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⑫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⑬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⑮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⑯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1)
(3)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①萤火虫,这个人见人爱的小东西,为了表达生活的欢乐,竟然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小的灯笼。
②我们先来看看萤火虫以什么为生吧。萤火虫看上去既小又弱,可它却是个最小最小的食肉动物,是猎取野味的猎手,而且,捕猎时还相当狠毒。
③为了更好了解这种可爱的小动物的猎食情况,我在一个大玻璃瓶里放上一些草,把捉到的几只萤火虫和几只蜗牛也放了进去。看到蜗牛,萤火虫立刻打开它那极其简单、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工具。这是两片呈钩状的颚,锋利无比,细若发丝。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小槽沟。它用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其动作不像是在施以手术,而像是在与猎物亲吻。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它像是在与蜗牛“拉钩”。它“拉钩”的次数并不多,顶多五六次,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使之动弹不得。萤火虫在施行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快如闪电,它利用带细槽的弯钩把毒液注入蜗牛体内,使之昏死过去。
④萤火虫如何享用其猎物呢?萤火虫的所谓“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种吃,而是吮吸,如同蛆虫那样,把猎物化为汁液,然后吸入肚里。萤火虫对蜗牛施行麻醉,几乎总是单独操作,即使是遇到一只个头很大的蜗牛,它也不找助手。在它施行完麻醉手术后,总会有宾客不请自来,两三位,四五位,甚至更多。众宾客与食物的真正主人并无纷争,毫不客气地尽情享用。两天后,主人与食客吃饱喝足都离去了。事情很明显,众宾客齐上阵,都在用特有的消化素对猎物进行加工;最后,蜗牛肉便变成了蜗牛肉粥了,接着,大家便一起尽情享用,尽兴而去。
⑤萤火虫嘴上的那两只弯钩,是其进攻猎物的利器,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它们的中心是空的,与蚁蛉的那对工具颇为相似。不过,萤火虫又与蚁蛉的表现颇为不同:蚁蛉是吮吸猎物的血液,用餐完毕,会从沙地的漏斗状陷阱中抛出大量的丰盛食物;萤火虫采用消化素,使食物变成流质,全部食之,几乎不糟蹋食物。
(选编自法布尔《昆虫记》)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竟然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小的灯笼”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B.第②段画横线句表达了作者对萤火虫捕猎其他小动物的厌恶之情。 |
C.第③段画横线句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体现了科普作品的文学性。 |
D.第⑤段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强调蚁蛉的进食方式。 |
3.读了上文,联系《昆虫记》,你体会到了法布尔怎样的科学精神?
粥里春秋
陆建华
①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②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③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④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⑤五月,六月,七月。
⑥追肥,拔草,治虫。
⑦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⑧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身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⑨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⑩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⑪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⑫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二者各有侧重。 |
B.第④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充满美感。 |
C.第⑧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
D.第⑪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
A.刚刚懂事,挂在嘴上。 | B.年龄稍大,掂出分量 |
C.上大学时,倍感深重 | D.当爷爷后,幸福欣慰 |
A.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 |
B.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的怀念。 |
C.对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而感到欣慰。 |
D.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 |
【推荐3】背着月亮的母亲
张恒
①我在睡梦中被奶奶推醒,迷迷糊糊听见奶奶说:“还不快起来追你妈去,这深更半夜的,她一个人上山怎么让人放心?”
②奶奶又拍了我一下,催促我快点。她把衣服递给我说:“半夜起大风,你妈听到了,就想着山南松树林里定会落下不少的松丫毛,就背着竹筐上山了。”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一骨碌爬起来,赶紧穿衣服。
③母亲见到我有些意外,责怪道:“我不是再三打招呼叫奶奶不要喊你吗?”母亲心疼我,不想让我夜里陪她一起上山。奶奶也心疼母亲,怕她一个人上山害怕。一时间,这种一脉相承的亲情暖暖地流淌于我的全身。
④山上的风显然比山下的风要大些,裹挟着寒气呼啸地从山顶卷过来,一阵阵撞着松树,松枝发出“嗖嗖”的声音。幸亏奶奶叫我来了,否则,母亲一个人钻在这阴森森的松树林里肯定也会害怕的。幸好这个夜里有月亮,让我的胆子壮了不少。
⑤松丫毛早已落了一地。母亲放下竹筐对我说:“我来刮松丫毛,捋成一堆一堆的,你负责把它们摞到竹筐里,这样快些。”看着母亲顺着山坡的走势不停地走动,一会儿倾身向上,一会儿弓腰向下,清瘦的身子就像一棵移动的松树,筢子在她身前发出有力而饱满的呼呼声,我既欣慰又心酸。
⑥我跟在母亲后面不停地把松丫毛往竹筐里摞,每摞完一堆就拖着竹筐走向下一堆。浸着秋凉的松丫毛有些凉,还有些滑,稍不小心就会从指间滑落。我用手紧紧卡住,一层一层地码在竹筐里,生怕把母亲辛辛苦苦刮来的松丫毛漏掉一根。
⑦母亲叮嘱我说:“小心点儿,慢慢摞,别让松丫毛戳了手。”我嘴上应着没事,心里却感叹母亲的心细。其实这松丫毛还真有些扎手,像针一样,稍不注意手就被戳得生疼。我也提醒母亲:“你也小心走路。”母亲远远地回我说:“我不要紧,没事的。”可话音刚落,她就“哎哟”一声,疼痛的声息直直传来,惊得我浑身一颤。我赶紧跑过去,一边跑一边颤颤地喊:“妈,你怎么啦?”
⑧母亲一手拿着筢子,一手捂着左半边脸,虽然不再喊出声,但嘴里仍旧“咝咝”吸着凉气,看起来疼痛难忍。我连忙扶住母亲的胳膊,急切地问:“妈,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戳了?”母亲指着一根树枝说:“不小心被这树枝戳了一下,不要紧,现在不疼了。”我说:“还不要紧?戳到眼睛就糟了,多危险。”我拿过母亲手中的筢子,拽着她说:“妈,我们回去吧,竹筐已经满了,再刮就装不下了。”
⑨“满啦?”母亲嘘了一口气,朝竹筐那边望了一眼,便拖着重重的脚步随我走到竹筐边。母亲把筢子插在竹筐的绳结下,弯下身子准备一个人背。我拽着筢子说:“妈,我们俩抬吧。”母亲说:“松丫毛不同于稻草,很重,这是在山上,人空身走遇到陡坡都怕跌倒,要是抬一筐松丫毛,你小小年纪怕是一步都挪不动。这样吧,你跟在我后面,遇到难走的地方你扶我一把,防止我跌倒。”我只好依了。
⑩母亲( )背着一筐松丫毛艰难地朝山下走着,脚步移动得很慢,沉沉的脚步声被风吹散。我( )跟在母亲身后,不时地用手拽住竹筐,生怕母亲脚下踩空或是被什么东西绊着滚下去。有几次母亲跟跟跄跄,眼看着就要跌倒,可最终还是撑着身子( )站住了,惊了我一身冷汗。
⑪我看看母亲,又看看天,觉得母亲背着的不仅是一筐沉沉的松丫毛,还有一轮沉沉的月亮和一家人沉沉的生活。
(有删改)
【注】松丫毛:也叫松毛、松针,可以用来烧火。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吃力地 稳稳地 紧紧地 | B.吃力地 紧紧地 稳稳地 |
C.稳稳地 紧紧地 吃力地 | D.紧紧地 稳稳地 吃力地 |
母亲半夜上山采松丫毛,“我”被奶奶叫醒上山去陪母亲→
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山上的风显然比山下的风要大些,裹挟着寒气呼啸地从山顶卷过来,一阵阵撞着松树,松枝发出“嗖嗖”的声音。(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我用手
4.母亲背的是松丫毛,作者却以“背着月亮的母亲”为标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