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2 题号:2052320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朵茉莉香

柴翠香

①窗外有鸟鸣声传来,生物钟准时敲醒我。醒了,却懒得睁眼。慵懒中飘来一股醉人的芳香,带着一份绵绵的紫薇,沁入我的五脏六腑,挑逗我敏感的嗅觉,心情随之明媚起来。不用寻找,也不必睁眼,就知道是窗台上那株茉莉开了。真好呀,我的茉莉正微笑着待我醒来。

②晨风晓露,茉莉盈盈绽放,绿叶、白花、郁香,这一株茉莉安置在砖红的花盆里,红白绿倒是搭配得无可挑剔,但总觉得那花盆有些俗气。叶儿绿莹莹的,像一把把反射着光泽的起了褶皱的小扇子,那乳白的花蕾晕染了些许淡淡的鹅黄,那些干净的、细小的花蕾点缀在淡绿色的叶子中间,有几个花蕾俏皮地微微笑着,摆出撩人心魄的含苞欲放的姿态。那一片片白色的、细长却丰满的花瓣,簇拥着细小的淡绿色花蕊,盛放着,妖烧着。淡雅中透出一丝贤淑,圣洁中透出一份文静。玲珑剔透的茉莉俏立枝头,如穿着雪白舞裙的公主,在微卷的绿叶中起舞着,薄如蝉翼的花瓣沉醉在自己的美丽里,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③今年春天,房里的花花草草陪我度过这段禁足在家的日子。此前的长寿花也是这样静静地开放,不疾不徐,一开就是一个月。一朵朵,一簇簇,就那么自顾自地美丽着。颜色如茉莉般纯白无二,只是长寿花味淡,多层花瓣,花期长;茉莉香浓,单层花瓣,不几天就不动声色地落幕了。

④树影摇曳,阳光细细碎碎地筛进我的房间,洒落在发梢眉间,洒落在我如春的心间。一念而深,深及而念,念及心中的喜欢,念及茉莉花开。它娇而不艳,淡淡的,素素的,静静地绽放于枝头。茉莉花会一朵朵、一簇簇次第盛开,在你为这花开花落而感到惋惜时,它却又在别的枝丫处冒出些许米粒大小的花骨朵,给人以希望,不几日又会芬芳满屋。只要温度适宜,茉莉就会一拔一拔地开着。洁白秀丽的花瓣,纤细而狭长,不卑不亢地伸展,吐露着,婀娜着,芬芳着,没有杂色,好像飞舞着的精灵不沾染半点尘埃。“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独逞芳菲。轻盈雅淡,初出香闺。”冰清玉洁的茉莉花,虽小巧玲珑,却如雪花般素净洁雅,在心底寂寂怒放。

⑤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茉莉花吧。一朵开了,便会有两朵,三朵……一一盛开。看的书,写的文,都沾满茉莉花的香气,舒心、淡雅而温暖。

(选自《参花(下)》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第③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把长寿花和茉莉相比较,表达了像喜欢长寿花一样喜欢茉莉的感情。
B.在作者看来,长寿花的缺点是自顾自地美丽着,茉莉的缺点是不几天就不动声色地落幕了。
C.茉莉和长寿花一样,也是在房间内静悄悄地开放,不张扬,令人欣喜。
D.本段中有关长寿花花开、颜色、味道、花期等的叙述,是运用了插叙的方法。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玲珑剔透的茉莉俏立枝头,如穿着雪白舞裙的公主,在微卷的绿叶中起舞着,薄如蝉翼的花瓣沉醉在自己的美丽里,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处引用词句的作用。
4.第②段和第④段都在写茉莉花,竟无重复之感,为什么?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至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溜溜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进行概括。
人生阶段小时候稍微大一点结了婚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2)(3)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B.第③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C.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D.本文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2020-06-14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
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⑪段中加点词语。
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2022-02-24更新 | 2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甲)

觅渡,觅渡,渡何处?(节选)

梁衡

①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②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③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④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A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⑤秋白不朽。

(乙)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节选)

丁玲

①最好的教员却是瞿秋白。他几乎每天下课后都来我们这里。于是,我们的小亭子间热闹了。他谈话的面很宽,他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他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是把我们当作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我常怀疑他为什么不在文学系教书而在社会科学系教书,他在那里讲哲学。哲学是什么呢?是很深奥的吧?他一定精通哲学!但他不同我们讲哲学,只讲文学,讲社会生活,讲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后来,他为了帮助我们能很快懂得普希金的语言的美丽,他教我们读俄文的普希金的诗。他的教法很特别,稍学字母拼音后,就直接读原文的诗,在诗句中讲文法,讲变格,讲俄文用语的特点,讲普希金用词的美丽。为了读一首诗,我们得读二百多个生字,得记熟许多文法。但这二百多个生字、文法,由于诗,就好像完全吃进去了。当我们读了三四首诗后,我们自己简直以为已经掌握俄文了。

②秋白在学校的工作不少,后来又加上翻译工作,他给鲍罗廷当翻译可能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我见他安排得很好。他西装笔挺,一身整洁,精神抖擞,进出来往,他从不把客人引上楼来,也从不同我们(至少是我吧)谈他的工作,谈他的朋友,谈他的同志。他这时显得精力旺盛,常常在外忙了一整天,回来仍然兴致很好,同剑虹谈诗、写诗。B有时为了赶文章,就通宵坐在桌子面前,泡一杯茶,点上枝烟,剑虹陪着他。他一夜能翻译一万字,我看过他写的稿纸,一行行端端正正、秀秀气气的字,几乎连一个字都没有改动。

③有一次,我问他我将来究竟学什么好,干什么好,现在应该怎么搞。秋白毫不思考地昂首答道:“你么,按你喜欢的去学,去干,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你是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嘿,就是这样……”他的话当时给我无穷的信心,给我很大的力量。我相信了他的话,决定了自己的主张。他希望我,希望剑虹都走文学的路,都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这是他自己向往的而又不容易实现的。他是自始至终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气质,他的爱好都是文学的。他说他自己是一种历史的误会,我认为不是,他的政治经历原可以充实提高他的文学才能的。只要天假以年,秋白不是过早地离开我们,他定是大有成就的,他对党的事业将有更大的贡献。

(有删减)

1.请结合以上两篇选文,帮助杂志社完成瞿秋白的人物档案
   瞿秋白出生日期1899年1月29日逝世日期1935年6月18日
职业身份无产阶级革命家   理论家 文学家   宣传家
代表作品《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
生平经历(1)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2)1923年,在上海担任教员。因为_____________和出色的翻译工作,广受师生欢迎。
(3)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
(4)1935年,被捕入狱。在狱中,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创作《多余的话》,在文中_______________,并表达遗愿。
(6)1935年6月16日,英勇就义。

2.瞿秋白在《多余的话》里提到自己“确是一个最懦怯的‘婆婆妈妈’的书生……甚至不配做一个起码的革命者”。请结合选文,谈谈你是否认同他的自我评价。
3.编辑部有人认为,梁衡与丁玲作为后辈,在文中直呼“秋白”有失礼貌,应该用敬语“瞿先生”更为妥当。你更倾向于哪种称呼?简要阐述理由。
4.为了方便读者进一步理解材料内容,请你模仿示例,在A、B两处中选择一处,帮助编辑完成批注。
示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
批注:此处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瞿秋白先生与世上善于伪装、沽名钓誉的人对比,突出表现了瞿秋白的襟怀坦荡、淡泊名利、正视自我的崇高品质。
我选择(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编辑想将瞿秋白与其他先辈组成人物群像。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与瞿秋白最匹配的一位,并结合选文内容与所学课文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A.鲁迅        B.闻一多        C.邓稼先
我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6-17更新 | 2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