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诗歌鉴赏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5 题号:19776651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②帘栊:窗帘和窗户。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是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7]
【知识点】 诗歌鉴赏

相似题推荐

诗歌鉴赏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诗歌第①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以叙述开篇,在夸张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B.也写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挂林梢、沉塘坳。
C.先写出了秋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D.“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2.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出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诗中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三别”一样。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歌”的动感。
D.本诗材料安排得很恰当,前后贯穿得也很好。全诗平铺直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写起来却一层比一层深入。
2022-01-30更新 | 767次组卷
诗歌鉴赏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歌颈联即景抒情,请简要分析。
2.如果让同样身处困境的李白用《行路难》与诗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认为他会用哪组诗句宽慰韩愈?简述你的理由。
2024-03-16更新 | 28次组卷
诗歌鉴赏 | 适中 (0.64)
【推荐3】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的画面, 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意境。
2.“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这两句写得很有情趣,请作赏析。
2017-01-14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