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2038116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有一次

梅子涵

①有一次,在一个小学讲作文,一个男孩子突然举手问:“你写作文的水平比我们高吗?”我有点意外。“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水平不一定比你们高,但我现在写的是小说、散文。”“你写的不是作文,可为什么也经常写‘有一次’?我们写作文也都写‘有一次’一件事。”我笑起来,感觉他问的天真得像一个可爱的玩笑,可又让人觉得必须得思考思考,好像走在一条多年走惯的林荫道上,突然被人喝住、拦下,让你回答这是为什么,而且是一个小孩。他的声音是稚嫩的,可神情特别负责、正义

②“有一次”的确是小时候写记叙文就学会的。只需顺手写下,不用具体年月,特别省事。后来写小说、散文,也常这么顺手一下。虽然同样是“有一次”,但里面具体的景象、气息肯定超过童年,要细绵得多。我猜想他的意思是不是作家写作文怎么也和孩子一样,不高级。小孩都认为作家是高级的,虽然那认为也十分懵懂。

③不过我没有这样问。和童年交谈,不要急着弄清楚他们的意思,不要把他们弄得结结巴巴;在他们认为自己不高级的时候,一定不要赞同他们的认为;他们露出幼稚的马脚,我们也要宁可装作没有看见——拆穿不如欣赏。事实上,童年即使有许多的无知,也往往比长大之后成熟得沟壑交错要多很多的干净和滑稽。我越想这个小孩问的“有一次”,就越觉得可爱,并看见了些哲学的光线、思想的羽翼从隐隐的远处走近!

④于是我回答道:“可能我一直还在写作文吧,却以作家自居,以为自己是写小说写散文的了。大概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事情都是发生在‘有一次’的,就好像,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学里,有一个同学问我,你写的作文水平比我们高吗?我说,我写的是小说、散文,他又问,既然不是作文,为什么也经常会写‘有一次’呢?”大家哈哈大笑。童年齐声的哈哈大笑仿若最天籁的无伴奏合唱。我请他到台上来,说要送一本我写的新“作文”给他,看看是不是有水平。我在新“作文”上写了几个字:“送给‘有一次’的你,很多美好的‘有一次’会在你长大的路上!”

⑤其实“有一次”也全在我们的路上,只是我们没有总能看见。家中的光阴,学校的光阴,世界的光阴,都等着我们捧出一小束鲜艳,一星点善意。这个我们总是顺手写下顺口说出的三个字,一个特别简单的叙事代词、寻常方式,被一个小学生认真、天真地提出,居然就是一个大命题! 不能把童年看低了啊,我心想。

⑥离开的时候,那个男孩子站在教室窗口,一直目送我。我想,留下十年的期许,如果再相遇,我会记得他。

(文章有删改)

1.文章①——③段中,“我”对男孩提问的态度变化:____→重视→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
3.第①段划线句中作者分别用“稚嫩”与“负责、正义”来形容男孩,是否矛盾?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请说说理由。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孩子眼中作家写作都是高级的,是不该用“有一次”这类词语的。
B.男孩的提问让“我”感到是一个滑稽的玩笑,以至于懒得去拆穿他。
C.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很多美好的“有一次”等着我们去发现。
D.通过男孩的提问让“我”反思童年的纯粹和天真是不能小看的。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少年收卖佬》,回答下面小题。

少年收卖佬

岳勇

①因为工作关系,家里的废旧报纸杂志和书籍比较多,隔三岔五就要叫收卖佬上门处理一次——在这座城市,人们把那些踩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破烂的外地人,统称为“收卖佬”。

②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老公带着六岁的儿子去书店看书去了。我一个人在家,刚收拾完书房,正好听见楼下传来收卖佬的吆喝声,便站到窗户前喊了一嗓子,不大一会儿,楼梯间便响起了“噔噔噔”的脚步声。我打开门,门口站了一个人,十八九岁的模样,高高的个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迷彩服,手里拎着一只灰乎乎的大编织袋和一杆秤,标准的收卖佬打扮。见我开了门,叫声“大姐您好”,朝我咧嘴一笑。

③他笑的时候,脸上一道两寸多长的刀疤像他的厚嘴唇一样,瘆人地裂了开来。我心里一惊,顿时警惕起来,见他的一只脚已踏进了屋里,忙说:“你稍等一下。”他听了忙自觉地把脚缩了回去,说:“行,大姐,我就在门口等着吧。”

④我转身折回屋里,把清理出来的废旧报纸杂志和一些书用两只大纸箱装了,搬到大门外边。他瞧了一眼说:“大姐,这报纸和书刊的价钱不一样,得分开来称。”看我有些为难,他马上说:“没事,大姐,您忙您的,我给您整理一下就行。”说着,他便蹲在门口,分门别类地清理起来。

⑤我见他一时半会儿弄不完,就把防盗门虚掩着,到屋里拖地去了。刚拖几下,就听见他在门口喊:“大姐,您的钱。”我往门口瞄了一眼说:“你称都没称,算什么钱?”

⑥他大声说:“不是,大姐,是您的书里夹着钱。”说着把一本砖头似的厚书递给我。我接过来一翻,里面果然夹着一张二十元的人民币,不知是什么时候随手夹进去的,竟忘了取出来。

⑦手里捏着那张已被夹得挺直的钞票,看着门口那少年忙碌的背影,我心里想,他忙碌一天的收入,也许才二三十元吧,他本可以不声不响地把这二十块钱揣进自己的口袋,但是他却……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为刚才对他的警惕与防范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待他忙完,我说:“进屋喝杯水吧。”

⑧他探头看看刚刚被我拖得干干净净的地板,摇头说不了不了,又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我,说:“您如果再有废旧报纸要处理,就给我打个电话,保证随叫随到。”我接过名片一看,发现这张名片与平时收到的那些用机器印的名片大不相同,这是一张白白的小卡片,上面用毛笔小楷整齐地写着“废品收购员赵小强”几个字,后面是一串电话号码。他笑笑说:“您叫我小强就行了。”

⑨不久之后,家里又有一些废旧物品要处理。我想起了小强,就翻出那张名片,一个电话打过去,小强很快就上门来了。后来又找他几次,果然像他说的那样,而且价钱也很公道。

⑩后来与他渐渐熟识了,才知道他是四川人,高考落榜后就来这座城市闯荡。他脸上的刀疤是在见义勇为时与歹徒搏斗留下的。小强说他从我这里收去的许多杂志和书籍,他都舍不得卖给收购站,要留着自己读,因为他还是想再考大学。他还说:“下次您要收拾书房,不用自己动手,提前给我打个电话就行。”

⑪我还发现,也许是他诚实厚道的缘故,这少年的生意比一般的收卖佬要好许多,常常在我家这边还没忙完,手机就响了,别处又有客户叫他去。他的“办公条件”也渐渐好起来,我刚认识他时,他骑着辆旧自行车,后面挂着两个破篓子,后来自行车改成了三轮车,再后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又换成了电动三轮车。

⑫大概过了一年多时间,有一天下午,小强从我家里收了两堆旧报纸后,忽然对我说:“大姐,我想请您吃顿饭,可以吗?”我说:“行啊, 拐个弯不远就有一家川菜馆,那里的火锅味道很不错,咱们就去那儿吧。”他笑了:“大姐,您可真会替我省钱。”

⑬到了川菜馆,我们点了一个麻辣火锅,边吃边聊。我这才知道小强已存了些钱,准备回老家复读考大学。我端起酒杯高兴地说:“那好啊,大姐祝你心想事成,顺利考上大学。”

⑭“不,大姐,”小强端着酒杯认真地说,“这一杯我要敬您。我知道我从您家里收购来的很多学习资料,其实都是您变着法儿送给我的……我知道您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所以用这种方法送书给我……”

⑮我笑了,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还是被这少年看穿了。

——摘自《课外阅读》2021年第7期,选文有改动

1.“自觉”一词的意思是“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在选文第③段中,这个少年觉悟到了什么呢?
2.在选文第⑦段中,我为什么会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3.从选文内容来看,为什么这个少年的生意会比一般的收卖佬要好很多?
4.小强要请我吃饭,我为什么选择去那家川菜馆吃火锅?
5.选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自己的做法”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做法?
2023-02-21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香山红叶》,完成小题。

①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硬朗得很。

②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就是高,一进山门,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③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④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⑤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地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做活的扛到山里,就走不动了,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⑥这当儿刘四大爷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这就是“梦赶泉”来历。

⑦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⑧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我们上了半山亭,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捧清水;万寿山、佛香阁。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⑨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⑩刘四大爷说:“本来就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⑪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⑫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⑬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⑭刘四大爷也慢慢地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⑮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⑯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游香山赏红叶为线索,深情满怀地描述了香山的动人景象。
B.文章写红叶插入离奇的传说,使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
C.“香山红叶”在文中一是指山林中的香山红叶;二是像“香山红叶”一样的刘四大爷。
D.游香山赏红叶,我们在高山坡上看到了满片的枫叶林。

(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本次香山之行的游览路线。
乡村小馆→_______→双清、梦赶泉→_______→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等→_______
(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4)文章第⑭段中,刘四大爷说自己当了四十年向导,如今才第一次闻到红叶的香气。作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023-11-09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老山界(节选)

陆定一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②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③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④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陕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⑤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⑥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⑦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⑧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⑨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2023-06-14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