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4 题号:10670939

海上的父亲

虞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

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驶行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

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家伙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

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2)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捉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嫩缆头瞬时摊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捡,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2020·四川达州·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8]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字据

童庆炳

①我的家乡在福建西部的一个山村里,那里虽然偏,却有美丽无比的山和水。小时候,我整天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嬉戏,当时不觉得有什么,可今天回想起来,那可是一种至高的、不可寻找回来的享受了。

②整个村子都被高高低低的山包围着。无论你从哪一条路走,迎面而来的都是山。与北方的山不同,那山总是树木葱茏,一年四季的颜色虽有一些变化,但它整体的色调总是青绿的。我大概从6岁开始进山挑柴,就跟山交上了朋友。A山上的杜鹃花开放的时候,就像一位画家将一团团的红颜色泼在绿色的山坡上,幽静的山谷里会突然传未美妙的鸟鸣声。让你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柴刀,竖起耳朵接受那天然乐师的馈赠。

③有山就有水,从我们村子边上绕过的那条小河,是从东往西流去的。河水从深山里流淌出来,在有的地方形成浅滩,河水跳跃着,永不疲倦地唱着歌;在有的地方积成深潭,缓缓流动,平静得出奇,就像一位散步的哲学家正沉思着什么。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在水中的身姿都清晰可见。我小时候最愉快的时刻,是用自制的捕鱼器捕鱼。捕鱼器是一个用蚊帐布做的圆形的“乌龟壳”,在“乌龟壳”上挖一个手掌大的圆洞,鱼饵是豆腐拌酒糟,那味道很香。我把“乌龟壳”沉到鱼儿出没的河水中,用石头住,然后就爬到河边的一棵树上,瞭望我设下的“圈套”。一般的情况是,有一条小鱼先进去,然后就会有别的大一些的鱼也跟进去。对我来说,把握时机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在鱼儿进去最多,但还来吃饱,对那豆腐拌酒糟恋恋不舍之际,突然来到“乌龟壳”旁,用一块瓦片迅速将洞口封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乌龟壳”端起来。这时,我能感到小鱼在里面跳动。那时,我们一家终年难得见到荤腥,饭桌上能有几条小鱼,那是何等的快活,而我获得的则是双份的快活。

④然而最吸引我的不是故乡的山和水,而是上学。我的最高理想是读完中学,将来回乡当一位山村的小学教师,帮助如我一般渴望读书的孩子实现梦想。可真惨,在我读完初中一年级后,因为无力供给我每周5斤米的伙食,父亲叫我休学了。后来,家里虽然勉强支持我读完初中,可无论如何,我是迈不过高中的门槛了。

⑤在我几乎绝望之际,听说离我家乡约300里的龙岩市有一所师范学校恢复了招生。我背着家里偷偷地去参加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我在口袋里藏着龙岩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回到那四周被青山包围着的村子。我天天割稻、挑柴,终于以特别勤快的表现在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换来了父亲的笑脸。我赶紧抓住时机,又一次提出继续上学的请求。父亲说:“你死了这条心吧!你是长子,你不种田谁种田?你想上学,从哪里去弄学费和生活费?你就认命吧,孩子!”这时候,我试探着说:“要是有一所学校,既不要学费,还管饭,那……”父亲抢过话头说:“你做梦吧!天下会有这样的学校?要真有,那你就去好了。”全家人都笑我发痴,没有一个人认为我说的话是认真的。我暗暗高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套”爸爸的话:“爸爸,空口无凭,你给我立一个字据,要是真有这样的学校……”他还是不让我把话说完:“我什么时候说了话不算数?你要立字就立字据,拿笔墨来!”果然,就在饭桌上,父亲给我立了一张字据。我拿了字据,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悄悄到姑姑、舅舅以及所有的亲戚家,把父亲的字据给他们看。他们都说:“你是想读书想疯了,这一张字据有什么用?再说,哪里会有吃饭不要钱的学校。”我说:“这你们别管,我只要你们做这张字据的见证人。”临近开学,有一天我趁姑姑、舅舅都在我家的时候,把龙岩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拿出来,放在他们面前。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爸爸苦笑着,什么也说不出来。

⑥在一个清晨,我独自挑着一根竹扁担,一头是一个藤编的箱子,另一头是铺盖卷,迈着坚定的步子,翻山越岭,向龙岩城走去。B山坡上的野花似平开得特别鲜艳,山谷里的泉水也特别甘甜,天空中飞着的大雁也特别活跃。那一年我15岁。

1.文中的“我”是如何一步步巧花心思,使父亲立下字据并同意“我”上学的?
2.选文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突然来到“乌龟壳”旁,用一块瓦片,迅速将洞口封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乌龟壳”端起来。
3.比较②⑥段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4.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③段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家乡河水的神韵,河水似乎有了灵性。
B.选文④段首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加点词“然而”有转折的含义。
C.⑤段结尾爸爸的神态“苦笑”,包含了爸爸喜悦、内疚、无奈等复杂矛盾的心理。
D.全文写景叙事,前面家乡景色的美丽宜人,暗示了后文事件会圆满解决。
5.本文作者童庆炳被评为“立志学习,回报家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他写一段精彩的颁奖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2021-07-11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我的意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变化”指的是____________
2.在选段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试写一写,30字左右。
2019-11-21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不会消失的云朵

①初夏,坐在乡村清幽的小院里。清风徐徐,悠然地仰首望云,年过九旬的祖父,依然耳聪目明,透着岁月无敌的淡定。一朵一朵的白云,时聚时散,时近时远,在蓝天上不停地变换着,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卖力地表演着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戏法,引得我的想象也跟着忙碌起来。

②那一朵很大的白云消失了,我有些失落地告诉祖父。他洞若神明地笑笑:“孩子,没有一朵云会消失的,它只是变成了雾气,或变成了雨,或变成了雪。不信吗?你眼前这个杯子里的水,或许就是你上个月见到的一朵云呢。”仔细想想,觉得祖父说得很有道理,不禁欢喜道:“哦,我现在喝的不是一杯水,而是一朵云啊!”

③“是啊,是云落在了你的杯子里,你应该问候一声,‘你好,我的云朵。’”祖父脱口而出的,竟是如此清纯的诗句。

④“你好,亲爱的云,走过遥遥之路的云,会讲美丽故事的云。”我望着碧绿的茶叶在水杯里起起伏伏,不由得喃喃自語。

⑤“不会消失的,就像那些花瓣,还有那些落叶,它们变成了泥土,继续营养着树根,营养着树枝,还会变成另外一些花瓣,变成另外一些树叶,重新回到枝头。”祖父像一位睿智的禅师。死亡,有时也并不意味着生命彻底消失,而是意味着生命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⑥顺着祖父意味深长的点拨,我的思绪飞快地跳跃起来,一会儿跳到一些旧事物上,一会儿跳到一个早已音讯杳无的人身上。我惊讶地发现,原以为已经永远消失的一些景、物、人、事,只是暂时走开了,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还会在某一时刻,如此清晰地朝我走来,以曾经熟悉的音容,或以完全簇新的风貌。

⑦那日,与朋友小酌。他慨叹,短暂的一生中,消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能够长存的东西实在太少。我立刻向他讲起祖父那永远“不会消失的云朵”,安慰朋友:即使有些美好事物真的消失了,也不必悲伤,那些逝去的事物,正提醒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⑧朋友似有所悟,但仍对曾经的一些美好记忆念念不忘,极力想挽留住:“就像回不去的故乡,若是能够永在,该有多好。”

⑨“永在心里,便意味着永不消失啊!”我坚定道,“如果对某一事物视而不见,即便它就在眼前,其实它已消失了;而那些长存心间的,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历久弥新。”

⑩一位诗人从一块被抛弃荒野的朽木中,拔出一根锈迹斑斑的铁钉,由衷地赞叹道:“作为一枚备受打击的钉子,它闪烁的光芒,一直在前行的路上,摄人魂魄的力量,从未消失。”我赞赏诗人的慧眼,更赞叹他的慧心。

⑪我们平时所说的很多消失,并没有真的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种形态,或换了一种方式,进入了另一个场域,以另一种面目呈现,就像许多美好的信仰、品质、精神……它们从不会真正地消失,而始终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⑫不会消失的云朵,有时飘动在我们的头顶,有时飘落到远方的山林,有时化作一溪流水,有时进入了草木的根茎,但无论在哪里,那朵云好好活着的信念一直都在,好好生长的努力一直都在。


(1)读①~④段,祖父为什么说“没有一朵云会消失”?
(2)读⑤⑥段,祖父的点拨让“我”的认知有了什么变化?
(3)读⑦~⑨段,朋友因美好事物的消失而感伤,作者以哪两点理由来劝慰他?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那朵云好好活着的信念一直都在,好好生长的努力一直都在。”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借此所倡导的人生态度。
2024-02-09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