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9 题号:1570474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砖厂

董发亮

①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我过完14 岁生日的第二天,天刚破晓,就听见父亲叫我。

②我睁开双眼,隐约听到灶房传来母亲的哽咽声和父亲磁性的话语,忙穿衣,来到灶房。那刻迷惘的我,还是发现了母亲脸上的无奈,看到了眼角涌出来的泪泉。

③家里穷,买不起班车票,出门谋生全靠两条腿。父亲似乎是永不疲倦的,我咬牙跟着父亲徒步到了西安火车站。那时,没钱买火车票的人都爬火车皮,就这样,我跟着父亲爬上拉煤的货车,糊里糊涂地到了孟塬火车站,又走了半天,来到一处被大片庄稼地包围着的一孔砖瓦窑前。父亲一声:娃子,到了。自己顿时感觉有点失望。这就是父亲的砖厂?这就是家里人让我学艺谋生的地方。

④其实,父亲是没有砖厂的,父亲的砖厂就是华山脚下孟塬土坡上一个叫冯家村的砖瓦窑。那晚,自己躺在土炕上,不知咋的,迟迟难以入眠,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望着屋梁上的檩条,从东数到西,从西数到东,满脑子胡思乱想。这就是谋生的砖厂,这就是学艺养家的地方,一孔砖窑、两间土瓦房和房子里一张土炕、三个储水大陶缸。我想若母亲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要为她从没出过远门的小儿子伤心多少天。

⑤人就这么怪,没有人跟钱过不去!一想到跟父亲学制砖能为家里挣钱,这砖窑是咋看咋美,土瓦房比老家的土瓦房还棒,就连三个大陶缸也咋看咋顺眼。没过多久,砖厂成了我生命里的一切,我居然喜欢上了这里。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起早贪黑地跟着父亲学习手工制砖,日子虽苦虽累,但干得很爽很快乐。

⑥不知咋的,我总忘不了父亲手把手教我的制砖手艺。首先是选土、挖土、和泥,挖出来的土要打碎,拣去里面的石头、瓦片、树根等杂物,用铁锨堆成土堆,土堆上用锄刨个坑注水,等水渗透后,父亲和我赤着脚在土堆上踩踏,边踩踏边用铁锨翻来翻去,踩得泥巴黏稠有了韧性,就可以制作砖坯。砖坯平台是一块用厚木板做的木案板,模具是一个长方形的砖斗子,可装两块砖泥。父亲每次都把泥巴高高地举起,用力甩进砖模里,用力压平泥坯四角后,把多余的泥用刮板仔细刮掉。刮平后,我就端起砖斗子走到早已平整好并撒了草木灰的场地上,把砖斗子往下一扣,两块方方正正的砖坯就成了。

⑦等砖坯晒干,摆列上架,剩下就是装窑烧制了。窑一点火,父亲的旱烟锅就常叼在嘴上,红红的窑洞口就有自己红扑扑的脸蛋了。累了坐在父亲身边,看着红旺旺的窑口,盯着呼呼声中的火苗,想着砖的成色,盼着砖头快出炉。不几天,一排排齐整整的砖头就列队让人检阅了。父亲对制砖手艺粗活细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知不觉中润进我的心田。至今回想,父亲虽然没上过学,但他教会了我做砖要敬畏泥土,做人要烧制成色。

⑧领到砖厂的第一窑工钱,我和父亲到县城邮电局给家里汇钱,兴奋的我还在邮电局给母亲写了封信。那封信呀,我用尽在课本上学到的最好的语句,描绘父亲的砖厂,赞美砖厂的一切,并骄傲地告诉母亲,一睁眼就能看到华山,一端砖斗子就能给家里挣钱。三个月后,母亲让大姐来砖厂看我。看到这儿情况,大姐央求父亲让我和她一块回家,父亲也心疼他小儿子,让我回家。但我知道,全家人就靠姐的那点薪水维持生活,这怎么能行?我告诉大姐,我要跟着父亲学门手艺为家里挣点钱,减轻家里负担。大姐是含着泪从砖厂走的。

⑨后来的一场大雨,把土窑给淹垮了,土瓦房也漏得不能住人了,砖厂办不下去了。但那块土塬,已生长了我纯真的年华,生长了我和父亲的情感,一旦失去土窑土房,就失去了和父亲相依为命的岁月。离开砖厂那天,我哭得泪人似的,惹得当时送我和父亲的村里人,都跟着掉了泪。

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还是特别怀念砖厂的岁月。只要想起父亲,就想到父亲的砖厂,只要想起那方土塬,就能在梦中见到父亲的笑颜,有时梦中醒来,感觉父亲就在身旁。我不知道父亲制砖的手艺从哪儿学的,只知道父亲和的泥有筋道,做的砖厚薄均匀,四棱见线,有力道。只知道,烈日下的父亲从没训斥过我,总是疼爱地让我去阴凉处歇歇脚。只知道,父亲说的 做砖如做人,一定要精诚,不能忽悠手艺、忽悠盖房的人……

⑪是呀!那不是父亲的砖厂,是我的一所人生学堂。

(选自《海外文摘·文学版》2022年第2期,文章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砖厂”讲述的“我”的经历。
(1)为了学艺谋生,我跟着父亲来到砖厂;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4)大姐和父亲让我离开砖厂,我不同意。
(5)大雨淹垮土窑,我离开了砖厂。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父亲每次都把泥巴高高地举起,用力甩进砖模里,用力压平泥坯四角后,把多余的泥用刮板仔细刮掉。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
不几天,一排排齐整整的砖头就列队让人检阅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那不是父亲的砖厂,是我的一所人生学堂。”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我”对砖厂的情感态度变化,并分析其在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2022·山东济南·一模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哑巴画家

①我曾在水碾河住了3年,据说这里是成都最老的小区。

②我家楼下住着一位哑巴爷爷,不知年龄几何,须发灰白,身材敦实,笑起来嘴角咧到眉梢,露出两排粉白的牙花。哑巴爷爷平日依靠低保和给人刮脸、剃头为生。剃头摊在楼门前的大枇杷树下,一盆,一桌,一椅,刮脸3块,剃头5块。

③哑巴爷爷除了剃头,还揣着两手绝活——爱画画,一卷废报纸经他手没多久,留白处便画满了芳草、美人,线条灵动;善雕刻,一块破木头被他摆弄几天,便成了一尊小小的观音坐像,低眉垂目,仿佛看尽世事。除了吃饭、睡觉,哑巴爷爷平日里只做4件事——画画、雕刻、剃头、喝酒。

④哑巴爷爷不是生来就哑的。他年轻时耳膜震坏了,聋了几年后,他的语言能力也渐渐退化了,讲话嗓门很大,吐字却不清,舌头似短了一截,心里想的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咿咿呀呀的声音。旁人听不懂他说什么,他一着急,伸手去拉人家,脖子上鼓起青筋,嘴巴张得更大,嗓子里滚出一串含混不清的音节。街坊邻居有时路过他的剃头摊要绕着走,生怕他拽着人聊天,讲一堆听不懂的东西。

⑤小区里的娃娃们倒是喜欢找他玩,拿着纸和笔求他画画。哑巴爷爷随手勾出几条线,娃娃的脸就yuèrán纸上。他喜欢教娃娃们画画,不收钱,教得还很用心。但小孩子三分钟热度,没多久就被别的事物拐走了心思,再加上他耳聋,只会点头傻笑,渐渐地,孩子们失了兴趣,剃头摊又冷清下来。

⑥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哑巴爷爷的老伴儿才听得懂他的语言。她常跟在哑巴爷爷身后,旁人露出困惑神情时就出来充当翻译。有一次,哑巴爷爷在楼道里拉着我好一顿叽里呱啦,我求助般地望向他身边的老伴儿。他的老伴儿笑眯眯地说:他说树上的枇杷熟了,再不采摘就要被鸟儿吃光了。"

⑦我点点头,贴着他耳朵问:爷爷近来又有新作品啦?,

⑧哑巴爷爷眼里闪出两道光,又是一阵叽里呱啦。他的老伴儿说:有啊,天天都在画,闲不住。

⑨我说:您这能耐是跟谁学的啊?

⑩他老伴儿翻译道:没学过。从小就喜欢画,画啥像啥,可惜不能当饭吃;不画,又像没吃饭一样难受。

几年前,小区搬进来一位艺术生,20多岁,扎小辫子,留小胡子,看着颓废,人却挺热情,他和哑巴爷爷竟成了忘年交。他听不懂哑巴爷爷说的话,哑巴爷爷也听不见他说的话。但是,没关系,他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那段时间,哑巴爷爷常去艺术生家,两人一起翻翻画册,临摹名画,喝点儿小酒,交往甚欢。

⑫一天,艺术生从旧货市场淘到一本敦煌画册,带回来同哑巴爷爷一起欣赏。哑巴爷爷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画面,又突然停住,手往衣襟上蹭了又蹭,仿佛怕弄脏了仙女的衣裙;他喉咙一颤一颤,另一只手里握着酒壶,却忘记了喝。之后,他常从艺术生那里借来画册,潜心临摹,却总不满意。他提着衣摆,手舞足蹈地比画了一番,艺术生明白了,哑巴爷爷是说,仙女飞天的状态不好画,他不知道该怎么让仙女飞起来。

⑬两年后,艺术生搬走了。临走前他找哑巴爷爷剃了个头,哑巴爷爷不肯收钱,于是艺术生就将那本敦煌画册留在了剃头摊上。

⑭哑巴爷爷手捧画册回了家,把餐桌收拾干净,铺上毛毡,再铺上宣纸,洗了手,摘一支狼毫笔,浸足墨汁,长吸一口气,然后笔落纸上。先起稿,接着勾勒衣服头发,笔随纸走,手随笔走,线条轻盈、流畅,似乘着风一般。从傍晚到天黑,从天黑到天亮,直到阳光射入,落在画上。

⑮后来,哑巴爷爷常在河边的公园里放风筝,风筝上是一位手持长笛的飞天仙女,衣袂飘飘。风起,风筝扶摇直上,仙女身上的飘带在空中浮了起来,裙摆上的褶皱波浪般随风摆动。公园里的人驻足仰头观看,屏息凝神,生怕一出声,就惊扰得仙女飞远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yuèrán __________纸上
2.文中写了哑巴爷爷和小区居民的相处状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因为哑巴爷爷一着急会拉着人讲一堆听不懂的话,所以________________虽然哑巴爷爷喜欢教小区里的娃娃们画画, 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哑巴爷爷和艺术生成了忘年交。
3.第⑫段画线句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对第⑥-⑩段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了老伴儿给哑巴爷爷当翻译,表现了老伴对哑巴爷爷的了解和关心。
B.从老伴儿为哑巴爷爷翻译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哑巴爷爷对画画的热爱。
C.老伴儿能听懂哑巴答爷的话,写出了老伴儿和哑巴爷爷心有灵犀。在精神上有共鸣。
D.交代了哑巴谷爷对画画的喜爱程度,引出下文哑巴爷爷与艺术生交往的情节。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的理解。
2023-05-16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沈源峻      

①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

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

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④1820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高温下是稳定的。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

⑧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⑨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

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选自《科学画报》2015年第11期)

1.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从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谈起,很自然地点题,并总领全文。
B.第④段画线句中“第一种”不能删去,因为它准确地说明疟疾的致病性原生生物不止一种,但疟原虫是首先被发现的。
C.屠呦呦根据古法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提取出了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的青蒿素。
D.本文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千百年来人类为治疗疟疾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情况。
2.下列对于文章中关于疟疾的相关介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时冷得发抖,有时发热高烧。
B.沼泽或水田周边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疟疾,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率越高。
C.药物奎宁问世前,人类一旦不幸患上疟疾,就只能被动地深受其害,甚至死亡。
D.20世纪初以来,控制蚊虫种群、使用奎宁和氯喹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3.结合全文,说说应当怎样理性地看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
2017-07-10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回望上一次的全球变暖

苏学良

①地球变暖会怎样?人们提出了许多猜测,比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猜测正确么?看一看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暖期——上新世(距今530万年~250万年)就知道了。通过古代地质遗迹以及古生物化石的证据,科学家发现,上新世时期地球的温度比现在高,南北两极的面貌以及海平面的变化符合人们对全球变暖现象的预期。

②首先,温暖的地球唤醒了北极的原始森林,将那里打造成生命的乐土。比如,在加拿大靠近北极的埃尔斯米尔岛,科学家发现了大量上新世时期的古代植物化石以及黑色木炭层,经过分析,这些树木属于温带的铁杉树种,表明当时温度比今天高出了18℃,而黑色木炭层则是森林大火留下的遗迹。又比如,在西伯利亚的苔原带,科学家也有类似的发现,上新世时期的地质沉积层中不仅有泰加森林,甚至出现了花粉,那种花一般只存在于平均温度为0℃的地区,表明当时温度比今天平均高出了10℃左右。

③根据其他动植物化石以及生物亲缘关系,科学家推测,上新世时北极是一片森林世界,生存着大量的三趾马、巨型骆驼以及其他动物。在夏季高温时,闪电能频繁造成野火,导致火灾发生。这与目前北极气候变化的趋势是吻合的。2012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就有大约28万平方千米的森林被火灾烧毁,2015年,美国阿拉斯加州有20230平方千米森林发生火灾,2016年夏天,在格陵兰岛西部的冻土中也爆发了一场野火。所以科学家警告我们,全球正在变暖,人们需要为未来的火灾做好准备。

④其次,温暖的地球确实带来了冰川的融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科学家在南极考查时,就曾发现这里的山脉存在上新世时期海洋微生物以及海洋动物的化石,这表明当时波涛汹涌的海面已经覆盖了今天南极大陆的一部分,当时南极洲的面积肯定要小于今天。

⑤另外,科学家曾经预测,如果全球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就会升高60米。上新世的地质证据表明,这种预测也是有道理的。比如,科学家对美国北部沿海平原上的一条从北卡罗来纳州延伸到佛罗里达州的山脉进行过勘测,该山脉形成于300万年到50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前期,科学家发现它曾经受到过海浪的侵蚀,表明那里曾经是沿海岸边,海拔测试表明,当时海平面比今天至少高出了35米。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于沿海城市来说真的是一场灾难。

1.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文中提出了哪两点需要关注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2.最后一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3.第②段画线句中的“一般”和“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4.全球变暖的灾难后果正逐渐显现,二氧化碳等气体排量过大已引起全人类的关注。请你提几点建议,给人类的行为提个醒。(不少于两条)
2019-01-29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