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
③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作者:梁启超,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材料二】
①不久前,“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很多媒体以及网友纷纷称赞。新闻主角马宏达是名学生,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冠军。按照普通人的理解,抹灰也就是刮腻子,无非就是将腻子刮在墙上以保证墙面平整。但在世界级比赛中,却有着偏差不得超过1mm的苛刻标准。为此,马宏达进行了长达5年的艰苦训练,赛前,每天训练量突破7小时。
②当然,众多褒扬之下,也有别的论调,譬如,“把工地上刮腻子的拿出去比,分分钟摘冠军回来”“拿这个奖有啥用?告诉更多年轻人以后毕业出来刮腻子?”“我出350元一天过来跟我干”……这话难听却值得人深思。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固化于大众思维内,倘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③事实上,我国早已注意到
(来源:光明网2022年10月2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设问句巧妙地将论述点转换到怎样做才是敬业上。 |
B.材料二主张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助力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 |
C.材料一中画线句引用曾文正所说的话,从论证方法上看,属于事实论证。 |
D.材料二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论证。 |
A.材料一引用三位古人的话,意在强调敬业对人生最为必要又最为有利。 |
B.材料二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
C.马宏达因“刮腻子”的才能获得世界冠军,算得上材料一中所说的“天地间第一等人”。 |
D.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既需要个人的敬业精神,也需要国家从制度上进行扶持与激励。 |
相似题推荐
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网上预约、微信支付、扫码乘车……数字时代的诸多便利,却成为众多老年人难以逾越的鸿沟。
【材料一】
【材料二】
2020年十一长假期间,网友@青溪木昀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并配上“无锡。善……”的留言,让无锡这座城市随即引发全网的关注。微博中,照片上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并配有“温馨提醒: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问题”的说明。简单的文字、简短的图片,引发了网友3.8万转发、5943条评论、19.8万+的点赞,人民日报、央视等也先后转发。一块牌子火了一座城市,无锡火车站疫情防控组的主要负责人向紫牛新闻记者坦言“没想到”。
【材料三】
如今,不少地方,多措并举,帮助老年人融入移动互联网世界。在上海,有医院调大门诊标识、屏幕字体,改善在线预约系统布局,致力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打造老年友好医院;在浙江杭州,市民卡和健康码深度融合,老年人刷卡就能看病就医,可以说给老年人在风驰电掣的跨时代留个慢选项,才能填补代际间的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得以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服务。
【材料四】
70多岁的奶奶种着一畦菜地,经常拿到集市上去卖,她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带现金,喜欢使用手机付款,这下奶奶蒙了,她不会用手机收付款,怎么办呀?
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她让爸爸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手机到手,奶奶便缠上了我:“孙儿,快教奶奶用手机收钱吧!”
我放下手里的作业,手把手的教她如何下载微信,如何注册账号……奶奶还设置了昵称——“卖菜老奶奶”。手机里的APP很多,怎么让奶奶记住哪个APP是微信呢?我想了想,跟她说:“奶奶,您可看好了,微信就是这个绿色底子……”还没等我说完,奶奶抢着说:“绿菜地上两朵白云。”
我对奶奶竖起大拇指:“奶奶真聪明,观察得真仔细!”
奶奶笑了:“你看奶奶还不老吧?”
我点了点头:“继续上课,请奶奶拿好手机,用手指点一下两朵白云图标,再点击右上角的加号,接着点击收付款,最后让买菜的人扫二维码就可以了。”
奶奶听得特别专注,我讲完后,她忙不迭地练习操作,边练习边念叨:“先找到绿菜地上两朵白云——微信,再点击右上角的……”奶奶拿着手机反复练习,别提多认真了,房间里不时飘出我们的笑声。
我还告诉奶奶,支付宝最近推出了老年关怀版模式,界面简洁、文字大,只要添加到桌面,出行缴费收费等,一键进入,方便快捷,非常适合老年人使用。我帮奶奶将支付宝关怀版添加到桌面上。
班级开展“关注数字时代的老年人”主题班会,同学们搜集了以上材料。
1.阅读材料一的两张图表,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请阅读材料二,分析无锡火车站一块简单的牌子引发广泛转发和点赞的原因。
3.阅读上面的材料后,同学们对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小涛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自己不去主动学习新的事物,就不要怪时代淘汰你。”
小波说:“别让数字化方便了我们,抛弃了老人。毕竟我们也会有老去的一天。”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不少于100字。
材料一
德胜门箭楼位于北京城北垣西侧,是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之一。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德胜门箭楼同瓮城一起,构成保护城门的军事堡垒。新中国建立之后,曾两次对城门和箭楼进行修缮。
1978年初,北京为了修建立交桥便于百姓出行,有关部门准备拆除德胜门箭楼,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老先生提出迅速制止拆除德胜门的紧急建议:“德胜门箭楼是世界名都北京除前门外仅存的明朝箭楼,是北京城四面八方的重要对景或借景。”正如图1所示:德胜门箭楼是南面①(园林或景观)的借景①,与东面的②(现存明清古建筑)遥相呼应的重要景点。
德胜门箭楼作为历史文物建筑保留了下来,这个时期人们对北京城门城垣的认识已有所改观,将德胜门箭楼的建筑看作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部分。1979年8月德胜门箭楼成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材料二
德胜门箭楼周边一直是通往昌平、延庆等西北方向的公交枢纽地,每天都有各个路线的公交车辆来回穿梭。这些公交在为周边居民带去便利的同时,却也在无形中消耗着文物的价值。由于公交车停靠阻挡了消防通道,发生火险将会延误救援。同时,常年车辆围堵,德胜门箭楼北侧城墙,颜色也逐渐变成了黑色……德胜门的文物保护迫在眉睫。随着《北京2020—2035总体规划》的颁布实施和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的要求,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市公交集团克服困难,通过内部调整,挖潜现有场站资源,最终本着“先易后难、先调后减”的原则,计划采取调整站点位置,取消重复线路,于2020年10月23日晚间正式启动德胜门箭楼南侧公交场站搬迁工作,原公交场站东西两侧安装护栏以便保障下一步的环境改造工作。搬迁后的原公交线路乘车位置调整至德胜门箭楼东西两侧站台及北侧车场,对百姓出行未造成影响。
此次德胜门箭楼南侧公交场站的顺利迁离,初步解决了南侧场站的搬迁问题,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识。
材料三
根据首都核心区功能定位的要求,2022年要推动德胜门公交枢纽搬迁,完成德胜门节点整体景观营造。
现在,南侧场站的腾退已经完成,北侧场站和西侧场战的腾退也正在推进中。为了在保障居民出行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场站腾退工作的开展,北侧西侧场站腾退的原则是:“场站搬迁,线路不停,服务不停”。即通过市郊铁路S2号线,疏解部分昌平、延庆的通勤乘客数量;通过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旅游专线承接游客分流;通过场站置换,一次性完成德胜门箭楼场站的整体腾退。
如今,北京城垣城门的保护理念在摸索中不断成熟,逐渐走上文物保护与民生利益并重的道路。从目前的场站腾退情况看,南侧场站腾退已经完成,但是线路没有停,仍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市民的出行服务未受影响。
【注】①[借景]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本文指把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德胜门箭楼,借为城内园林景观的背景。而且,现在内城的其它八门都已不存在。
1.根据图1中的信息,结合注释和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应填入的名称依次为①
2.材料一最后一段提到“人们对北京城门城垣的认识已有所改观”,以下与转变之后的观念不一致的一项是
【甲】与保护城垣城门相比,百姓的出行方便更重要。
【乙】在保障居民出行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城垣城门保护工作开展。
【丙】居民出行利益与城垣城门保护工作并重。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腾退德胜门公交场站的原因有:①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一位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人数62人,其中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节选)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百家讲坛》、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原”策略之四:美术表征,还原意象美
“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握到的东西。读者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感受器官去感知他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它们……感受、了解和把握了诗歌所刻画的内容,就会引发读者对所刻画事物的浓厚兴趣。”诗歌中的有些意象有绘画的效果,能用美术方式表征,还原成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比如漫画、油画、照片等,这有助于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妙与神奇。
另外,还原的策略要灵活运用。比如,跨学科适合与哪些学科(如政治、音乐……)融合?以什么活动方式融合?……总之,通过跨学科融合,运用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多重编码形式,立体还原诗歌的美好,来突破诗歌阅读的障碍,学生读懂了,才会有阅读的兴趣。
“一起来读现代诗”活动中,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上面的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2)下图是初三某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应放在哪种“还原策略”中作为佐证材料?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
(3)活动开始之前,老师让你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