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议论文 > 文体分类 > 立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3 题号:16418906
【乙】议论文阅读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①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

②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是可贵的精神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③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就要懂得认真之“道”。

④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带领科研团队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是我国的科学家们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才有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

⑤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是至拙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⑥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成功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沉潜于事业的这种默默守望的认真,就是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惑。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

⑦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心浮气躁、丢三落四、漫不经心,做事不专注、不投入。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

⑧“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1.下列作为本文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的一项是(     
A.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B.我们应该养成认真的习惯。
C.要养成认真的习惯,就要懂得认真之“道”。
D.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战争事例,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充当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还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⑥段画线句的的含义是追求成功的道路很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认真做事。不是事事都要认真做,而是一件事认真做;不是要长久地认真,而是一时认真。
C.“近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1700万言的国学著述《国史大纲》”可作为事实论据放在第⑥段多角度论证分论点三。
D.本文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结构可划分为:①(引论)提出问题/②③④⑤⑥⑦(本论)分析问题/⑧(结论)解决问题。
【知识点】 立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传统文化热看文化自信

胡一峰

①虎年伊始,中国元素一路火出圈。

②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让观众大呼“再看亿遍”“原来最能打动内心的还是传统文化”;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用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留下别样奥运记忆;北京冬奥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诉说中国式浪漫: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金的谷爱凌,雪服上印着中国龙,雪板上刻着龙纹,骄傲地说要把中国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中……

③可以说,在这些亿万目光瞩目的舞台上,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击中了埋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事实上,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是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④就社会氛围而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大家接触传统文化、系统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日益高涨的“国潮”“国风”热,奠定了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从创作者素养来说,大批文艺创作者文化观趋于成熟,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理解较为充分,能借助恰当的、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表达路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科技成果的进步,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文化生产。现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学,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跨艺术门类创新,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与今、新与旧完美融合,蝶变升华,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⑤传统文化的抢眼表现,背后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例如,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这天开幕,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清晰又美妙地向世界表达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历史观、自然观与文明观:外形酷似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创作灵感源自篆刻艺术汉印的冬奥会体育图标,说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恢弘之象、巧妙之思都是活生生的,彰显连绵不断、从未断裂的中国文明和文化自信。

⑥而在传统文化受追捧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乎气”不断延续下去,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传统文化采取辩证取舍的态度,发扬符合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内容,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在技术层面,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价值的发掘,也应注重传统文化器物、技艺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⑦此外,还要把碎片化传播和深度解读结合起来,为受众铺设“进阶式”文化接受路径。比如“青绿腰”在网上的广泛传播,为我们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提供了第一个台阶,但《只此青绿》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青绿腰”,仍需将碎片化、技艺化的文化片段进一步穿织为整体。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2-23)

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众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火出圈反映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
B.科技的进步完全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呈现样态,实现传统文化的全面创新。
C.传统文化热的现象很好地折射出当下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D.把碎片化传播和深度解读结合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手段之一。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3.阅读右面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标,从传统文化融入的角度分析其寓意。

2022-05-30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不比为贵

章剑和

①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

②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③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

④世界科学巨匠霍金的命运是悲惨的: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和富有,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幸福。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的收入非常低,三十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领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界的“数学之王”。正因为他有不比为贵的心态,从来不羡慕别人的生活,才会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干自己的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⑥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我。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1.第二段引用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人们应当怎样才能生活得欢悦和幸福?
3.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和第四段在论述思路上有何不同?
2021-09-16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围绕“如何丰富阅历”,从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了:________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中哪一段中最合适?请阐明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上面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2021-11-19更新 | 4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