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8513262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挺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年冬天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 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 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1.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③段中作者说菊花的“心竟是活的”,这句话有那两层含义?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妙处。
4.文章第②段写屋旁巴掌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
【知识点】 散文 丁立梅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过来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③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段第一段中哪句话体现了“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文章平静地叙述中蕴含着感人地力量,请你品味加点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地情感。
(1)母亲过来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2)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3.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寓意?
2023-11-26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甲)木质的村庄
王芸
①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②盛夏,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族谱上可查找到源头。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惊觉。
③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的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成长的记忆渗透着被老宅过滤的光线的质感,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那是时光的馈赠,也是无法挽留的遗憾。无法,却又拼力想去挽留。
④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前一日进屋时,因为老宅低调的门脸、高耸的板壁、紧凑的结构,木匠师傅们想了很多种办法。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虑了。不远的天井一角,堆放着比人高的沙土、瓦当,瓦当是从老宅屋顶上揭下的,有着让今天的匠人称羡的结实质地。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进门的一侧厢房里,也有木匠师傅在忙,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⑤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此不疲地将时光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⑥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空间,生活质地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⑦也有老宅被移植。它们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⑧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⑨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⑩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选自《人民日报》)
(乙)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
①杨(主持语):冯骥才在为全中国56个民族做一次地毯式的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这个听起来十分庞大的目标,冯骥才在酸甜苦辣中,一点一点靠近。
②杨: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这根神经被触动了?
③冯:触动我应是在上世纪1990年到1991年的时候,我去周庄。那时候周庄没名气,正面临改造。我看见老远河岸边上有一幢房子探出来,它留下一个倒影,房子边上还系着一叶小舟,简直跟画一样。他们说,这幢房子马上就要被拆了。旧房主现在都在拆老房子,要把木头卖掉,然后用那个钱来盖一个水泥的新房子。我说这么好的房子拆了不觉得可惜?他说你还不知道,这幢房子不仅好看,柳亚子当年搞南社就是在这里。当时我说,好,需要多少钱?他说需要3万。我说我在上海正办画展,原先我办画展是不卖画的,现在刚好有些台湾人找我买画,我卖两幅小画,准备几万块钱把这房子买下来。我回到上海就把画卖掉,跟当地联系,当地一听说是我买,马上就涨到15万。
④杨:啊,我以为是降到1万。
⑤冯:结果涨到15万。
⑥杨:这回来了个冤大头。
⑦冯:我说怎么办,那就再卖掉几幅画。后来他们说你别卖了,如果你再卖的话,它还会涨价;但你已经做了一件好事,他不会再拆了,因为他已经知道它有价值了。后来这幢房子果然保留下来了。
⑧杨(主持语):相对于“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消失”的速度,却快到不可想象。冯骥才奔走呼号、上山下乡,只为用最快的速度摸清民俗文化的家底,即便如此,这项计划也将耗时十年。然而从2003年“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冯骥才都是靠着自酬资金,在支持着几乎所有的经费支出。
⑨冯:后来又一次,我们决定开有关年画的全国性旅游会议,当时我觉得没有办法开,也没有那么多钱。有山东人说,冯先生,那你到潍坊来开吧,所有的费用都由我们花销。我们就到山东去了,在开会的时候,北京有一个出版社叫学苑出版社,那个社长也是山东人,挺义气,他说:“那么《杨家埠卷》(木版年画全集之一)这本资料画册我来出版。”他说他给我出书一分钱不要,他走后,到了第三天,我忽然得到一个消息,他被调动工作了。我当时觉得一切全都落空,那时候我想,我必须得有一笔钱,正好国家允许搞私人基金会,我来做这件事吧。但是我怎么办,我必须画画,因为我手里的画已经不多了。那时候,我白天要跑到各部门去,我管着各式各样社会上的事情,又管着小说协会的事情,我必须夜里画画,那几个月画到什么地步,你看,这手有这么大一疙瘩。
⑩杨:真是啊,非常突出。
11冯:非常突出,就是那么画到十月份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腕子弯不过来了,有个东西挡着,我一摸已经起来那么一疙瘩。可我觉得我还必须继续画,才能把这两百万卖出来。后来我的好朋友赵文瑄,他是台湾的演员,喜欢看我的散文和小说,有时候到天津来找我要一本书。他知道这个事了,他说冯老师感动我好几次了,就让我也感动他一次吧,他正好有一笔一百万的稿酬,他说全交给我的基金会。
12杨:他也很棒。
13冯:非常棒,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14杨:您说过,没有情怀,就传不了文化。
15冯骥才:让青少年热爱,迷恋传统文化,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只有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才能使我们的“80后、90后”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文化情怀。
【初读】
1.阅读《木质的村庄》﹐思考老宅面临着哪几种命运?请根据全文分点概括。
2.请阅读《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根据上下文补全第⑭段杨澜的采访词。
【品读】
3.结合语境,赏析《木质的村庄》第④段的句子。
进门的一侧厢房里,也有木匠师傅在忙,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4.《木质的村庄》第⑦段写到“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明明村庄被“填植”后更“丰美”,为什么又说“被抽空”?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第③段周庄的老宅主人不断涨价,是因为他知道了老宅的文化价值,从而有了保护它的意识。
B.第⑨段冯骥才谈到出版社社长赞助落空一事,意在说明抢救文化遗产自筹资金的艰难。
C.第⑪段写赵文瑄赞助一百万,因为冯骥才不遗余力保护文化遗产的举动感动了他。
D.第⑬段冯骥才说“我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指像赵文瑄那样仗义疏财、对朋友慷慨相助的人。
E.第⑮段冯骥才认为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联读】
6.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准备邀请一些致力于“挽留记忆”的人士到学校做讲座,《木质的村庄》的詹姓老人和《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的冯骥才相比,你更愿意听到谁的讲座?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说说原因。
7.《木质的村庄》第③段末尾写道:“无法,却又拼力想去挽留。”《挽留记忆——杨澜访谈冯骥才》写到:“相对于‘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消失’的速度,却快到不可想象。”请结合两文分析“文化保护”为什么举步维艰。
2016-03-04更新 | 2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城市上空的光》,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上空的光

①儿子从小就爱问我,城市是什么样的。我一开始总告诉他,城市里有很多灯很多车,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我后来认真想了想,城市其实像一个迷宫一样,身处其中时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时候甚至会忘了自己是谁。

②每当我站在建筑的最高层开始施工时,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总是让我很恍惚。站在顶层俯瞰这座城市,地面上的行人和蝼蚁一样渺小,在空间和视线的错觉里,他们甚至没有一点存在感。而我和他们一样,站在这个庞大的建筑体里,好像和融进墙体的沙石没有什么区别。我该如何告诉我的孩子这个真相?我说不出口。他对远方充满了憧憬,在他眼里,城市是完美无缺的。可我刚来时的那几句豪言壮志,早已被城市的轰隆声吞没。

③每次回家我都会给儿子买很多玩具,城里的孩子在玩什么,我就会给他买什么,我想让他知道,除了他平时看见的那些,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这些东西别人早已见惯不惊,对他来说却是未知。儿子第一次见到机器人就被吓到了,用双手捂住眼睛不敢看,一会又忍不住从手指缝中偷偷看去。我看着儿子的样子不禁有点儿好笑又点儿心疼,抱着他说:你怕它干什么? 它就是个插电池的机器人。那时我就决定,一定要让我的孩子早点走出这个村庄去外面看看,他不能再重复一遍我的人生。

④儿子总是追问我,城市上空的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可惜身处其中的我给不出他想要的答案,我不知道他说的光是什么,冰冷的建筑哪里会发光? 但后来,我下工从工地回住处,走在流转的灯光之间时,偶尔又会觉得,或许城市真的在发光吧。说不定,那束光就是他心中的向往,一如当初决定来城市闯荡的我。

⑤当在这个城市开始感到疲惫后,我决定回家乡去开间小店,守着家人过安稳的生活。回到家的那晚,儿子拉着我走到村外,我站在山坡上向那座城市看去,发现它真的在微微闪着绿光。看到这样的景象,我的内心十分触动,在城市待了这么些年,我竟然从来没有发现过它还有这样的一面。

⑥这时我才恍惚想起,少年时的我曾和他一样,对一切充满向往,能够看到这个世界发着不同颜色的光。但慢慢地,我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开始忽视、淡忘,好像已经很久没看见过这样的光了。

⑦成为一个父亲后,我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因为我的孩子对我无比信任,我给他的每一个答案都可能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所以对于他的疑问,我没有草率地给出回答,这个答案只能由他自己去寻找。

⑧我无法告诉我的孩子,城市究竟是美丽的城堡还是漆黑的深渊,因为他眼里的风景和我看到的或许完全不同。我只能告诉他:孩子,你勇敢地走上前去,带着你的勇气和智慧,走向你憧憬的远方,你会拥有与我不同的、更加精彩的人生。

1.“我”为什么认为“城市其实像一个迷宫一样,身处其中时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时候甚至会忘了自己是谁”?
2. 文中画线句“我看着儿子的样子不禁有点儿好笑又有点儿心疼”,请联系选文内容推测父亲有这样的心理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结合语境分析,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因为他眼里的风景和我看到的或许完全不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4.“儿子总是追问我,城市上空的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我”为什么没有给出回答,反而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5. 选文题目“城市上空的光”的含义是什么?
2024-03-11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