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4 题号:1336646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榍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奶奶摘艾叶→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变卖玉佩做艾饼→病中思念爷爷→③____________
2.请赏析“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注】①伏笔:文章里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知识点】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各题。

最后一束康乃馨

李代金

①天刚亮,擦鞋匠老钱就来到了街头十字路口。老钱刚把自己的工具摆好,就来了一个孩子。孩子背来一背篓花,在老钱旁边放下了。老钱知道,那花是康乃馨。他心想:你那花又吃不得,能好卖吗?

②这时,一个男人经过,男人没有找老钱擦鞋,却走到孩子面前问道:“这花多少钱一束?”孩子说:“8块钱一束!”老钱一听,心想,这花还挺贵!谁知男人连价钱也没还,就选了一束康乃馨,然后掏钱给了孩子。

③这个男人走后,又一个男人走来,也买了孩子一束康乃馨。等买花的人走后,老钱羡慕地对孩子说:“你的花可真好卖呀!”孩子笑着说:“今天是母亲节,许多人都要买康乃馨送给母亲!”

④走来走去的人都纷纷向孩子买康乃馨。在人们眼里,好像就只有卖康乃馨的孩子,没有老钱似的。孩子的康乃馨都卖出去半背篓了,可老钱才擦了两双鞋子,只收了2块钱。老钱不由得埋怨起自己来,我咋这么笨,就没想到卖康乃馨呢?

⑤老钱越是眼红,孩子的康乃馨就越是好卖。人们都只注意到孩子的红色康乃馨,谁都没把老钱放在眼里,找老钱擦鞋的人竟比往常少。12点都过了,可老钱一上午就擦了4双鞋子。

⑥老钱恨孩子,他后悔早上没把孩子赶走。要是孩子来的时候,就告诉他这里不准卖花,那自己的生意准好。可现在要赶人家走,已经迟了。老钱看了一眼孩子的背篓,更来气了,孩子就只剩下最后一束康乃馨了。

⑦不知怎么的,孩子的最后一束康乃馨却无人问津了。孩子对过往的行人叫道:“买康乃馨哟,送给母亲的好礼物,只有最后一束了,只卖5块钱,只卖5块钱!”老钱听了暗暗发笑,心里说,真是笨,你一说只有最后一束,谁还买呀!不过,老钱就希望孩子这么叫下去,看他怎么把最后一束康乃馨卖出去!

⑧时间一点点过去,孩子的康乃馨已经不如早上新鲜了,过往的行人也稀少了。每一个行人经过,孩子都会叫道:“买康乃馨哟,送给母亲的好礼物,只有最后一束了,只卖5块钱,只卖5块钱!”可行人瞧也不瞧就走过去了。

⑨没有人买孩子的那束康乃馨,孩子就急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围着他的背篓团团转。老钱说:“现在有1点钟了吧!”“啊!都1点钟了!”孩子一听就叫起来,“我妈还等我回家去做饭给她吃!”老钱说:“你出来卖花,你妈还要你回去做饭给她吃,她怎么……”孩子说:“我妈有病,而且瘫痪在床,动不了,家里没有别人,我要是不做饭给妈妈吃,她就会饿。今天卖花赚到的钱,我还要拿去给她买药。”

⑩老钱没想到孩子这么苦,他深深自责。这时,一个男人在老钱面前的椅子上坐下来,老钱赶紧拿家伙替他擦鞋。老钱擦鞋的时候对孩子说:“你的这束康乃馨,我要了!”孩子接过钱,冲老钱笑笑:“叔叔,我先走了!”然后孩子背上背篓一蹦一跳地走了。老钱见了就笑了。

⑪老钱很快就把男人的鞋子擦好了,男人掏出一块钱给了老钱。老钱拿起康乃馨,送到男人面前说:“送给你,拿去给你母亲吧!”男人一愣:“你刚才不是花钱买的吗?怎么不要?”老钱笑着说:“我母亲早在半年前就去世了,我是想让他早点回家才买下的!”男人笑了,说:“我要了!”男人接过康乃馨,然后掏出5块钱塞到了老钱手里。老钱说:“我不要钱,我送你……”男人说:“你花钱买的,我怎么能白要?”男人说完放下钱就走了。

⑫男人走出这条街后,把康乃馨放到街边一块显眼的石头上,他想谁要谁就拿去吧。男人没有母亲,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

1.阅读文章,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老钱认为孩子的康乃馨不好卖→_________________→听闻孩子卖花赚钱买药,照顾母亲,老钱心生自责→_________________→擦鞋男子买下花,放在路边
2.文章第③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了孩子的“笑”,这两次“笑”的原因有何不同?
3.为什么老钱会买下男孩的最后一束康乃馨?
4.文中的老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4-02-02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半碟冷菠菜》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注意到那个刚刚走进餐厅的一脸病容的老妇人。她好像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进来,一脸的彷徨无助。

②原本就因为人手不足忙得有些心浮气躁的女孩,走过来问她要点些什么,她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女孩耐着性子机械般地说了几种菜,她点了菠菜。然后两人又讨论了许久,老妇人又点了一碗四神汤,女孩松了口气,转身向厨房念了两声,快速奔向别的桌子。

③这个城市越来越容不下节奏太慢的老人了,尤其是在那些有年轻人当服务生的地方,比如快餐店或是超市。年轻的消费者通常都很清楚地点了东西,付了钱就迅速离开柜台,动作干净利落。老人总是问东问西、举棋不定,掏钱的动作又很慢,对方找了零钱还会抓不稳掉一地,如果再给一张小小的贴纸,恐怕会要了老人半条命。老人走进超市或快餐店,听到服务生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一些像机器人说的话时,会以为自己踏上了火星。

④四神汤和菠菜端上来了,老妇人还是一脸茫然,她嫌菠菜太多了吃不完,感到相当困扰。于是她向邻桌的中年男子求助:“我把菠菜分你一半好吗?你看我都还没动筷子。”老妇人还举起筷子证明“清白”,中年男子笑着摇头说他也点了青菜:“谢谢你。你自己吃吧。”被拒绝后的老妇人还是想寻找相助的“贵人”,她转而拜托另一桌的年轻人,四个刚下课的中学生也笑笑说不要,好像怕被老人传染到什么似的。

⑤我想到吴念真写的那个已经被改编成儿童剧的故事《八岁,一个人去旅行》。故事中,八岁的阿钦被爸爸要求从九份搭火车去宜兰,在车上他遇到一个卖完菜要回家的陌生老婆婆。其实阿钦不太敢看脸上抹了白粉的老婆婆,但是当老婆婆昏睡过去后,阿钦以为她死了,吓得大喊“救人啊”。救醒后,全车的人都以为阿钦是老婆婆的乖孙,阿钦也就扮演起老婆婆的孙子了。

⑥我望着自己满桌的菜想着,如果老婆婆来求我,我就欣然接受。果然,她站起来走向了我,我说:“好的,正好我没点青菜。谢谢你。”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我的桌上摆着猪肉、鲭鱼、嫩豆腐、萝卜汤,还有一碗大份卤肉饭。因为中午来不及吃饭就去工作,此刻只能午餐和晚餐一起解决。

⑦我吃着老妇人送给我的半碟菠菜,想着她的惜物和善意,对现代人而言反而是无法理解的事了。老妇人喝了汤吃了青菜,似乎有了点食欲,于是又加点了一碗卤肉饭。她去柜台结账时,女孩要她摸个彩,她摸出一张食品兑换券,是一个卤蛋。为了这个卤蛋她们又讨论了很久,老妇人望着我思考着。

⑧“她是不是又想问我,可不可以和她分半个蛋?”我摸着已经胀起来的肚子有点担心地想着。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故事情节。
老妇人走进餐厅点菜 ——菜点多了求助遭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赏析下面的句子。
(1)老人走进超市或快餐店,听到服务生嘴里咕咕哝哝地说着一些像机器人说的话时,会以为自己踏上了火星。(从修辞角度)
(2)她如释重负般给了我半碟菠菜,还向我鞠躬说:“谢谢你啊。”老妇人终于安心地回到座位上慢慢地喝着大概已经凉了的四神汤。(从描写角度)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一着惊海天》


研读本文第④段和上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位作者这样写各有什么用意。
相似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2-10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卖馄饨的夫妻

张子影

30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我那时上小学,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②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

一碗馄饨9只,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

④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4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发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5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⑤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9只馄饨一只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会将碗吹了又吹,待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⑥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

⑦大约上午10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他们没有孩子,当然也是因为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

⑧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学在另一个城市。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新鲜的棒骨,切得整齐的漂丝、西红柿和小葱碎。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

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⑩出了什么事?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伤得厉害吗?我问。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反正以后过马路也只能慢慢走了。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

⑫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送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

⑬胖乎乎的9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

⑭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大广告牌,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明天早上来吧。我说。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孩子问我。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

⑮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⑯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哎,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说“卖馄饨的夫妻”是怎样的人?
2.“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加点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一碗馄饨9只,大小一致,个头均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
(2)司机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
4.“阿宝,来——”“好哩。”文中三次写“男人”和“女人”这一对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讲述“卖馄饨的夫妻”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2023-05-29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