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文体分类 > 立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5 题号:130586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是知之始

①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霜风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铜,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才烫了手又冰了脸,那末,冷与热更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末甜与苦更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末,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凡此种种,我们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弗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毕撒斜塔(即比萨斜塔,编者注)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又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②《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③试取演讲“三八主义”(即三八制:每天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编者注)来做个例子。我们对一群毫无机器工厂劳动经验的青年演讲八小时工作的道理,无异耳边风。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实在接不上去。假使其中有一位青年曾在上海纱厂做过几天工作或一整天工作,他对于这八小时工作的运动的意义,必有亲切的了解。有人说:“为了明白八小时工作就要这样费力的去求经验,未免小题大做,太不经济。”我以为天下最经济的事无过这种亲知之取得。近代的政治经济问题便是集中在这种生活上。从过这种生活上得来的亲知,无异于取得近代政治经济问题的钥匙。

④“亲知”为了解“闻知”之必要条件已如上述,现再举一例,证明“说知”也是要安根在“亲知”里面的。

⑤福尔摩斯里面有一个奇怪的案子。一位放高利贷的被人打死后,他的房里白墙上有一个血手印,大得奇怪,从手腕到中指尖有二尺八寸长。福尔摩斯一看这个奇怪手印便断定凶手是没有手掌的,并且与手套铺是有关系的。他依据这个推想,果然找出住在一个手套铺楼上的科尔斯人就是这案的凶手,所用的凶器便是挂在门口做招牌的大铁手。他的推想力不能算小,但是假使他没有铁手招牌的亲知,又如何推想得出来呢?

⑥这可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有删改)


【注释】①弗兰克林:现译作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②加利里翁:现译作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③《墨辩》:中国战国后期墨家的著作。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行是知之始。B.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D.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及科学发明两个方面来证明论点。
B.文章第③段用演讲的例子来证明“亲知”是“闻知”的必要条件。
C.文章第②段划线词“几乎”和“完全”并不重复,强调程度深,语意上避免绝对化,符合实际。
D.文章第④段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上下两段分别举例证明“闻知”和“说知”对“亲知”的重要意义。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强烈批评阳明先生的观点,对比提出自己的观点。
B.现在一般学校教育,大多注重“闻知”,“亲知”和“说知”一般被忽略。
C.文章第③段划线词“这种生活”指的是“每天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休息八小时”。
D.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
【知识点】 立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论善良

①近日,有名女辅警在雨中执勤时,见到过路老人没有雨具遮雨,主动上前把雨衣脱下来让给老人,并细心帮着穿好。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就是下意识反应,并且相信换做其他人见到老人这种情况,也会和她一样。这一幕被女辅警的同事拍下,视频流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表示非常感动。

②在自己也有需要的时候,先顾着别人,这是一种善良。善良是一种修养,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基础。

③善良是一种传统美德。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王阳明提倡良知,都是在劝人向善。在利益面前约束自己,礼让别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这不是客套,这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基本修养。尚在孩提阶段,中国人就熟知融四岁,知让梨的故事,明白要想好,大让小的道理;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礼让他人的习俗;舍己为人的人,更是受到众口传颂……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群体考虑,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④善良更要经过实践淬炼。有了善的意识、向善之心,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和修养。它可以使善良得到强化,变得自觉。遇到拎着大行李箱的小姑娘,帮着抬一把;见到迷路的老人,帮忙找警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别小瞧一次次身体力行,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

⑤善良还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善良是一根火把点燃另一根火把。善良可以驱赶冷漠,让自己的心情更好,亦传递社会以温暖。感动中国人物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积蓄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递善心,就是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人人拿出一份善心,叠加起来,暖意将形成澎湃的暖流,社会该多美好!

⑥善良犹如种子,请用道德与良知去浇灌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既守护自己,也为别人遮风挡雨。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中执勤女辅警主动把自己的雨衣给没有雨具的老人穿上,这一善举引发大家的点赞和共鸣,很多人都深受感动。
B.我们学过的课文《鱼我所欲也》中“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可以论证“礼让别人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基本修养”这一观点。
C.第④段的“它可以把善良变成深植潜意识的‘条件反射’”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一次次身体力行”。
D.结尾段发出号召,号召我们既要用善良来守护自己,也要用善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选文第③段、第④段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选文第⑤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2-12-30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中这两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⑵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⑶自知的障碍何在呢?简化来说,就是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导致自我认识的能力不能发挥作用。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引了一则故事,说并州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却信以为真,大摆酒宴,招延声誉。他老婆流泪苦劝,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长叹说:“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这是个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因为毫无根据的自负,而丧失真实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周围都不难看到。也许在不同程度上,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⑷牵涉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时,普遍的现象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因此而发生冲突,人们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而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公认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事情中,许多人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

⑸通过以上简单的解析,我们能够明白:在自知面前,有一层“自障”,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其实,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⑹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胜人有力”,这很容易明白:能否战胜别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⑺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面所说的意义,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能谈得上发展和完善。

⑻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⑼老子所说“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所谓“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道德经》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观点。
B.作者认为:把“自我”和“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才能达到自知。
C.“自胜”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
D.作者最后提出“自胜”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呼吁追求“自胜者强”。
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了论题,文章围绕“自知”与“自胜”依次展开论述。
B.第⑶段开头用设问句,阐述了“自知障碍”的表现。
C.第⑷段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人具有自私性”。
D.文中“先说”、“再来说说”、“在另一种意义上”等词语,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密。
3.根据理解,给文章补写一个“自胜者强”的事实论据。
2021-11-08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忙起来的中国充满希望

①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放眼神州,人们又忙碌了起来:车站大屏,列车发车的间隔短了;餐厅门口,取号等座的队伍长了;田间地头,往返劳作的脚印密了;工厂车间,机器轰鸣的声音高了……

②一个重新忙起来的中国,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③忙起来,心里踏实。“有活儿干,日子就越来越好!”是很多劳动者的心声。毕竟,时光不等人。每一个忙碌的身影背后,都是一份稳稳的幸福。请看,合肥城隍庙,卖徽州毛豆腐、芙蓉蛋卷的小吃摊前人头攒动;天津古文化街,茶馆里座无虚席,相声大会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武汉硃山湖畔,东风本田的车间内焊花闪耀、悬臂挥舞,平均1小时就有70辆整车驶出工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7.5万个市场商户“火力全开”,迎接全球客商的到来……无论是农民工乘坐“务工专列”前往工厂,还是快递小哥骑上电动摩托驶向客户,抑或是水手拉响轮船汽笛扬帆远航,大家都在向着美好生活热情奔赴。

④忙起来,机会更多。如今,中国经济体量已超过120万亿元,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忙起来的中国,释放出的机遇不言而喻。这边,北京丰台刚宣布2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项目涵盖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领域;那边,江苏南京就组织6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800亿元,其中外资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达2.59亿美元。对广大中外企业来说,投资当下就是拥抱未来。美、英、德等多国在华商会表示,中国将继续成为外资优先投资目的地。

⑤忙起来,就有奔头。个人忙、家庭忙、企业忙,最终反映到宏观上就是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三大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面对新形势,全国各地纷纷吹响了拼经济的号角,政府部门积极拿出有力政策,让人们“忙”得更有奔头。

⑥拉满弓,拧紧弦,聚精会神谋发展。忙起来的中国,热气腾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希望与挑战并存的2023年,中国人民将以更扎实的行动,为自身发展积蓄力量,为世界经济增添希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3-04-22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