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418 题号:17716295
阅读刘建华的《那一片凤羽》,完成问题。

①秋雨,迅疾而蓬勃,宛若老家的秋豆,密麻麻地把沱江水面揪出了万千疙瘩,蒸散出袅绕的轻烟,增添了雨夜凤凰城的神秘意境和出世之美。

②一只画舫静静地驶过,船尾两只红灯笼增加了夜的静谧。自读了《边城》以来,我对沈从文的凤凰古城一直充满饥饿感,总是对那里的故事一再重温仍不过瘾,总是对那里的风景充满渴望。今天,我来到了《边城》故事的发生地,如同一只饿兽般想把看到的听到的一股脑儿吞进去。我想吞下吊脚楼,我想吞下南华山,我想吞下万名塔,我想吞下许愿亭,我想吞下风雨虹桥……

③望着河面宽阔、河水舒缓、河道悠长、河岸热闹的沱江,我仿佛明白了从文的才气和底气所在;拨弄着充满活力的沱水,我分明感受到了沱江深厚的千年文脉。

④我们踏着被雨水洗净的青石板,横穿过虹桥,由东向西沿着沱江北岸溯流而上。眼前是一幢古色古香的田氏宗祠。祠堂建于1837年的清道光年间,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建筑群,正门的对联“宦流齐国勋臣邑,世守沱江宰相家”,据说是宋朝皇帝为表彰田家先祖所赐。

⑤“这是沱江跳岩。”同伴的话让我把视线从田氏宗祠拉回到河面,只见从北岸至南岸矗立着两排石墩,一高一矮,两排跳岩相隔一尺左右。我们选择上游几十米外的老跳岩木板桥过河。木板由每块宽约2寸的7根木头组合而成,厚重而敦实,如同这里的人一样,处处以真诚和淳朴示人。这也正是在当年战争频仍、悲苦遍布的时代大背景下,《边城》却展现出人性善良美好的原因所在吧。翠翠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却收获了那么多人的关心。我踏桥而过,似乎就立在了翠翠的渡船上,她时而唱着苗歌,时而微笑不语。

雨后的沱江水无来由地激动,带着水花从桥下翻滚而去,时不时对行人抛撒出几束怒放的百合;又像不受羁绊的小狮子,舞动全身的波浪作出险要的威势。

⑦沱江跳岩方方正正,稳稳当当,然而往来行人依然多有惧意,雨后湿滑增添了木桥的挑战性,湍急的水流让人有一种眩晕感。远远的,有行人停了脚步,意思是您老先走。这并不代表人家在谦让,不动才是稳当,行动却有落水的危险。我哈哈一笑,故意把桥走得有点颤意,唬得对方大惊失色。待我走过时,发现在原地等候的过桥人,无一例外是背朝江水脸朝行人,行人则脸向着交会人,侧身贴脸而过。人们生怕背向他人时,被不小心触碰落水,反而把不可控的背面交给沱江水,这足对沱江的一种信任吧。

⑧然而,几百年前,古城的官兵对沱江却不全是如此理解。他们在沱江南岸筑了城墙,设有射击和瞭望的垛口,用以防范来自广阔江面的危险。长期的驻军使得当地尚武之风浓烈,沈从文的祖父、父兄及他自己都是行伍出身,可见军事对凤凰城的影响之深。

⑨进了城门,沿着青石街道,与文庙、陈氏宗祠、熊希龄故居一一作了交流。夜雨又来了,那是留客雨,把我们请进了与熊希龄故居相邻的一处老宅,当地文联坐落于此。正在舞文弄墨的两位主人,接待了我们这拨不速之客。我们从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谈到凤凰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从中国书法的现状谈到凤凰的历史名人,从吊脚楼的美景谈到湘西的神秘,不觉间已到深夜。

⑩一路往东,回到出发地虹桥。夜雨朦胧,回望南华山,山腰与夜的黑融为一体,山头的灯火辉煌恰如那海市蜃楼,映照翩翩起舞的凤凰。山风徐来,夜雨迷离,江影摇曳。刹那问,凤羽恣意偾张,山风夜雨踪影湮没,天空蔚蓝,一片凤羽直入我怀,那是从文馈赠的礼物。我轻轻地招手,她就是沱江的云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4月22日)


(1)读完全文,你同桌小英对作者游览凤凰城的行程不是很清楚。请帮她厘清作者的旅游行程。
沱江边上,望沱江弄沱水→①_____→进了城门,观遗址谈古今→②_____
(2)根据提示,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①本文绘景,含蓄而隽永,生动而富有情趣。请结合第⑥段划线句说说绘景的妙处。

雨后的沱江水无来由地激动,带着水花从桥下翻滚而去,时不时对行人抛撒出几束怒放的百合;又像不受羁绊的小狮子,舞动全身的波浪作出险要的威势。


②本文写人,也很有特色。请品读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它的作用。

我哈哈一笑,故意把桥走得有点颤意,唬得对方大惊失色。待我走过时,发现在原地等候的过桥人,无一例外是背朝江水脸朝行人,行人则脸向着交会人,侧身贴脸而过。


(3)标题“那一片风羽”意蕴丰富。根据全文,分析标题的内涵。
(4)作家沈从文用一部体现湘西风土人情的《边城》,激发了作者对古城的渴望。请仿照示例,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续写一节介绍凤凰城景观的小诗,激发同学们到古城旅游的渴望。
示例:

雨江

一条沱江

流淌千年文脉,

捎走翠翠的孤独。

一盏灯笼

蒸散袅绕炊烟,

再触《边城》的温度。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少年苏东坡》,完成小题。

少年苏东坡

林语堂

①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结果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②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范滂为人正直、清高,有气节,抑制豪强,并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汉灵帝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范滂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且不让老母亲流离失所,自往投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③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④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⑤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来当砚台,非常合用。

⑥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他的老师正在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他将来崭露头角的端倪。

⑦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甲】读者对作者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⑧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 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⑨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当时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⑩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乙】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兄弟二人,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识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却对儿子高中坚信不疑。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

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就是堆砌艰深难解的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雅。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自然的句子。【丙】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的运动,对于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学子,不予录取。

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写诗互相寄赠,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似,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子由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而在 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与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1.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的成熟,往往由其青少年时期打底。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轼的少年经历为他的人格、思想打下怎样的“底子”。
2.请从【甲】【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3.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学过的诗文,谈谈对第段所提到的“文章的淳朴风格”的理解。
4.读了本文之后,你从少年苏东坡身上能学到怎样的读书学习方法?
2021-01-20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写景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蝉在树梢唤夏来

陈树庆

①在乡村里,最先体现夏日到来的物事,便是那越来越嘹亮,越来越繁乱的蝉鸣。

②蝉是夏日的代言者。燥热的夏日,唯有阵阵蝉鸣,给夏平添了乐趣和色彩。在儿时的乡村,每当夏日来临,听到蝉的鸣叫,于是与伙伴们一起去捕蝉,把麦子放到嘴里,嚼细了再用水冲洗掉麦皮,剩下的面筋就可以用来粘蝉。将这东西粘在竹竿的一头,手攥着竹杆的另一端,屏住呼吸,看准目标,慢慢地将竿头靠近蝉儿,然后就是蝉儿的挣扎,心头则是捕获的喜悦和满足。

③乡村的夏日单调烦闷,多半是沉浸在静谧之中,没有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唯有蝉声,带来意想不到的欢快和爽意。优美、动听的蝉鸣拉开了夏日的演唱帷幕。蝉鸣此起彼伏,汇成了一首和谐生动的夏日交响曲,没有指挥,也不用指挥,只要一声清脆悠长的蝉鸣,数百只,甚至数千只蝉就跟着一起鸣叫起来。清冽的声音,由近及远,时高时低,此起彼伏,或嘹亮激越,热烈奔放;或抑扬顿挫婉转;或低吟缠绵缱绻,在盛夏的枝头传动,在盛夏的阳光里行走,它们踏着季节的节奏,用原创的发音表达着最美好的时光。

④“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夕阳透射进炊烟飘渺的村庄,吃过晚饭的村人,摇着蒲扇在村子大树下乘凉,树尖上有蝉儿在浅唱低吟,此时的蝉鸣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高亢,但比白天更多了几分缥缈和诗意,显示出了一种特别的意蕴。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描写的那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夏日的乡村是蝉的世界,在农家房前屋后,桃树、梨树、槐树及葡萄树上,透过枝枝桠桠的罅隙间,随处可看到蝉儿们油亮黝黑的身影,并可随时听到它们炽烈的鸣叫声。在我的记忆中,始终认为蝉是一种颇有恒心和毅力的昆虫,蝉鸣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情歌唱,它们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奏乐着,少数顽强者更是一直坚持到深夜,它们似乎是想要吵醒乡村的耳朵,向人们炫耀自己稍瞬即的青春和生命。

⑤儿时生活在乡村,是在一年年的蝉鸣声中长大的。当夏季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正是蝉鸣最热闹的时候,居住的房子后面,有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拿把蒲扇,搬张竹床,躲在小树林里避暑消夏。抬头望去,阳光透过层叠的叶子倾泻下来,每片叶子都流露出阳光的痕迹。蝉鸣忽远忽近,忽有忽无,忽大忽小,配合之巧,和声之美,可谓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正在心烦,或是扰了好梦,于是就地捡一石子,朝树梢上的密丛中扔去,只听鸣叫戛然而止,间或有一两声拖长了的嘶鸣没入阳光之中,渺无踪影地栖落它枝。蝉鸣依然,头顶又是歌声猝起,像一场声音的接力,其气势之壮。在此起彼伏的蝉声中,蔬菜开花、瓜果飘香,乡村的一切祥和而恬静。

⑥居住的小城,蝉真是太少了,几乎是少得可怜。没有乡村那种大合唱的阵势。偶尔几声断断续续的叫声,显得是那样的有气无力,就像是蚊子在耳边鸣叫。不知为什么,一种淡淡的失落感油然而生,蝉鸣已经成了一种追求和渴望,不时在脑海闪现儿时捉蝉的情景,心情便开始兴奋起来。也许伴着蝉鸣的童年,成了我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风景,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希望和快乐

1.【散文·内容梳理】结合文本,在括号内补充上合适的内容。

夏日捕蝉,收获喜悦和满足(①)蝉鸣依旧,乡村祥和而恬静(②)

2.【散文·语言品味】按要求回答问题。
它们踏着季节的节奏,用原创的发音表达着最美好的时光。(品味加点词表达效果)
3.【散文·情思探究】小育同学阅读后,觉得本文题目改为《故乡永远的蝉鸣》更能表达作者情思。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
4.【散文·写作思辨】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点出本文写作对象——蝉鸣,入题简洁明了,吸引读者。
B.第④段描写夏天傍晚后的蝉鸣,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傍晚后蝉鸣的缥缈和诗意。
C.第⑤段儿时的“我”被蝉鸣惊扰好梦,心烦扔石子,表现“我”对蝉鸣的厌恶。
D.本文不仅有对乡村夏日蝉鸣的喜爱,对乡村祥和恬静生活的热爱,还有对美好童年的怀念。
5.【散文·阅读养心】一位名家曾说“散文阅读,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愉悦与滋养”。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本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2024-05-08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的母亲

何君华

①我跟陈老师说,我母亲病了我要回去看她,陈老师同意了。他不可能不同意,因为现在已是下午5点,我在县中学寄宿,离学校有30多里,这个时候来请假,想必我母亲病得很重。我撒了谎。我母亲根本没病,我是饿了,或者说馋了。

②学校食堂的饭太难吃了,天天吃咸菜,顿顿吃腌萝卜,我都吃腻了,我要回去,想立刻吃到一碗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我们学校只在每月月底放假两天,其他时间学生都在学校寄宿。每个月上学的那天清晨,母亲都会为我做一碗鸡蛋手擀面。如果不是这碗鸡蛋手擀面,我想我一天学也不愿上。

③我坐最后一趟班车到镇上,镇上已经没有机动车的影子,我只好徒步回家。月亮又大又圆,月光洒在乡村的小道上;树影婆娑,四周除了有虫鸣声,就只有我的脚步声夹杂着心跳声。我走啊走,肚子饿得发慌,心里只盼着早点儿到家,于是步伐便愈来愈快。

④走到四流山时,我借着月光看见村里打谷场上有一个人影——那人正奋力地在木桶上抽打着成垛的谷子。我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晚了还在干活儿呢?我顿时怔了一下,似乎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⑤那时,我们那里还没有脱粒机这样的农用机械,即便有也没人用得起,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手工脱粒。这种脱粒方式速度慢、效率低,要在短时间内将全部的谷子脱粒归仓,实在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连夜赶着脱粒的。

⑥我加快步伐走到家门口,赶紧用手摸门,摸到了一把铁锁。我知道,厅谷场上的人不是别人。我哭了。别人家都是夫妻二人一起干农活儿,我父亲在浙江打工,家里家外的活儿只有母亲一个人干,除了她还能是谁呢?我哭了,号啕大哭。我没拿钥匙开门,也没去打谷场喊母亲,而是扭头往学校的方向走去……

⑦母亲做的鸡蛋手擀面好吃,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母亲就这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供我上学。我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这么冲动?真想给自己一个耳光!我知道路上肯定没有车了,只能徒步回学校,就算这样我也决计不回头。茫茫月光下,乡村公路上空寂无人,我一个人赶夜路却没有感到一丝害怕。当徒步30多里路回到学校时,天已经大亮。

⑧陈老师关切地问我母亲的病怎么样了,我说我母亲没病,是我病了。说着,我的眼泪又不争气地落下来,怎么也止不住。陈老师疑惑地看着我,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他终于没开口,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知道,我该治治自己的娇贵病了,也该认真学习了。

⑨我以前只知道有人冒着毒辣的阳光干活儿;那一晚,我知道,也有冒着月光干活儿……

1.因为母亲的一碗鸡蛋手擀面,“我”经历一段心路历程。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发展心理变化
“我”为回家吃面谎称母亲生病而请假
震惊
“我”放弃吃面连夜徒步返回了学校
“我”决心改娇贵之气开始专注学习理解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自己却从来舍不得吃一碗。
3.第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句写道“陈老师疑惑地看着我,似乎很快明白了什么”,你觉得陈老师明白了什么,请以陈老师的口吻,补写他没有开口说的话。
5.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月光下的母亲》?
2024-02-04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