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说明文 > 说明文类别 > 事理说明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2 题号:12116130
阅读《防辐射眼镜难防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笔者走访了多家眼镜店,发现它们都在销售各类高科技防辐射眼镜。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买的眼镜,真能隔离电磁辐射,为自己的眼睛上保险么?

②从科学上看,仅以一片镜片来防御电磁辐射是不现实的。电磁波遇到镜片时会形成衍射,绕过镜片继续传播。

③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阻止电磁辐射呢?密闭性和导电性是防护电磁辐射的两个缺一不可条件。如果将贴有金属膜或含金属物质的镜片做成一个密封的整体,至少可以阻挡50%以上的电磁波辐射。导电材料只有做成密闭容器,才能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有效的屏蔽。时下流行的防辐射眼镜其实是把材料的电磁屏蔽能力偷换为产品的电磁屏蔽能力,误导了消费者。

④有关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电脑电视的液晶屏幕发出的电磁辐射不会对眼睛构成伤害。可以说,眼睛疲劳其实和电磁辐射关系不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明确规定,公共辐射防护标准为12伏/米。现在大多数电视电脑采用液晶屏幕,一般情况下,液晶电视和电脑屏幕正常工作时,在距屏幕30厘米处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不大于1伏/米,也就是说,液晶屏幕近距离的电磁辐射值仅为国家防护标准的十二分之一。

⑤那么,看电视、用电脑时间久了眼睛疲劳的原因到底何在?其实眼睛疲劳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过度专注用眼,并非电脑辐射所致。

⑥对于不时引发公众担忧的电磁辐射问题,有专家认为:包括电脑、手机等在内的电器产品,国家都设有严格的电磁辐射标准,在市场上销售的合格产品所产生的辐射,都在辐射防护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日常生活中,像微波炉这样的产品只要是合格的,其辐射量也在标准范围内,而且这些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距离1米以上就可确保安全。

1.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非常准确地讲清楚了电磁辐射的特性。
B.现实中我们接触的大部分电磁辐射都很弱,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没有必要花大价钱买防辐射眼镜。
C.本文说的是防护眼镜,跟电磁波相关,是一篇富有情趣的事物说明文。
D.第四段中的“一般”指大多数情况,即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对第④段划线句子说明方法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     
A.分类别和列数字B.下定义和作比较
C.下定义和列数字D.列数字和作比较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其实辐射量在标准以内的产品,不会对人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可以随意靠近。
B.如果将贴有金属膜的镜片做成密封的整体,就可以挡住绝大多数的电磁波辐射。
C.使用电脑时因为眨眼的频率快速下降,导致眼角膜干燥,引起眼睛疲劳。
D.防电磁辐射眼镜的镜片在技术路径上与太阳镜相似,防护措施也相似。
【知识点】 事理说明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可能是气态的。

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呢?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

④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捕获,彗星彗尾上的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

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67.5亿吨。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1.3860×1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这条线”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地球上水的来源。
4.以下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是气态的。
B.在宇宙中地球像一个水球,但并不是唯一有液态水的星球。
C.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产生1.5吨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
D.彗星将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凝结成冰,成为地球水的主要来源。
2019-04-19更新 | 2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防病毒口罩不能循环使用

胡定坤

①在疫情持续发展期,市场上N95(KN95)、医用外科等防病毒口罩十分紧俏,不少家庭中的口罩库存即将见底。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些重复利用的“妙方”。但是贴着“一次性”标签的防病毒口罩真的能够走上“无限循环”之路吗?

②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56℃30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是否可通过“清蒸、水煮”的方式实现口罩再利用呢?

③不能。无论是N95还是医用外科口罩,它们实现“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过滤层”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颗粒(气溶胶),而过滤层主要由聚丙烯熔喷超细纤维构成。

④根据设计要求,口罩要在实现较好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令人舒适的通气性,其对医用口罩的吸气阻力一般不能超过343.2帕斯卡(Pa),日常防护型口罩吸气阻力小于135帕斯卡(Pa)。

⑤因此,口罩过滤材料往往要经过“驻极处理”,使其携带微量的电荷,从而在比较蓬松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各种微粒。

⑥毫无疑问,无论是“清蒸”还是“水煮”,水的进入会使过滤层中的电荷迅速消失,导致过滤效果大幅下降。同时,聚丙烯熔喷材料纤维非常细,要比头发丝细十几倍,平均只有两个微米左右,不耐高温,温度大于80℃时就会收缩变形,导致结构破坏,防护效果降低。

⑦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75%的乙醇能有效灭活病毒,能否将用过的口罩喷上酒精消毒,再晾干重复使用呢?

⑧不能。一方面,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外表面都经过“拒水处理”,酒精、水、血液、唾液等都很难渗入,目的是加强对医生的保护,防止在与患者接触中出现液体喷射造成交叉感染。

⑨因此,表面涂抹、喷上酒精很难起到对医用口罩内部的消毒作用。另一方面,酒精也会破坏口罩外层防水结构,原因是酒精的表面张力和水有很大不同,用酒精处理过的口罩材料对水(血液、唾液)的吸收会增强,这会加速口罩过滤层失效。

⑩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病毒对紫外线敏感,是否可以使用紫外灯、紫外消毒柜等对口罩消毒,实现再利用呢?

不能。聚丙烯熔喷材料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耐老化性差对紫外线非常敏感。接受紫外线照射后,结构会发生破坏即氧化降解,使过滤性能大幅下降。

课题组曾经做过实验,如果对N95级别的口罩进行水蒸、水洗、紫外灯消毒,它的过滤效率将由95%快速降低到60%以下,和普通的纱布口罩、棉布口罩差不多。

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实现口罩的消毒再利用呢?

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口罩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消毒方式是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普通家庭无法实现。况且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吸收人体呼出的水蒸气,逐渐造成过滤层的电荷流失、吸附能力下降,即使进行消毒、晾干也无法恢复,再使用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果。在当时的疫情条件下,不应提倡对一次性防病毒口罩的消毒再利用。

虽然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N95口罩都是“一次性”的,但从设计者的角度看,除非是去医院、大型超市或接触疑似病人等高危场所,普通人并不需要用一次防护口罩就扔掉,完全可以使用两三次,从而减少口罩资源的消耗。

1.网络上流传的关于防病毒口罩可以循环使用的“妙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读完上文,你了解到防病毒口罩有哪些技术含量?
3.文章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022-06-13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之礼法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的习俗,便不难发现,总与种种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在古人戴冠须遵循的种种礼法制度中,最值得注意的当属冠礼。所谓冠礼,是汉民族传统的成年礼。我们的祖先以加冠的方式来实行成年仪式,足见冠绝非寻常之物。《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故后人常用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则时时处处、举手投足都要受到冠的节制,以保证其人生旅途顺利通达,社会和家庭也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加冠。在古代,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人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的确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冠既用来标志地位的不同,人们当然也就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冠因不同场合而各有所宜,原本当是以特定的冠来节制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特定行为。而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苑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应有的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述,可知古人关于的礼法制度有着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以及戴什么样的,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含有“冠”的词语写起,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B.文章第②~⑥段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的场合必须戴冠、身份不同需戴不同的冠、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冠等五方面依次介绍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
C.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
2022-02-24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