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6 题号:187247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流星

包利民

①天黑透了,枪炮声已渐渐停止,战士们蜷缩在战壕里,暂时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经过一天的激战,两翼的阵地已落入敌手。这个营所在的阵地已被分割合围,情势非常危急,而且伤亡惨重。如果天亮敌人发起进攻,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的,大家都很担忧焦虑。

②李小豪仰卧在战壕里,剧烈的心跳好长时间才平缓下来。他望向黑沉沉的天空,这本是一个很晴朗的夜,没有月亮,星光都点点地闪现出来。蓦地,一颗流星拖着一条光尾划破夜空,消失于远方。身旁的战友张南也看着星空,说:“天上一颗流星,地上就会死一个人,不知谁又要牺牲了!”李小豪说:“迷信!咱们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那流星还不下成雨?”张南躬起身子,说:“那是白天,你能看见吗?”说完又重重地躺下,叹了口气说:“要是明早敌人再发起进攻,可怎么办呢?”李小豪亦是无语。

③这时,战壕那边一阵骚动,两人忙奔过去,只见负重伤的副营长已经牺牲了。那一刻,两人都想起了刚才那颗流星。营长阴沉着脸说:“咱们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应该派人突围出去,向主力部队汇报战况,然后里外夹击歼灭敌人!”由于电台损坏,和大部队早已联络不上了。张南挺身而出:“营长,我突出去!带主力部队连夜赶回来,把敌人全消灭掉!”营长看了看张南,点了点头,拿出一颗信号弹装进手枪,交到张南手里,说:“大部队要开始进攻的时候,你打出信号弹,我们就反攻!”张南把手枪往腰里一别,跃出战壕,消失在黑暗中。

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枪声,战壕里的人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特别是李小豪,更是坐卧不安。良久,枪声停止了,战壕里一阵沉寂,每个人都望向黑沉沉的远方,也不知张南有没有突围成功。大家能做的,只是这种煎熬般的等待。时间缓慢地流逝着,李小豪不转眼珠地盯着夜空,并没有流星再划落,张南应该没事吧!

⑤已近午夜,一些战士已经睡着了,而李小豪依然望着夜空,此时他最怕的,就是有流星,他也有些相信张南的话了。张南和他不仅是战友,还是同乡,两人一起参军,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他们都在一起。正自想着,忽然,一颗流星从远方天际升起,闪过一道绚丽的光。李小豪吓得一下子坐起来,心里一片茫然和悲哀,张南完了!直到身边的战士抄起武器,远处也传来枪声,他才蓦然惊觉,那不是流星,是信号弹,是张南打出的信号弹。随着营长的一声“冲”,他们跃出战壕,向敌人的阵地扑去。

⑥李小豪得知好友张南没事,信心大增,他一边冲一边灵活地躲闪着敌人的火力。喊杀声震天,主力部队已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反包围成功。在炮火的光亮中,李小豪忽然看见了张南,他…… 张南睁开眼睛,见是李小豪,吃力地说“我是不成了,兄弟,刚才你看见流星没有?那就是我的星星!”李小豪望了一眼夜空,含着泪说:“我看见了,那个流星最大,最好看!”同时,他想起了那颗美丽的信号弹。张南闻言嘴角泛起一丝微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⑦许多年过去,枪炮之声早已成了遥远的回忆,李小豪常常在夜里醒来,望向窗外的星空。偶尔会看见流星,他的心就会风起云涌。是的,这许多年中,这一辈子,他再也不会看见那个漆黑的夜里,那颗带着希望的星星从黑暗中升起。那是生命中最灿烂的流星,让他心里时时划过怀念与感动。

(选文略有改动)

1.阅读选文,补全下面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
情境一望夜空二望夜空三望夜空四望夜空再望夜空
故事情节我军被围,
形势危急。
___张南无讯,
错以为亡。
反击成功,
张南牺牲。
___
人物心理___坐卧不安___心慌难过怀念感动
2.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
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枪声,战壕里的人全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3.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文章通过一次悲壮激烈的反击战,塑造了以张南为代表的有血有肉的战士形象。
B.文章第⑤段运用插叙,交代了张南与李小豪多年并肩战斗的历程和深厚情谊。
C.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张南完成任务,目睹我军反击成功后的欣慰与自豪,也表明张南光荣牺牲。
D.文章结尾自然收束,紧扣线索,结构严谨;升华主题,情寓于中,让人泪目。
4.请概括文章中张南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

“希望青年学生们通过这次活动能够重温红色历史,激发家国情怀,凝聚起积极向上、奋发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铜梁区第一中学团委书记白静在学校开展清明祭扫和瞻仰活动中说道。同时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接过革命先辈的红旗,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学子清明祭英烈 庚续红色血脉》

【知识点】 小说 包利民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婆婆八十

孔明珠

①婆婆说她自己是苦命人,幼时被父母送给姑母,年少时出嫁,嫁得也不好,靠劳动带大四个儿女,接下来是中年守寡,老年失女,如今一身病痛,孤苦伶仃。

②婆婆说话很生动,像写作的人一样,喜欢夸张,幽默,时而小刻薄。我喜欢听她唠叨过去,不像小姑子老是打断她揭发她“瞎讲有啥讲头”,婆婆年轻的时候一手好厨艺,老来退步很大,可是我也吃她的东西,不像我老公,拔腿就逃。婆婆说和我蛮轧得拢。

③婆婆性格倔犟,万事相信自己。过年过节我接她来家住,才住了三天,我就累得要瘫倒,不光是体力上,她开窗我关窗,她关灯我开灯,主要是心理上太累了,婆婆客气过头,媳妇搭不准脉搏,永远不明白哪句话说错了,哪个动作惹事儿了。

④那就各自在家,打打电话好了。谁知道,隔着电话线,婆婆的气场也是了得。婆婆中年到老年一共做过三台手术,身上缺了很多零件,每去电话,我便紧着头皮听她从头到脚抱怨全身病痛,抱怨应该对她好然而“不敬不孝”的女儿,老太太一五一十,喉咙越来越响,我脸上表情却慢慢放松,心渐渐放下。

⑤婆婆今年八十了,独居,靠自己往返医院,配药吊针,常常在医生的鼓动下,一轮轮地化验摄片,把买菜的钱扔在医院里。她听电台饮食和营养节目,科学打理三餐。为她请好钟点工,一眨眼就被她解雇。可是两个星期前,婆婆因为便血到医院做肠镜,在直肠上发现了东西,要做第四次大手术了。前三次按序是,子宫肌瘤、肾病和胆结石。

⑥与15年前肾病开刀时一样,我们对婆婆病情保密,只说是直肠息肉,让她搬进单人房享受老干部待遇,目的也是与喜欢闲聊的病友隔离。开刀前,婆婆满以为住一个星期就可以痊愈回家,仍旧拖地板洗衣服,蒸一碗小黄鱼吃吃。不料这是一台大刀,手术后婆婆被关进重症监护室四天。下午只有一刻钟探视,那天我一进去,婆婆就拉住我大骂,不该告诉我们便血,这点小事被搞那么大,后悔莫及。我心疼得摸着婆婆的额头,夸她与小护士关系搞得那么好,答应要替她写表扬信。

⑦婆婆一天天好起来了,她真是个明白人,再也没有多问过什么。她很坚强,希望早日拔掉所有的管子,她上进心那么强,懂得预防肠粘连,预防尿不畅,她勉力下床走动,关切自己输的什么液,吃的什么药,小护士拿药来,婆婆询问是“格力其达(音)”?医生查房,婆婆的火眼金睛之下,也只得讪讪退下。八旬老人脑子刹刹清,大家都叹服不已。

⑧婆婆住的医院离我家很远,我每天下午去接小姑子的班,骑车到830车站,再坐9站过去。那一天出门之前我在网上看见了胶州路高层的大火,那是我每天路过的街角。果然,车子久久不来,半个小时后我跳上车,司机和全车乘客都沉着脸,车子绕道,我还是看见了燃烧中的大楼,窗洞中明火灼灼,我无奈、压抑、愤怒,深感性命之渺小,世事之难料。

⑨8点过后,婆婆睡着了,我关照护工几句,坐上830回家,手捧着书。一路上,街景依旧,霓虹闪烁,车厢里空荡荡的,又要路过胶州路余姚路高层公寓火灾现场了,我的心紧揪着。

⑩我父母去世很多年了,公公也早已不在,婆婆这株“独苗”好像我的精神支柱,朋友们抱怨父母的病痛,我会觉得她们仿佛在炫耀,连忙抬出婆婆,还是有得说。


(11)明天,后天我都还要去看婆婆,去坐在她床边,读几段报上的新闻,数落几句老公和孩子,再听听她的妙语,笑着认输。

(原载《文汇报》,有删改)

1.文章围绕“婆婆”,写了婆婆的哪些事情?
2.本文语言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结合上下文语境,猜猜加点短语的意思。
(1)婆婆说和我蛮轧得拢
轧得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婆婆客气过头,媳妇搭不准脉搏
搭不准脉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很多句子看似矛盾,仔细品读又合情合理,请对划线句进行分析。
(1)我便紧着头皮听她从头到脚抱怨全身病痛,抱怨应该对她好然而“不敬不孝”的女儿,老太太一五一十,喉咙越来越响,我脸上表情却慢慢放松,心渐渐放下。
为什么我由“紧着头皮”到“慢慢放松”?
(2)那天我一进去,婆婆就拉住我大骂,不该告诉我们便血,这点小事被搞那么大,后悔莫及。我心疼得摸着婆婆的额头,夸她与小护士关系搞得那么好,答应要替她写表扬信。
为什么婆婆骂我,我还夸她?
4.文章第⑧-⑨小节写胶州路余姚路高层公寓火灾的事情,能否删去?为什么?
2018-11-16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冬季》,完成下列各题。

冬 季

杨晓敏

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捱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色的梦幻。就像被哨所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使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懒洋洋地直起腰,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儿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儿头上笼罩一团哈气,

喊叫着围绕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在燃烧……

士兵们击鼓传花般在手中传递着狐狸弱小的身躯。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着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

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作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上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现实时,却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七八双目光倏地变得复杂。有人了一声,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内心叹息罢,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后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至极。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儿……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尔后手一甩,刀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儿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之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精品鉴赏》)

(1)请阅读第①﹣③节,归纳文中的“你”感到百无聊赖的原因。
(2)请联系全文,思考小说为什么以“冬季”为题?请分条归纳。
(3)小说写了一群士兵们在雪地里捕捉饥饿觅食的小狐狸的场面,这个场面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划线句子“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文中的哨长从这个事件中获得了哪些教育?
(5)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023-12-18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塘村,有位理发师

①李世帮的理发店坐落在偏僻的山旮旯里。这里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春塘村,二十多年前,李世帮从干汊河镇的泉堰村迁过来,开了这家理发店。因为他的厚道、老成持重,大家都习惯叫他老李同志。其实,他并不老,也就五十多岁。老李早年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老弱病残上门理发,一律免费。

②那时,他的理发店刚开业不久。一天,一位老人拉着拐杖颤巍巍地过来了。老人满头白发,乱蓬蓬的,前沿遮住了眼睛,两侧挡住了耳朵。

③“我能在你这理发吗?”

④“当然可以。”老李很热情地答复,并立刻搬来椅子请老人坐下。

⑤老李为老人围上围布,开始为他洗头。老人的头发都快结成球了,老李耐心地将头发搓开,仔细地洗干净,然后开始理发。一边理发一边聊天。老人说,过去,理发师都上门理发,过年时只要提一块肉或者给几元钱就行了,现在都不兴上门了,有钱都请不来。有的理发店,一看我们这些老人上门理发,还不太愿意接待。

⑥从老人口中得知,老人上半年跌了一跤。在外工作的孩子赶回来把他送到医院,老人基本痊愈后,孩子们就又外出了。住院加上在家休养,老人小半年没出门。这不,刚能拄着拐杖走动,就出来找理发的了。这一次,老李理了很长时间,还为老人掏了耳朵。从老人口中得知,村里像这样的老人少说也有上百位,大多年老体表,行动不便。

⑦“这真是个事儿呢。”老李边理发边思忖。

⑧打烊后,他专程找到村主任,说:“我想成立一个老人便民流动理发点,专门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而且是免费的。”

⑨“村里老人多了去了,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村主任问。

⑩“我先一个人干起来,然后慢慢征集志愿者,我想爱心人士还是很多的。”老李似乎胸有成竹。稍微闲暇时,老李就带上一整套家伙,开着自己的小四轮车,逐个村民组跑,举着小喇叭大声喊:“各位乡亲,我是村里老李理发店的,免费理发啦!”

一次,一位女同志火急火燎地来找老李。原来,她八十多岁的母亲已患病住院三个多月,大夫说老人恐怕时日无多。家人想在老人临终前给她理个发。老李听罢,立马收拾工具跟着这位女同志直奔医院。

老人躺在床上,面色灰沉,两只深陷的眼睛无力地望着老李。老李顿时想到了自己过世的母亲,鼻子一酸。他戴上口罩,打来热水,熟练地为老人洗头。这头发应是很长时间没洗了,老李轻轻抹上洗发膏,慢慢地搓,一连洗了三遍,才开始剪发。一边剪,眼泪一边在眼眶里打转。

也许是老李的手艺将他的心意传递给了老人,只见老人的眼里慢慢有了光彩,脸色也红润了。病房里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啧啧称赞老李真是好样的。理完了,老李拿来镜子,让老人照了照。看到自己清爽的头发,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加个微信吧,以后老人有需要,随时找我。”老李加了女同志的微信,却没有收理发的钱。

大约一个月后,那位女同志又过来了,代表全家向老李表达感谢。她说,老人临终还惦记着理发师的好,一定要让女儿登门致谢。

一段时间的义务理发干下来,老李深感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于是,老李凭着自己攒下的好人缘,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呼吁有爱心的理发师积极参与。人们纷纷聚集过来:村里的理发师、镇上的理发师,还有县城的理发师,都踊跃参与。几天时间,队伍就扩大到二百多人。每月,他们都会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组织十多名志愿者,到镇上的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服务。志愿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多。不仅是理发师,还有修理电器的、装潢的、缝纫的,都纷纷要求加入。老李也是来者不拒,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大,服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我问老李,做好事要贴时间、贴精力,甚至还要贴钱,划算吗?老李呵呵一笑:“这账看你怎么算,我觉得很划算。我帮助了别人,在我需要时,人们也会帮助我。你看,我除了理发,家里还养鸡,现在每天我的养殖场都有志愿者来帮忙,还有人帮我在朋友圈里销售鸡蛋。这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老李顿了一下,又说:“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就是我的分内事呀。”

1.全文围绕“春塘村,有位理发师”叙述了理发师老李的一系列活动,请依据文章内容把横线补充完整。
理发店刚开业不久,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特地来理发,(1)_________→李世帮得知村中老人理发不方便的情况,(2)__________→一位女同志求助李世帮,李世帮去医院为临终老人理发。→李世帮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3)__________
2.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头发应是很长时间没洗了,老李轻轻抹上洗发膏,慢慢地搓,一连洗了三遍,才开始剪发。
3.有人认为,第段中“现在每天我的养殖场都有志愿者来帮忙,还有人帮我在朋友圈里销售鸡蛋”,这有损于老李的形象,应当删除。谈谈你的理解。
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老李的人物形象。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的标题既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人公的职业,又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⑤段老人的话体现了老人们理发的困难,衬托出李世帮热心、助人为乐的品质。
C.第段中“眼里慢慢有了光彩,脸色也红润了”是因为老人感受到了李世帮的关爱。
D.志愿者队伍能迅速扩大,一方面是老李的崇高品德的感染,一方面是人们有爱心。
2023-01-04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