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议论说理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19739087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都然开朗。土地平旷,屈舍俨然,有良旧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鬈,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札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屋舍俨然             ②阡陌交通
③不独其子          ④货其弃于地也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陶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知识点】 议论说理类 小说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注】①《军政》:与《军志》同为最早的古代兵书,推断为西周末期之作,已佚。②鼓:古代用于指挥作战、传递信号的工具。③归:衰竭。④邀:截击。⑤“陈”:古通“阵”,军队。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人 既 专 一 则 勇 者 不 得 独 进 怯 者 不 得 独 退 此 用 众 之 法 也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对正在撤退的军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遗失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
B.对正在撤退的军队,不要去抑制;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贫穷潦倒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
C.对正在撤退的军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
D.对正在撤退的军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贫穷潦倒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
3.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争取先机之力以掌握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核心思想是趋利避害。思考作者由此提出了哪些作战原则?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2023-06-11更新 | 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北冥有鱼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北有鱼,其名为鲲。        
(2)《齐谐》者,怪者也。
(3)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鹏                       
(5)而飞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文章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而上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在神奇华丽浪漫的描述中依次介绍了大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大鹏飞上高空后___________
4.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019-07-06更新 | 1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奴(lì)          枥(cáo)             不饱(shí)
B.祗于(rǔ)     (sù)                 (shí)
C.死(pián)     其真无马(yé)       不以千里也(chèn)
D.马者(sì)     才美不外(jiàn)     之不以其道(cè)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之(面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B.公将鼓
C.燕赵多慷慨悲歌D.骈死于槽枥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
B.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道.
C.鸣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                 学而时习
6.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问题:①千里马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千里马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06-03更新 | 3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