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梁晓声(1949-)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19093869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午休的父亲

梁晓声

①八月的北京,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医生们频频出现在电视中,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②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过程挺复杂——搭脚手架、罩防尘网、刮墙皮、抹水泥、固定保温的泡沫块;一幢楼改造结束,差不多十几道工序。

③“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

④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下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下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原本是有窗的,窗扇已被连框拆去,窗口赫然。在那日,在那个中午,那儿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⑤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⑥“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快让女儿跟我通话!……”

⑦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⑧“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不是为老师学的,也别当成是为我和你妈学的……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不许!别改视频!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儿。你奶奶虽然爱待在家里,那你也要每次带上她一块儿去。她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一去一回你都要挽着她。我这儿一切都好……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我们有临时工棚嘛,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

⑨我有种偷听的感觉,便去关门,却看见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一声,却立刻对女儿说:“上楼啊,叔叔是热的。”

⑩那男人旋即坐起,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姗姗妈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恓惶极了。

⑪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

⑫我问:“有事儿?”

⑬他语无伦次地说:“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会扣我工资的……”

⑭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

⑮“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

⑯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姗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⑰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

⑱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他的工作服也不垫在身下了,不知怎么一来,被他弄成一团搂在怀里了。

⑲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

(摘自《新民晚报》2022.12.5,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极写天气闷热,为下文写“男人”找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午休作铺垫,突出了他工作的艰辛。
B.男人打电话给妻子,既是想念家人,也担心他的摩托车受雨淋,凸显出他的心细和勤俭持家。
C.作者塑造这个“午休的父亲”既是表现出农民工的不易,也对他这种不择地午休的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
D.文中的姗姗妈和姗姗其实是广大业主的一个代表,她们的言行意味着我们的这个社会不乏善良、包容和温暖。
2.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我”的所见所闻

“我”的感受或行为

天气炎热,小区仍在改造中且工序复杂施工人员不容易
将电视声调小并探头观察
看到打电话的男人午休的环境
听到他与妻子女儿的通话
姗姗妈和姗姗没有介意男人的光膀子行为并送去饮料和桃子觉得自己摊上了好邻居
3.文章以“午休的父亲”为题,有何用意?
4.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5.假如你是“午休的父亲”的女儿,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知识点】 梁晓声(1949-)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生活中不只有坏人

①多少年过去了,那张清瘦而严厉、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脸,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想起她,我就想起了关于橘皮的往事……

②当年,我的小学母校校办工厂,专从民间收集橘皮,烘干了,碾成粉,送到药厂去,所得加工费,用以贴补学校的教学经费。

③有一天,轮到我和同班的几名同学,去那小厂房里义务劳动。一名同学问指派我们干活的师傅,橘皮究竟可以治哪几种病?师傅就告诉我们,尤其对平喘和减缓支气管炎有良效,我听了暗暗记在心里。我的母亲每年冬季都被支气管炎所苦,经常喘作一团,憋红了脸,透不过气来。可是家里穷,母亲舍不得花钱买药,就那么一冬季又一冬季地忍受着,一冬季比一冬季气喘得厉害。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我和弟弟妹妹心里难受得想哭。我暗想:一麻袋又一麻袋,这么多橘皮,我何不替母亲带回家一点儿呢?当天,我往兜里偷偷揣了几片干橘皮。以后,每次义务劳动,我都往兜里偷偷揣几片干橘皮。

④母亲喝了一阵子干橘皮泡的水,剧烈喘息的时候,分明减少了。起码我觉着是那样,心里的高兴,真是没法儿形容。母亲自然问过我——从哪儿弄的干橘皮?我骗母亲,说是校办工厂的师傅送给我的。母亲就抚摸我的头,用微笑表达她为儿子的孝心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儿欣慰,那乃是穷孩子们的母亲们普遍的最由衷的也是最大的欣慰啊!

⑤不料想,由于一名同学的告发,我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先是在全班同学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后来是在全校同学眼里成了一个小偷,一个贼。

⑥那是特殊的年代。哪怕小到一块橡皮、半截铅笔,只要一旦和“偷”字连起来,就足以构成一个孩子从此无法洗刷掉的耻辱,就足以使一个孩子永无自尊可言。即使往后别人忘了,可在他或她的心里,也是铭刻下了。这刻痕,往往扭曲了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了一个的一生,毁灭了一个人的一生。

⑦在学校的操场上,我被迫当众承认自己偷了几次橘皮,当众承认自己是贼。当众,便是当着全校同学的面啊!

⑧于是我在班级里,不再是任何一个同学的同学,而是一个贼;于是我在学校里,仿佛已经不再是一名学生,而仅仅是无可争议的一个小偷。

⑨我觉得,连我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似乎都佯装不见,目光故意从我身上一扫而过。

⑩我不再有朋友了,处于可怕的孤立之中。我不敢对母亲讲我在学校的遭遇和处境。

⑪当时我的班主任,也就是那位清瘦而严厉、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中年女老师,正休产假。

⑫重新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她就察觉出了我的异常处境。

⑬放学后,她把我叫到了僻静处,而不是办公室里,问我究竟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

⑭我哇地哭了……

⑮第二天,她在上课之前说:“首先我要讲讲梁绍生(我当年的本名)和橘皮的事。他不是小偷,不是贼。是我叮嘱他在义务劳动时,别忘了为老师带一点儿橘皮。老师需要橘皮掺进别的中药治病。你们如果再认为他是小偷,是贼,那么也把老师看成是小偷,是贼吧!……”

⑯第三天,当全校同学做课间操时,大喇叭里传出了她的声音,就是她在课堂上所说的那番话。

⑰从此,我又是同学的同学,学校的学生,而不再是小偷,不再是贼了。

⑱我的班主任,她以前对我从不曾偏爱过,以后也不曾。在她眼里,以前和以后,我都只不过是她的四十几名学生中的一个,最普通最寻常的一个。但是,在我心目中,她不再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了,尽管依然像以前那样清瘦而严厉、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

⑲在“文化大革命”中,那时我已是中学生了,没给任何一位老师贴过大字报。我常想,这也许和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小学班主任有某种关系。没有她,我不太可能成为作家。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将彻底地被扭曲被改变;也许我真的会变成一个贼,以我的堕落报复社会;也许我早已自杀了……

⑳以后我受过许多险恶的伤害。但我的那位小学班主任使我永远相信,生活中不只有坏人,像她这样的好人是确实存在的。因此,我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真诚热爱!

1.选文中多次出现“清瘦而严厉、戴六百度黑边近视镜”的语句有何作用?
2.第⑩段写到“我不敢对母亲讲我在学校的遭遇和处境。”“我”在学校的遭遇和处境分别指什么?
3.选文中的班主任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4.选文题目改为“橘皮的故事”好不好?为什么?
2020-03-01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赵大爷》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大爷去世了?

②赵大爷是我们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勤杂工。一个一辈子没结过婚的单身汉,一个一辈子没有过家的人。只在农村有一个弟弟……童影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称他赵大爷。

③儿子有次写作文,题目是《我最尊敬的一个人》。儿子说:我想写赵大爷!我问为什么,儿子说,赵大爷对工作最认真负责了,一年四季,每天早早起来,把咱们周围的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年开春,赵大爷总给院里院外的月季花修枝、浇水。每年元旦、春节,人们晚上只管放鞭炮开心,而第二天一清早,赵大爷一个人默默地扫尽遍地纸屑,赵大爷总在为我们干活儿……儿子那篇作文得了优。记得我曾想将儿子的作文给赵大爷看。为的是使他获得一份小小的愉悦。使他知道,一位像他那样默默地为大家尽职尽责服务的人,人们心里是会感激他的。起码,一个孩子在父亲的启发下,明白了他便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可是后来我忘了。现在我好悔。赵大爷是该得到那样一份小小的愉悦的,在他生前。

④赵大爷无疑是穷人中的一个。五年多以来,我从未见他穿过一件哪怕稍微新一点儿的衣服。我给过他一些衣服,棉的、单的、毛的,却不曾见他穿。想必是自己舍不得穿,捎回农村去了吧?他不但负责清除宿舍楼七个门洞的垃圾、还要负责清除厂里的垃圾。他干的活儿不少,并且是要天天干的。哪一天不干,宿舍区和厂区的环境都会不大一样。据我所知、他每月只拿一百五十元。在今天,每月只拿一百五十元,干他天天必干的那种脏活儿,而且干得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人,恐怕是太难找了!

⑤干完他应该干的活儿,他还经常帮人修自行车,他极愿帮助别人。据我所知,他大概是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人。然而在我看来、他又是一个极其文明的人。我从未见他跟谁吵过架,甚至从未见他和谁大声嚷嚷过,一些所谓有知识有文化的文明人,包括我这样的,心里稍不平街就开骂了。我却从未听到赵大爷口中吐出一个脏宇,有人说,在富贵面前,穷是足以使人心灵晦暗的。然而在我看来,赵大爷的心灵是极其明澈的,似乎从没滋生过什么嫉仇或妒憎。他日复一日默默干他的活,月复一月挣他那一百五十元钱。他从不议论别人的日子。他从垃圾里检出瓶子罐头盒,纸箱破鞋之类,积聚多了就卖。所得是他唯一的额外收入……

⑥这使我养成了习惯、旧报废书,替他积聚。就在他去世前一天,我还想,又够卖点儿钱了,该拎给赵大爷了……

⑦可他就那么默默地走了,使我觉得欠下了他许多……

(梁晓声,出自《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⑤段画线句看似与赵大爷无关,但却不能删去,为什么?
3.研读全文,简要分析“我”对赵大爷的复杂情感。
4.选出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第③段写“儿子那篇作文得了优”主要是为了突出儿子的写作能力进步明显。
B.第④段的大意:赵大爷确实是个穷人,干的也是粗活,但他却干得认真负责。
C.第⑤段中“所得是他唯一的额外收入”一句,意在说明他的赚钱能力比较一般。
D.文章语言洗练平实、叙议结合,朗读时节奏要稍快,语气要略强,语调要昂扬一些。
2023-04-15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兄长

梁晓声

①几天前,在精神病医院的院子里,我面对我唯一的哥哥,心底便忽然冒出了“兄长”二字。那时我忧伤无比,我暗自祈祷:“上天啊,请保佑我,也保佑我的兄长。”【批注1:“祈祷”是对哥哥深沉的爱,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

②我的兄长大我六岁,今年已经六十八周岁了。从二十一岁起,他一大半的岁月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他是那么渴望精神病院以外的自由,而只有我是一个退休之人了,他才可能有自由。我祈祷他起码再活十年,不病不瘫地再活十年。我也祈祷上天眷顾于我,使我再有十年的无病岁月。这样,他才或许能过上十年左右精神病院以外的较自由的生活。假使我的乞求被恩准了,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须结束的话,我绝不后悔!

③在我头脑中,我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时,我大病了一场,高烧,母亲后来是这么说的。【批注2:“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我却只记得这样的情形——某天傍晚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过春节时吃到过一块,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外边下着瓢泼暴雨,母亲保证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于是当年十来岁的哥哥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挺长的钟点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的样子特滑稽,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 那时刻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批注3:人物描写极其生动形象。】那时刻他也有点儿像在变戏法,是被强迫着变出蛋糕来的。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所以哭了。大约因为觉得自己笨。

④母亲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

⑤他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

⑥还说,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还为我买了两块酥糖……

⑦其实对于我,长白糕和蛋糕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我已几顿没吃饭了,转眼就将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⑧而母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⑨是的,我头脑中只不过就保留了对这么一件事的记忆。每每我恨他时,当年他那种像娃娃鱼又像变戏法的少年时的样子,就会逐渐清楚地浮现在我眼前。 于是我内心的恨意也逐渐地软化了【批注4:我对哥哥的“恨意”从何而来?又为何会逐渐“软化”?】

⑩千真万确,我是多次憎恨过我的哥哥的。

⑪从初中起,他一直在为考上大学而学习着。除了过年过节和星期日,我们平时白天是不太见得到哥哥的。即使星期日,他也不常在家里。每月四十元的生活费远不够母亲和我们五个儿女度日的。母亲最常干的是连男人们也会叫苦不迭的累活儿脏活儿。我则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开始做饭、担水、收拾屋子,做几乎一切的家务。由于不堪重负,我开始逃学了。老师亲自到家里来了,母亲明白了真相后,沉默良久;而哥哥却生气极了。那会儿,我是恨我哥哥的。他一向以学校为家,对于家事,却所知甚少。

⑫哥哥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他是为母亲考那所学院的。那时底层人家出一名大学生,全家都是受尊敬的。大饥荒来了,哥哥给家里的信总说一切安好。但第二个学年初,家里收到了一封他学校发来的电报:“梁绍先患精神病,近日将由老师护送回家。”电文是我念给母亲听的。

⑬母亲呆了,我也呆了。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不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批注5:这段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⑮对面的大娘问:“是你什么人呀?”

⑯我回答:“兄长。”话一说出口,自窘起来。现实生活中,谁还说“兄长”二字啊!

⑰大娘耳背,转脸问大爷:“是他什么人?”

⑱大爷大声冲她耳说:“是他老哥!”

⑲我问大娘:“你们来看望的是什么人啊?”

⑳她说:“我儿子。”

㉑大爷说:“为了给他续上住院费,我们把房子卖了,老两口住女婿家去了……”

㉒我心接着一疼。这一次,疼得格外锐利。

㉓我又暗自祈祷了:上天啊,您眷顾他们吧,您拯救他们吧!【批注6:“祈祷”不同于篇首,别有深意。】

(选自《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批注2】中提及的这件“印象深刻”的事。(限15字以内)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完善【批注3】。
(3)请你解答【批注4】的疑问:我对哥哥的“恨意”从何而来?又为何会逐渐“软化”?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段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祈祷”有何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2023-06-24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