在他面前,黑,蹑手蹑脚。

③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

④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致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指尖上沾着些土。

⑤“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

⑥尤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

⑦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⑧“对。尤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⑨“你在守着什么呐?”

⑩“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⑪“是守着钱,对吗?那人放下篮子,在裤子臀部上来回擦着小刀。

⑫“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尤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⑬“哦,那是什么呢?

⑭“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⑮“好,不说,那我也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啪地合上小刀。

⑯“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尤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⑰“好家伙,真准!那人十分惊讶地说,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⑱“九岁。

⑲“啊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⑳“那还用说,尤尔根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㉑“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㉒尤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㉓“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㉔“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尤尔根犹豫着。

㉕“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㉖“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尤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㉗“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吧。

㉘尤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个面包,还有一个白铁盒。

㉙“多可惜,那人朝着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㉚“不,尤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㉛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㉜“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尤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㉝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㉞“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㉟“谁说的?

㊱“我们老师。

㊲“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㊳“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尤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肯定他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呢。

㊴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夜里老鼠们要睡觉吗?

㊵“没有,尤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㊶“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㊷尤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㊸“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㊹尤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

㊺“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

㊻“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的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㊼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㊽尤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成吗?

㊾“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㊿“好。尤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有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51)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尤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注】本文作者沃尔夫冈·波尔契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废墟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1.以下是按照“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小说情节的结构图,请根据提示将(1)(2)处的内容补写完整。

2.这篇小说的开头与《故乡》《变色龙》的开头(见“链接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回顾两篇课文的学习,分析本文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链接材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

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契诃夫

3.仿照示例,分析这篇小说设置悬念所运用的方法及其效果
例:《故乡》中母亲与“我”的谈话一开始就提到闰土,却一再延迟闰土的出场,造成悬念。
4.沃尔夫冈·波尔契特用他的生花妙笔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了尤尔根和“罗圈腿”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呢?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3-09-10更新 | 2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