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1 题号:13234854

呼唤

谢志强

①绝望之中,我看见沙包背后走过来一个老汉。

他说跟我来

③我说,我渴坏了。

④他取下腰间挂着的羊皮水袋。我接过来,咕嘟咕嘟喝开了,仿佛在茫茫大漠碰上我想象中的水井。他似乎知道我在这兜转迷了路。我抹抹嘴,真痛快。

他说跟我来

⑥我的心又向往着寻找数日的珍宝了。我说,我还有件要紧的事情,办成了会追上来呢,你稍等。

⑦我顾不得老汉的存在,我又开始在这片古城堡的废墟里摸索。汗像小虫一样在我面颊、背脊蠕动,我却一门心思挥着坎土曼东挖西刨。我的肚子咕噜响起来。我想起我已断水断粮整整两天了。

他说跟我来

⑨我发现他离我十米远伫立着,这个老汉,看来也是探宝的角色,他好像是观望我,一旦有了成效再采取行动。

⑩我说:我饿得不行了。

他在褡裢里取出了个馕。我接过来,一阵狼吞虎咽。肚里又实在了。

他说跟我来

我想:这个狡猾的老汉,大概看出我已经找着了门道,想设法将我诱开。

我说:你先走,我找一样东西,我会跟上来呢。

我又忘了他的存在。不知挖了多久,反正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我手里的坎土曼突然触着了一个陶罐,我本能地警戒起来,四下里张望,没了老汉的影子。

这当儿,我又饥又渴。我绕了附近的几个沙包,寻找那个神秘的老汉,根本没有他的身影。我又恢复到了老汉出现前的心情,希望离开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竟忽视了老汉的去向,他说跟我来。我怎么就没问他往哪里走呢?

我合掌罩在嘴上,毫无方向地喊:我——来——啦!

我多么期望那个老汉绕过沙包出现,说:跟我来。

可是,我的呼唤像一滴水消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了。四周,除了一个一个巨浪一般的沙包,没有丝毫回音。

我绝望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我懊悔地哭起来,自语:这下,我该怎么办?我不知往哪儿走了。

㉑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做梦的地点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场——那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这么多年了,我清晰地记得,仿佛那个梦真实地发生过。我常听见——世俗的喧嚣、繁忙的短暂的间隙里——那个老汉的招呼:跟我来。

㉒我想: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能听出。我知道,我已渐渐地跟上他走了。因为,我察觉我忙乎的事情差点失却了真实的自我。误入一种虚幻的迷途。倒是那个老汉的声音穿越时空越发真实了。

(选自谢志强小说集《桃花》)


[注释]①坎土曼: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我”处在绝望中老汉给“我”水喝→“我”(1)______老汉给“我”馕吃→“我”挖到了陶罐老汉(2)_______→“我”(3)______老汉再也没有出现
2.“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3.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话剧,道具组成员展开讨论,请完成对话。
要在舞台上布置“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这些场景比较困难,不用这些场景可以吗?
不可以,这些场景是有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老汉的呼唤出现在梦中,结尾为什么却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8]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①康爷打过狼,他是全公社有名的猎手,使枪技术不用说了,手一举,一声猎物便应声倒地。

②狼患严重时,康爷就到村后山打上几枪,大多时候在家歇着。 到后山只剩两匹狼时,康爷忽然不打了,把枪挂到了大梁上。

③可就在这几天,村里又进了狼了。村东大奎晚上听见院里鸡在拍翅,趴窗一望,朦胧夜色下两个灰东西窜出院墙,撵出门已经来不及。

④大奎给鸡羊点数,失了两只鸡:一只打鸣公鸡,一只芦花鸡。 隔两天,二发家羊圈又失了一只幼羊崽。 两人坐不住了,来找康爷。

⑤康爷摸摸索索点着旱烟锅,对大奎说:我老了,打不动了,你们找其他猎手吧。但两人却不肯走,他们知道,康爷是本村唯一的猎手,不找他找谁呢?

⑥经不住磨缠,康爷只好答应上山去看看。

⑦次日凌晨,三个人就进了村后山。村后山连绵七八里,狼在哪儿,大奎、二发也猜不准。但康爷却直奔几个山坳,几十年与狼打交道,他知道哪里是狼经常出没的地方。

⑧三人以山坳为中心找寻狼窝。狼窝一般都筑在山洞、土洞或松枝芭茅深密的地方。 大奎、二发都是初次打猎,每到一处洞穴或芭茅丛,都战战兢兢,不敢上前。

⑨康爷也不上前,拿鼻子一凑、一嗅,就知道是不是狼窝了。

⑩一连找了八九处,最后来到一处石崖旁。 这石崖被矮松和人般高的茂密秋草遮蔽着,里面有个隐秘的小洞,堆满了枯草布片。

⑪康爷一眼就看出来了,一手拿枪,一手熟练装上火药铁疙瘩,端起枪对准洞口。大奎和二发一个举铁尖扁担,一个举铁叉,紧张地站在康爷身后。

⑫蓦地,洞里传来一声细弱的嫩嫩的乳叫声,好似要喝奶的婴儿在哭。先是一个声音,接下来却是三四个声音,甚是悲戚。 大奎和二发惊诧不已,看看洞口,又看看康爷。

⑬“是狼崽,饿了。康爷放下了枪口。

⑭“大豺狼呢?

⑮“找吃的去了。

⑯正说着,康爷霍地抬起枪,指向左边一个小山坡。 大奎、二发吓了一跳,顺枪管望去,突然就见到了两匹灰狼,母狼嘴里衔只兔子,公狼立在旁边,没尾巴。 狼和康爷见了都一怔,狼没露出獠牙,康爷也把枪口缓缓放下。 大奎、二发不明白咋回事了,原来狼和康爷认识。 三年前,大队组织打狼队、除狼害,其实当时狼患已经很少了,康爷不想打,却也要跟政策走。 康爷不愿集体行动,就带了另一个猎人进了一处山坳。 剿狼时就有两匹狼,从打狼队中夹缝逃出,不料却撞见了康爷。 两匹狼看见是康爷,一声哀嚎,呆立在路上早没了威风。 不知为啥,一向被称为神枪手的康爷,那次却打偏了,只打断了公狼拖着的尾巴。

⑰“以后莫再下山祸害了!康爷朝狼吼了一声。

⑱不料今日又再次相遇。

⑲大奎和二发轻轻捅了捅康爷,示意他再举枪。

⑳康爷忽然瞥了一眼洞穴,就侧身向山下走去。

㉑“为什么不开枪?大奎不解。

㉒“不是它们做的。康爷说。

㉓“你咋知道?

㉔“它们做的还去寻野兔干啥?

㉕见大奎不信,康爷回身,忽然朝狼大喊:鸡和羊是你俩做的吗?连喊三声,谷音回荡,接着就听到山谷也传出狼的三声哀嚎。 康爷便对大奎说:听,不是它俩做的。

㉖回到山下,大奎和二发没有将发现狼的事告诉村人,因为康爷嘱咐过。

㉗过了几天,又是个月黑之夜,村人都已入睡,忽然大利家院子里鸡群躁动。大利一骨碌爬起来,冲进院子,只见两团灰影一声窜过墙去。 大利一看,一只鸡给咬死了弃在墙脚,顺手摸把铁叉就撵出院来。二发、大奎、康爷听见响动,也披衣出来,却见下面苞谷地有四个黑影滚打在一起,嗷嗷叫着。众人点起火把待要查看,忽几声嚎叫,前两个黑影,直向山下河滩方向奔去。后两个追了一程,却折返向村后去了。 那后两个,大利开头以为是村西两条狗,但两条狗这时却在村西吠了起来。

㉘第二天,有人发现山道上有两路滴下的血迹,一路延伸到河边,一路爬上后山。 显然下山的两个东西是从浅水的对岸过来的。但上山两个,除了康爷、大奎、二发,都不知道是何物。

㉙但从此小村安宁了下来。寒冬将近,康爷上山打柴,特意去看了看山崖上的洞穴,穴里已经空无一物。此后村子再没见过狼了,狼的传说却在大奎和二发的口里流传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 6 期)

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事件结果
在这几天村子里进狼了(1)
次日凌晨大奎和二发求康爷上山,找到了狼窝(2)
过了几天(3)_前两个直奔山下河滩方向,后两个折向村后
第二天有人发现山道上有两路血迹村子里再没见过狼

2.有读者认为文中的“秃尾巴”狼是非常通人性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康爷为什么断定两只狼不是“凶手”? 他的判断准确吗?
4.你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一段中“狼的传说”的含义?
2024-01-13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现代文阅读

暗记

聂鑫森

①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②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画。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③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④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⑤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⑥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⑦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⑧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⑨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⑩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⑾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⑿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⒀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⒁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⒂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⒃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⒄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⒅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⒆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小说第(14)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又来来回回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2)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3.小说第⑥段中写道:“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结合上下文,将胡笛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60字以内)
4.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去掉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019-05-11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的饭团

①日子是在突然间变黑的,父亲在挑茶的途中遭遇不幸,失足跌入山涧,所幸发现及时,捡回了条性命,但从此瘫痪,家里的擎天柱刹那间轰然而倒。可生活并没有因此向他和母亲做出怜悯的礼让,而是变本加厉地步步紧逼。为了供他读书,还不满13周岁的妹妹,独自外出打工,可一去便音讯全无。矮矮瘦瘦的母亲愁煞至极,而后突然决定背着瘫痪的父亲,去妹妹曾经去过的那个城市,边打工边找寻妹妹。母亲走后的那些日子,先前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此时已陷入一片悲伤的死寂中,想想自己还要在高中待两年,还需要交很多学费,他的心情异常糟糕,开始整天胡思乱想,人虽然在教室里,心却每天都恍惚不定。为此,成绩也一天接着一天不可遏止地下滑。终于熬到了寒假,他决定去找母亲,此时的他已经是班级倒数第一了,这样的成绩高考也是毫无争议地白搭,他要和母亲摊牌,不想再读书了。

②火车是在凌晨时分到达母亲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因为实在是迫不及待,所以他退了原先买好的慢车票,改乘了快车。可到了,才发现来得太早了,根本没有公交车,他只好在候车室一直等到清晨的第一班公交。

③如母亲所说,下公交后朝前走一站,他就看见了一座人行天桥,他和母亲约好过,那里就是他们接头的地方,母亲会过来接他的。等他到达天桥时才5点,北方初冬的早晨,寒风直割人的脸,吹出的是刺骨的痛,路上的行人很少。

④唯独在天桥对面下方的一个拐角处,站着一个女人,斜朝着他,面前放着一个用棉袄包起来的大木筒。几经观察,他才知道那女人原来是在卖早点,有人过来要,她就麻利地拿出一块布来,再从木桶里舀出几勺饭来,然后朝饭里加些土豆丝、包菜、油条、甜酱什么的,最后用手中的那块布将它们使劲挤压到一起,捏成一个饭团,买的人就可以拿着这个饭团边走边吃了。事实上,这叫包饭,很快捷、很方便的一种吃法,而在这之前,他却从没有见过还有这么一种吃饭法,不需要用碗和筷子的。

⑤也许是由于太早,最初来买饭团的人很少,那女人只能不停地搓手、跺脚,在寒风中干等。好在,之后买的人多了起来,女人忙活起来了。由于他到得比先前所约定的时间早了好几个小时,因此母亲始终没有来和他接头,而桥下的风景也极其单调,除了车就是人,他除了不时看看时间外,剩下的只有看那个卖包饭的女人了。

⑥快到上午9点了,他感觉自己实在是饿得不行,于是打算走下天桥,到女人那儿也买份包饭。

⑦他走向那个女人,离她越来越近,而他的怀疑和惊讶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她像自己的母亲,很像,极像,当咫尺对视后,他大吃一惊——居然真的就是母亲!

⑧他一时语塞,他没有想到母亲所说的打工原来就是卖包饭——每天半夜就得起床煮饭,炒菜,然后在5点钟准时到达这个卖饭点。

⑨母亲告诉他,一个包饭能赚6角钱,一个早上,自己能卖出近百个包饭,有60多块钱的收入。而每卖出一个包饭,母亲都要不顾寒冷,用手将那包散乱的米粒,使劲反复地揉捏、挤压,直到饭团变得厚实、浑圆,这样吃的人才觉得筋道,才会满意,才会明天继续买,而等卖完包饭后,母亲则利用一天剩下来的时间,满城地寻找妹妹。

⑩他仿佛一下子醒悟了过来——原来,不幸的生活,就如同一桶七零八乱、散乎乎、黏巴巴的散饭粒,当你的面前没有摆放整齐的碗和筷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手,不停地去挤压它们,揉捏它们,直到将它们揉压成一个个丰满厚实的饭团来。那个寒假,他帮了母亲不少忙,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家的路,他知道,他该做什么,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提前到达了那座城市,无意间见证了母亲的包饭团生活。

(选自《读者文摘》)

1.本文情节曲折,感人至深,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方框补充完整。

2.小说第④段结尾作者写道:“而在这之前,他却从没有见过还有这么一种吃饭法,不需要用碗和筷子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3.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辛勤与艰难的?请结合文章第③至⑤段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的“饭团”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2023-01-04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